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时,林晚星被窗外清脆的鸟鸣唤醒。她揉了揉有些酸胀的太阳穴,昨夜伏案至凌晨的记忆渐渐回笼。桌上还摊开着那份刚刚完成的节目策划案,页边密密麻麻的批注记录着她反复推敲的痕迹。
她起身泡了杯柠檬蜂蜜水,站在窗前慢慢啜饮。工作室外那棵老梧桐树已经开始落叶,金黄的叶片在晨风中打着旋儿飘落,让她想起刚穿越来时那个慌乱的秋天。
不过半年光景,一切已截然不同。
手机屏幕亮起,小雨发来了今日行程安排。林晚星的目光在与陆氏团队会面这一项上停留片刻,唇角不自觉扬起一丝笑意。自从那晚发出节目创意的消息后,陆时衍的团队以惊人的效率安排了这次会面。
看来有人比我们还着急。她轻声自语,转身走向衣帽间。
挑选衣服时,林晚星的手指在一件深蓝色西装外套上停顿。这是她刚穿书不久时买的打折款,曾经陪她参加过数不清的小型活动。袖口已经有些磨损,但她始终舍不得丢。
就这件吧。她轻轻抚过衣领,决定穿着它去参加今天的重要会议。
上午九点整,林晚星准时出现在工作室。小雨已经到了,正忙着整理近期收到的合作邀约。
晚星姐,这些都是需要你过目的。小雨指着桌上分门别类的文件,有三个综艺邀约,两家出版社想洽谈食谱出版,还有一个国际美食节的邀请函。
林晚星拿起那封装帧精美的美食节邀请函,这是她一直向往的舞台。往届只有业内顶尖的厨师和美食家才能收到邀请。
先放一放,等今天和陆氏谈完再说。她将邀请函轻轻放在桌角。
趁着会议前的空当,林晚星开始整理这段时间积累的笔记和灵感。她打开一个略显陈旧的硬皮笔记本,这是她刚穿越时在小摊上买的,如今已经写满了大半。
翻开第一页,稚嫩的笔迹记录着最初的计划:活下去,不重蹈覆辙。
她忍不住轻笑。那时的她,只想着避开原主的悲惨命运,能在娱乐圈勉强立足就心满意足。谁能想到,短短数月后,她不仅站稳了脚跟,还开始筹划属于自己的节目?
继续翻看,一页页都是她在这个世界留下的足迹:第一次参加《烟火小厨》时设计的菜谱,研发系列调料时记录的配方比例,还有无数个深夜迸发的灵感碎片。
在最近的一页上,她画了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中心写着未来方向四个字。延伸出的分支包括:节目制作、产品研发、美食教育、传统技艺保护...
门铃响起,打断了她的思绪。
陆氏团队的到来看似低调,实则阵容强大。除了项目负责人,还来了两位业内知名的制作人。林晚星注意到,其中一位是曾经制作过现象级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记忆》的导演。
久仰大名。那位导演主动伸出手,我看过你所有的直播。
会议开始后,林晚星将打印好的策划案分发给每个人。她特意选择了质感朴素的再生纸,与策划案中强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呼应。
在开始之前,我想请大家先尝尝这个。她示意小雨端上准备好的茶点。
小巧的白瓷碟里,盛着用剩余食材制作的创意点心:面包边烤成的脆片佐以香料,略微发蔫的水果制成的果酱,还有用豆渣做的小饼干。
这些都是平时容易被丢弃的食材。林晚星解释道,但经过适当处理,它们同样可以很美味。
这个小小的开场白,成功引起了所有人的兴趣。
会议进行得出乎意料的顺利。林晚星的策划案详细阐述了一档关注食物可持续利用的美食节目,不仅包括厨艺展示,还计划探访食材源头,探讨食物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旅程。
这个理念很新颖。那位纪录片导演频频点头,现在市面上确实缺少这样有深度的美食节目。
讨论到具体细节时,林晚星拿出了另一个文件夹。
这是我整理的潜在拍摄地点。她翻开文件夹,里面不仅有精美的照片,还有详细的调研笔记,包括有机农场、传统酱园,还有几家坚持零浪费理念的餐厅。
陆氏的项目负责人露出赞赏的神色:林小姐准备得很充分。
因为我一直等待着这样一个机会。林晚星坦诚地说,不只是做一档节目,而是传递一种态度。
会议中途休息时,林晚星独自走到工作室的小阳台透气。秋日的阳光温暖而不炙热,楼下街道上车水马龙,让她想起刚来这里时的迷茫。
策划案写得很好。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林晚星回头,看见陆时衍不知何时也来到了阳台。他今天穿着深灰色西装,比平日少了几分凌厉,多了些许温和。
谢谢你的鼓励。她微笑道,还有,谢谢那天的提醒。
陆时衍走到她身边,目光投向远方:我记得第一次看你的直播,你用的厨具都很普通,但手法格外专注。
林晚星有些惊讶:那么早的直播你都看过?
