第二日,天还未大亮,林兮瑶便被柳母唤醒。
今日是开祠祭祖的大日子。虽然按照规矩,女子不能进入祠堂内殿参与核心仪式,但祭祖前后的诸多准备事宜,却大半要落在女人们肩上。
林兮瑶独自坐在稍显冷清的饭厅里,慢慢吃着早饭,听着外面祖母周氏和大伯母王氏指挥着人手,清点祭品、整理器物的忙碌声响。看着自己这无所事事的悠闲模样,她心里不免有些嘀咕,既然她帮不上忙,为何又要这么早把她叫起来?
等她慢条斯理地用完早饭,家中男丁们也已沐浴更衣完毕,换上了整洁的衣裳,在祖父林昭海的带领下,神情肃穆地集结完毕,准备前往祠堂。
林兮瑶跟着女眷们,远远地随在队伍后面,朝着祠堂方向走去。还未走到近前,她便看到族中几位有头脸的男子,正端着盛放三牲、五谷、时果、香烛等祭品的礼器,步履庄重地依次送入祠堂。而走在最前方,双手恭敬捧着那卷系着红绸的举人捷报的,正是祖父林昭海。
不要小看这捧捷报的次序,这代表着家族荣耀的归属。此次祭祖的核心,是三叔林文德中举,因此这捧捷报的殊荣,毫无疑问由一家之主的祖父承担。若是在年节等重要祭祀中,这领头之位由哪一房担当,更是需要在族中会议上商议,选出当年对家族贡献最大或最有成就的一支,方有资格。
吉时已到,祠堂中门洞开。
林兮瑶看到了许久未露面的老族长林昭明。记忆中那位精神矍铄、不怒自威的老人,如今须发皆白,脸上布满深壑的皱纹,在儿子的搀扶下,颤巍巍地立于祠堂门前,竟显出几分风烛残年的萧索。
祠堂内外,鸦雀无声,一片肃穆。老族长清了清沙哑的嗓子,展开手中早已备好的祭文,用苍老而庄重的声音,缓缓诵读:
“维岁次乙巳,月建辛亥,日在丙午,裔孙林昭明等,谨以清酌庶羞、香帛之仪,恭祭于我林氏列祖列宗之灵前曰:
盖闻木有本则枝荣,水有源则流长;人有祖则族盛,脉有续则福昌......今有第九代裔孙林文德,天资颖悟,笃志向学。承先祖之遗泽,沐林氏家族之淳风,寒窗十载,焚膏继晷,博通经史,精研子集......我等林氏后裔,当以文德此次中举为勉,承先祖之遗志,传耕读之家风,勤以修身,俭以养德,学以成才,仕以报国。上不负先祖之期望,下不愧林氏子孙之托。
伏惟尚飨!”
老族长声调沉缓,每一字每一句都仿佛带着岁月的重量,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当最后一句“伏惟尚飨”念罢,祠堂内外,所有林氏男丁,无论长幼,齐齐躬身下拜,口中高呼:“列祖列宗保佑!林氏昌盛!”
声浪汇聚,直冲云霄。就连站在队伍最后面,一向调皮捣蛋的林盛轩和林盛泽两个小家伙,此刻也受到了这庄严肃穆气氛的感染,学着大人的样子,绷着小脸,像模像样地躬身作揖。
林兮瑶站在人群后方,望着那香烟缭绕的祠堂,听着那震耳的呼声,心中也不由自主地升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悸动。这一刻,她似乎真切地触摸到了“宗族”二字的重量,感受到了那种跨越时空、将无数个体血脉与命运紧密相连的磅礴力量。
这或许,就是传承千年的宗法制度,所蕴含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