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左岸小院的纱帘,在林晚星的笔记本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正在整理新加坡之行的香料采购清单,陆时衍从书房走出来,将一份精致的邀请函放在她面前。
“看看这个。”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少有的期待。
林晚星打开邀请函,映入眼帘的是“美食无界”公益项目的logo。这是一项旨在通过美食教育帮助弱势群体的长期计划,邀请他们担任首期活动的特邀嘉宾。
“这个周末在第十六区的社区中心启动,”陆时衍在她身旁坐下,“我想,这比任何商业活动都更有意义。”
林晚星的指尖轻轻抚过邀请函上凸起的烫金文字,眼前浮现出自己初来这个世界时,也是从最简陋的厨房开始打拼的画面。
“我很愿意参加。”她抬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们可以教他们做一些简单又营养的菜品。”
陆时衍点头:“我已经让助理准备了五十套基础厨具,会捐赠给参与活动的家庭。”
周末的清晨,第十六区的社区中心厨房里已经忙碌起来。林晚星系着印有项目logo的围裙,正在清点食材。窗外,陆续有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其中不少是外来移民家庭和低收入群体。
“紧张吗?”陆时衍从身后走来,今天他难得地穿着休闲装,少了几分商界精英的凌厉,多了几分亲和力。
林晚星摇头,目光柔和地望着窗外一个正在好奇张望的小女孩:“只是希望真的能帮到他们。”
活动开始后,能容纳三十人的厨房教室座无虚席。林晚星站在料理台前,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着基础刀工技巧。
“今天我们要做的是营养均衡的三色便当,”她展示着手中的食材,“这些都是很普通的材料,但在搭配上花点心思,就能做出既好看又好吃的料理。”
陆时衍没有站在讲台上,而是穿梭在学员中间,耐心地纠正着一个男孩握刀的姿势。这个画面被随行摄影师捕捉下来,后来在社交媒体上被广泛转发。
在教学过程中,林晚星特别注意到了一个沉默寡言的中年妇女。她手法生疏却格外认真,每次演示都会仔细记录。休息时间,林晚星主动走过去与她交谈。
“我想学好了,能给孩子们做便当。”妇女有些腼腆地说,“他们总说学校的午餐不好吃...”
林晚星心中一动,当即决定调整下午的教学内容,增加了便当制作的特别环节。
午餐时间,学员们分组品尝彼此的作品。一个叫雅克的小男孩骄傲地举着自己做的饭团跑到林晚星面前:“您看!我做的星星饭团!”
林晚星蹲下身,认真地品尝那个形状略显歪扭的饭团:“很好吃,雅克很有天赋。”
陆时衍在一旁看着这一幕,眼神柔和。他拿出手机,悄悄记录下这个瞬间。
下午的课程更加活跃。在林晚星的鼓励下,学员们开始尝试创作自己的便当组合。陆时衍也加入了指导行列,令人意外的是,他对营养搭配的见解十分专业。
“陆先生懂得真多。”一位学员感叹道。
“做生意的人,总要懂些营养学。”他轻描淡写地带过,但林晚星知道,这与他早年食物中毒的经历有关。
课程结束时,学员们带着自己制作的便当和捐赠的厨具离开,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成就感的笑容。那个沉默的妇女最后一个离开,她悄悄塞给林晚星一张纸条:
“谢谢您让我相信,我也可以为家人做出美好的食物。”
看着纸条上稚嫩的字迹,林晚星感觉眼眶有些发热。
收拾厨房时,陆时衍的手机响起。他接完电话,神色略显凝重。
“那个号码又发来信息了。”他压低声音,“这次提到了今天的活动。”
林晚星擦桌子的手顿了顿,随即继续动作:“那就让他们看着好了。看着我们如何认真地生活,如何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陆时衍注视着她坚定的侧脸,唇角微微上扬:“这就是我欣赏你的地方。”
夜幕降临,他们并肩走在社区中心外的林荫道上。晚风拂过,带来远处面包店的香气。
“我在想,”林晚星忽然开口,“也许我们可以把这个项目长期做下去。不仅仅是单次活动,而是系统的美食教育课程。”
陆时衍颔首:“正好陆氏有个慈善基金可以支持这个项目。不过...”他停顿一下,“我更希望由你来主导。”
这个提议让林晚星陷入思考。她想起今天那个叫雅克的男孩闪亮的眼睛,想起那位母亲羞涩却坚定的神情。
“好。”她轻声应下,“这是我真正想做的事。”
回到家,林晚星迫不及待地开始规划课程大纲。陆时衍则在书房联系助理,安排项目的后续事宜。
深夜,当年轮驶过巴黎街头的声响渐渐稀疏,林晚星还在灯下完善她的计划。陆时衍端着一杯热牛奶走进来,放在她手边。
“不急于一时。”他说。
林晚星抬头微笑:“只是有些灵感,想赶紧记下来。”
她翻开今天收到的那个纸条,将它郑重地夹在计划书的第一页。
“这才是美食真正的意义,不是吗?”她轻声说,“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情感的传递,是温暖的延续。”
陆时衍的手轻轻落在她的肩上。在这个安静的夜晚,两颗心因为共同的信念靠得更近。
窗外,巴黎的夜空星光璀璨,仿佛在为这个新生的梦想点亮前路。而那些潜伏在阴影中的威胁,在这一刻显得如此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