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长潘自强也在沉思:这笔杆子不错,要是适合的话,将来可以考虑到政策研究室工作。
纪委书记范光辉则想得更多:这同志写材料实事求是,数据扎实,是个踏实做事的人。纪委调研工作正需要这样的人才。
各位领导虽然表面上不动声色,但心里都在盘算着如何将这位笔杆子招至自己麾下。
在机关,能写、会写、善写的人才永远是稀缺资源。
张晓文快步回到市委办,直接来到李洪主任的办公室。
关上门后,他郑重地传达了何勇书记的指示。
李洪听完后,眼中闪过惊讶之色:书记真的这么说?还要给压担子?
张晓文点头:千真万确。书记虽然说得含蓄,但意思很明确,就是要重点培养成功同志。
李洪深吸一口气,心中既惊又喜。
惊的是王成功这么快就得到书记赏识,喜的是自己管理的市委办出了人才。
李洪立即回复道:好,我知道了,你赶紧回何勇书记身边吧,别离开太久了。
张晓文离开后,李洪独自坐在办公室,陷入沉思。他意识到,王成功的成长速度远超预期,原来的培养计划可能需要调整。
冯秘书长已经交代要重点培养,现在何书记又亲自指示,这个意义更加重大啊。
李洪自言自语道,这说明成功不仅能力突出,更重要的是得到了主要领导的认可和重视。
他思考着如何更好地培养和使用王成功。
既要给足够的锻炼机会,又不能拔苗助长,既要发挥他的特长,又要让他全面发展,既要重点培养,又要避免引起其他同志的不平衡。
经过深思熟虑,李洪拿起电话,打给杨丽副科长:杨丽,请你和柏爱民同志来我办公室一趟,有事商量。
不一会儿,杨丽和柏爱民先后来到李洪办公室。
两人都有些疑惑,不知道李洪主任突然找他们有什么事。
李洪示意他们坐下,开门见山地说:找你们来,是想商量一下对王成功同志的培养问题。
杨丽和柏爱民对视一眼,都有些惊讶。虽然他们知道王成功表现突出,但没想到李洪主任会专门为此召集他们商量。
李洪继续说:今天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成功的报告得到了何书记的高度评价。书记特意指示,要好好表扬成功同志,还要继续给他压担子。
书记亲自指示?杨丽惊讶地问。
她虽然知道王成功能力出众,但没想到这么快就得到书记的赏识。
柏爱民则显得更加欣慰:成功确实很有潜力,学习能力强,工作态度也好。
李洪点头:是啊。所以找你们来,就是想商量一下,接下来如何更好地培养和使用成功同志。既要给他足够的锻炼机会,又要把握好度,不能拔苗助长。
杨丽思考片刻,建议道:我觉得可以让成功多参与一些重要的文稿起草工作,特别是何书记的讲话稿、工作报告等。他文字功底好,思维也敏捷,应该能胜任。
柏爱民补充说:还要让他多参加调研活动。成功虽然理论功底不错,但实践经验还需要积累。多下基层调研,对他的成长很有帮助。
李洪认真记录着他们的建议,然后说:这些建议都很好。我考虑了一下,近期可以先让成功参与这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参与重要事件的跟进处理工作,二是开始接触书记讲话稿的起草,三是安排他参加一些重要的调研活动。
他特别强调:但要特别注意,培养要循序渐进,不能一下子给太多压力。成功毕竟刚来,还需要时间适应和成长。
三人又详细讨论了培养的具体措施和节奏,确保既给王成功足够的锻炼机会,又不至于让他负担过重。
就在领导们研究培养计划的同时,刚回到综合科的王成功,立即被同事们围了起来。
成功,会议怎么样?领导有说什么吗?吴晓波第一个凑过来问。
谢小琴也关切地问:成功,有没有受到领导表扬?你的报告书记看了吗?
许莉比较理性:会议顺利吗?有没有出现什么意外情况?
面对同事们七嘴八舌的询问,王成功保持着一贯的淡定,平静地回答:
谢谢大家关心。这次会议比较成功,没有出任何意外。领导们讨论得很深入,我也学到了很多。
他故意避开了关于领导表扬的具体问题,只是泛泛而谈会议情况。
这种低调的处理方式,既避免了炫耀之嫌,又不会让同事们感到失落。
同事们虽然想知道更多细节,特别是领导是否表扬了王成功,但见他不想多说,也不好再追问。
大家心里都明白,王成功这么低调,反而说明他确实获得了领导的认可。
吴晓波羡慕地说:成功,你真厉害。才来几天就能参加这么重要的会议,还能起草那么重要的报告。
谢小琴也感叹:是啊,我们要好久才能有机会接触这样的工作呢。
王成功谦逊地回应:我还要多向各位学习。很多工作都不熟悉,需要大家多指点。
这时,杨丽和柏爱民开完会回到办公室。
杨丽对王成功说:成功,来一下。
王成功跟着两位领导来到小会议室。杨丽关上门,温和地说道:
成功,刚才李洪主任找我们商量了你的培养问题。领导们都很认可你的能力,决定给你更多的锻炼机会。
柏爱民接着说:是的。接下来会让你参与更多重要的工作,包括书记讲话稿的起草、重要调研活动等。你要做好准备,既要大胆工作,又要谦虚学习。
王成功郑重地点头:谢谢领导信任,我一定努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杨丽欣慰地说:很好。保持这种态度,脚踏实地,你的前途会很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