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关爱”微服务项目在吴振华主任的亲自批示下,迅速被列入智慧社区示范项目的重点任务清单,红色印章在文件上格外醒目,项目就此驶入快速推进的“绿色通道”。林晓刚接到通知时,正在办公室整理前期数据报告,指尖划过文件上“重点任务”四个字,她深吸一口气,转身敲开了数据支撑组的办公室门:“大家准备好,咱们又要连轴转了——这次的项目,是咱们中心今年的重头戏。”
办公室里瞬间响起键盘收纳、文件归整的细微声响,组员们脸上没有丝毫畏难,反倒透着股跃跃欲试的劲儿。程力推了推眼镜,率先开口:“林姐放心,技术对接的方案我已经摸了个大概,随时能启动。”
一旁刚整理完居民问卷的年轻组员也附和:“前期摸排的老年居民需求清单都分类好了,就等设备和流程定下来,咱们就能搭数据模型。”林晓看着眼前这群熟悉的面孔,心里泛起暖意——这早已不是她一个人冲锋陷阵的日子了。
这个项目虽冠以“微”字,实际却是块“硬骨头”。它像一张精密的网,一头连着民政部门的政策细则,一头牵着社区老人的日常需求,中间还得串联起设备供应商、物业公司、网格员等十多个环节。林晓每天一到办公室,桌面上就堆着厚厚一叠待协调的文件:民政那边需要确认补贴政策的覆盖范围,供应商送来的设备参数得和技术组逐一核对,社区主任还在微信里催着敲定服务站的选址……
“张主任,民政这边反馈,独居老人的紧急呼叫器补贴需要额外提交一份居民资质核验清单,您看咱们是让社区协助收集,还是通过平台系统线上审核?”林晓拿着文件走进张建明副主任的办公室,语气比以往从容了许多。张建明从堆积的文件中抬头,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坐。线上审核效率高,但得考虑老人会不会操作——让技术组加个‘子女代填’的功能,再让社区网格员帮行动不便的老人兜底,两边都顾着。”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你现在能主动考虑执行细节,比去年成熟多了。”
林晓刚走出张主任办公室,就碰到了迎面而来的刘明副主任。“小林,设备供应商的对接怎么样了?我上午碰到物业科的老王,他们还问能不能把电梯应急呼叫也整合进你们的平台呢。”刘明笑着递过一份文件,“这是物业科报的需求清单,你看看能不能用。”林晓接过文件,心里一阵触动——放在以前,跨科室协调往往要来回跑好几趟,如今大家主动找上门,只因这是“一把手工程”,更因团队用前期的成果赢得了信任。
最让林晓意外的是孙浩。这天下午,孙浩抱着一摞资料闯进办公室,脸上带着少见的兴奋:“林姐,我联系了三家做智慧养老设备的公司,他们愿意给咱们提供试用设备,还有实时定位的手环和智能药盒,你看行不行?”他指着资料上的参数,滔滔不绝地介绍:“这家公司的紧急呼叫器响应时间不到10秒,还能监测老人的心率,比咱们之前看的那款好太多了。”林晓拿起资料翻了翻,抬头看向孙浩:“你怎么突然想起联系供应商了?”孙浩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之前总觉得工作没意思,直到上次跟着你去社区走访,看到老人找不到子女急得哭,才觉得做这些事比玩游戏有意义——我也想帮上忙。”林晓看着他认真的样子,笑着点了点头:“当然行,以后设备对接的事,就交给你和程力配合了。”
程力也没闲着。为了赶在试点前完成平台功能开发,他带着技术组连熬了三个通宵。这天晚上,林晓去技术室送夜宵,看到程力正对着屏幕调试程序,眼睛里布满血丝。“别太拼了,明天再弄也来得及。”林晓把热咖啡递给他。程力抿了口咖啡,指着屏幕上的界面:“林姐,你看这个‘一键呼叫’的按钮,我调大了字体,还加了语音提示,老人按的时候能更清楚。还有这个家属端的App,能实时查看老人的定位和设备状态,这样子女也能放心。”他说话时,语气里满是对技术的较真,也藏着对项目的用心。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筹备,“老年关爱”微服务的首批试点定在了两个老旧小区——星光里小区和晨光小区,这里老年居民占比超过40%,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启动仪式当天,社区广场上搭起了简单的台子,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前排,眼神里满是期待。
“王奶奶,您别紧张,等会儿拿到呼叫器,按这个红色的按钮,就能联系到网格员了。”林晓蹲在一位老人身边,手把手教她操作。王奶奶颤巍巍地按了一下按钮,不一会儿,社区网格员的电话就打了过来:“王奶奶,您这儿一切都好吗?”王奶奶对着电话连连点头,挂了电话后,紧紧攥着呼叫器,眼眶泛红:“这下好了,我儿子在外地打工,以后我有事,再也不用怕找不到人了。”