从番茄炒蛋开始。他的语气很平静,那时就在想,这个女孩不简单。
他们沉默地站了一会儿,阳光将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靠得很近。
如果节目真的启动,陆时衍突然问道,你最想拍摄的第一站是哪里?
一个你可能想不到的地方。林晚星眼中闪过狡黠的光,菜市场。
他挑眉,示意她继续。
最鲜活的美食灵感往往来自最平凡的地方。她的声音带着热情,我想从食材的源头开始讲述故事,让观众看到食物最本真的模样。
陆时衍若有所思地点头:很有意思的角度。
会议继续后,讨论更加深入。当谈到节目命名时,众人各执一词。
《林晚星的厨房》?太普通了。
《美食溯源》?有点严肃。
《剩食奇迹》?主题太局限。
林晚星安静地听着各种建议,手指无意识地在笔记本上描画。忽然,她抬起头:
叫《食之本味》如何?追寻食物最本真的味道,也找回我们与食物最纯粹的关系。
会议室安静了一瞬,随即响起赞同的声音。
好名字。陆时衍轻轻颔首,简单,却意味深长。
送走陆氏团队后,工作室恢复了宁静。小雨难掩兴奋地整理着会议记录,而林晚星却异常平静。
她走到料理台前,开始准备今天的直播食材。手起刀落,胡萝卜变成均匀的细丝,这是她多年练就的基本功,也是让她安心的仪式。
晚星姐,你看起来一点都不激动。小雨好奇地凑过来,这可是你一直梦想的机会啊。
林晚星将切好的胡萝卜丝放入冰水,看着它们微微卷曲:正因为是梦想,才更要保持清醒。
她停下手,目光扫过工作室的每个角落。从最初只有基本厨具的小空间,到现在设备齐全的专业厨房,这里见证了她的每一步成长。
你知道吗,她轻声说,最让我自豪的不是粉丝数,也不是各种邀约,而是我终于找到了自己想要传达的声音。
夜幕降临时,林晚星独自留在工作室。她打开电脑,开始修改策划案,将今天的讨论成果融入其中。
工作到深夜,她偶尔抬头,能看见窗外陆氏大厦的灯光。有时她会想,那里是否也有人在为同一个项目熬夜。
凌晨两点,她终于保存了最终版策划案。关电脑前,她点开一个加密文件夹,里面存着她穿越前在现代社会的照片和资料。那些米其林三星餐厅的工作照,那些与国际名厨的合影,如今看来恍如隔世。
她轻轻抚摸屏幕上那张穿着厨师袍、手捧奖杯的照片,那时的她意气风发,却总觉得缺少了什么。
而现在,在这个曾经让她惶恐不安的世界里,她找到了比奖项和荣誉更重要的东西——用美食影响他人的能力。
关上电脑,她拿出日记本,在最新一页写道:
不要忘记初心。美食是桥梁,不是终点。
合上日记本时,一张小小的卡片从书页中滑落。那是她刚获得千万粉丝时,陆时衍送来的松露附带的卡片,上面只有二字。
她将卡片小心地夹回日记本,嘴角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
窗外,城市的灯火渐次熄灭,唯有天边的启明星格外明亮。林晚星站在窗前,望着那颗孤独却坚定的星辰,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明天,她将正式回复《烟火小厨》的续约邀请,婉拒他们的优厚条件。同时,她也将签署与陆氏的合作意向书,开启全新的旅程。
这个决定可能会让很多人不解,但她清楚地知道,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守住已有的成就,而在于敢于走出舒适区,追寻更高的目标。
夜风微凉,她拢了拢衣襟,目光坚定。
逆袭之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