启动仪式的高潮,是第一位试点老人李爷爷按下紧急呼叫器的瞬间。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立刻弹出报警信息,显示“星光里小区3号楼李建国,心率正常,呼叫类型:求助”,紧接着,李爷爷儿子的手机和网格员的对讲机同时响起。当电话接通的那一刻,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几位老人擦着眼泪,嘴里不停地念叨:“谢谢政府,谢谢你们还想着我们这些老家伙。”
第二天,本地媒体的头条就刊登了启动仪式的照片,标题是“智慧社区暖人心,紧急呼叫器守护老人平安”。报道里还提到,有位老人用智能药盒提醒自己按时吃药,再也没漏过一次。上级主管部门很快发来简报,表扬中心“以人为本、科技赋能”的做法,吴振华主任在党委会上特意点了林晓的名字:“‘老年关爱’项目不仅做了实事,还为智慧社区示范项目探索了方向,林晓和她的团队,值得大家学习。”
接下来的一个月,试点工作推进得异常顺利。社区志愿者上门给老人装呼叫器时,一位独居老人握着林晓的手说:“有了这个,我晚上睡觉都踏实多了。”更让她惊喜的是,其他小区的老人也纷纷打电话到社区,希望能尽快用上呼叫器。
那天傍晚,林晓站在星光里小区的楼道里,看着新换的LEd灯亮得刺眼,墙上还贴了“老人求助电话”的贴纸。一位网格员走过来,笑着说:“自从装了呼叫器,这一个月没再发生过老人摔倒的事,昨天还有位老人用呼叫器找我们帮忙买降压药呢。”
但林晓没有沉浸在喜悦里。试点成功的消息刚传开,她就召集团队开了会:“现在有三个问题要解决:一是其他小区都在催着铺开,咱们得制定分阶段推进计划;二是服务质量要跟上,得给网格员做专项培训;三是长期运营的资金,得和民政、财政部门对接。”她话音刚落,孙浩就举手:“我去联系设备供应商,争取拿到更优惠的价格;程力负责培训网格员使用平台;我再和社区对接,统计各小区的老人数量,制定推进时间表。”看着大家主动分工,林晓心里踏实了不少。
这天下午,林晓向张建明副主任汇报完下一步工作计划后,张主任突然叫住了她:“小林,陪我到楼下走两步吧。”两人沿着办公楼前的小路慢慢走着,张主任看着远处的社区广场,缓缓开口:“你还记得去年你刚接手智慧社区项目时,因为协调不了部门,躲在办公室哭吗?”林晓愣了一下,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记得,那时候觉得特别难,不知道该怎么推进。”
“现在不难了?”张主任转头看向她。林晓摇了摇头:“难,但知道该怎么面对了。”张主任点了点头,语气变得郑重:“越往上走,你会发现难的事越多——可能会有不同的声音,可能会有利益的权衡,但你要记住,无论位置怎么变,做事的心不能乱,看事的眼不能花。咱们做民生项目,说到底是为了老百姓,只要守住这个初心,就不会走偏。”
林晓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张主任:“我记住了,谢谢主任。”她知道,张主任的话既是肯定,也是提醒——新的征程已经开启,前方或许有更复杂的挑战,但她不再是那个手足无措的新人了。
回到办公室,林晓站在窗前,望着楼下熙熙攘攘的街道。夕阳洒在老旧小区的屋顶上,泛起温暖的金光,她仿佛能看到老人们拿着紧急呼叫器,在小区里悠闲地散步,能看到网格员通过平台及时响应求助,能看到团队成员们忙碌却坚定的身影。
这一年多来,她从档案室里那个被边缘化的新人,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项目负责人;从只会被动执行规则,到学会主动制定方案;从一个人孤军奋战,到拥有一群并肩作战的伙伴。她失去了初入职场的天真,却收获了面对现实的坚韧;她经历过推诿扯皮的委屈,却学会了用智慧破局的能力。
桌上的电话突然响起,是孙浩打来的:“林姐,设备供应商同意给咱们再降5%的价格,程力也把网格员的培训手册做出来了,咱们明天就能开始培训。”林晓握着电话,嘴角扬起微笑:“好,明天上午九点,在会议室开培训动员会。”
挂了电话,林晓重新看向窗外。她知道,真正的力量从不是来自职位的高低,而是来自内心的坚定和对价值的坚守。在体制内这座庞大的迷宫里,她的“隐形”大佬之路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更广阔的世界等着她去探索,更重要的事等着她去完成。
但她无所畏惧。因为她身边有值得信赖的团队,心中有不曾动摇的初心,更有直面挑战的勇气——新的征程已启,她将带着这份坚定,继续用智慧和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职场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