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运行风险智能感知与协同处置平台”的成功实践与持续优化,如同为这座城市的治理体系安装了一个不断进化的“数字神经中枢”。在春季的强对流天气中,平台提前40分钟精准预判到局部地区的短时强降雨和冰雹风险,联动应急、城管、电力等部门提前部署防范,将农作物受灾面积和设施损失降到了最低;在国庆黄金周重大活动保障中,平台通过实时监测人流、车流数据,智能调度公共交通和安保力量,实现了活动现场零事故、交通零拥堵的目标。
一次次实战检验,让平台的价值愈发凸显,不仅赢得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更让曾经心存疑虑的部门彻底放下了成见,多了份真心信服。市委书记在全市数字化转型工作会议上特意点名表扬:“大数据管理局牵头打造的这个平台,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标志性成果,真正做到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赋能!”
随之而来的,是聚光灯的聚焦。省内外主流媒体的采访邀约纷至沓来,兄弟城市的考察团一波接一波,各类行业奖项和荣誉称号也接踵而至。大数据管理局的牌子,一时之间成了城市里的“金字招牌”,而作为牵头人的林晓,自然成了众人瞩目的核心。
办公室的电话几乎被打爆,秘书每天整理的采访提纲能铺满半张办公桌。“林局,省电视台《时代先锋》栏目想做一期您的个人专访,说是要重点宣传您的创新理念和担当精神。”秘书拿着预约单进来请示,语气里带着几分雀跃——这样的露脸机会,对很多人来说求之不得。
林晓正在审阅平台优化的技术报告,闻言头也没抬,翻过一页文件后才平静地说:“替我婉拒了吧。就说平台能有今天的成效,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各部门通力协作、专班全体成员日夜奋战的结果,我个人只是做了分内之事,没什么好单独宣传的。”
“可是林局,这也是宣传咱们局工作的好机会啊。”秘书有些不解。
“宣传要抓重点。”林晓放下笔,看着秘书认真说道,“你跟媒体对接一下,要是想做报道,就多聚焦平台的功能应用、团队的攻坚故事,还有各部门协同的案例。个人的光环再亮,也不如实实在在的成果有说服力。”
不仅如此,面对兄弟城市的考察,林晓也坚持让专班的技术骨干和业务负责人主导介绍,自己只在最后补充几句,反复强调:“这只是智慧城市建设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还有很多不足,未来的路还很长,希望能和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有老同事私下跟她开玩笑:“小林,现在正是出风头的时候,你怎么还藏着掖着?”林晓只是淡淡一笑:“我们做工作是为了城市发展、为了老百姓受益,不是为了个人出名。真要论功劳,一线的同志们比我辛苦多了。”
身处赞誉的漩涡中心,林晓没有丝毫浮躁,反而愈发沉静内敛。那种曾经在打破部门壁垒、攻克技术难关时偶尔显露的锐利锋芒,如今已沉淀为深不见底的沉稳。她就像一条奔涌过后汇入深潭的河流,表面波澜不惊,内里却蕴藏着推动事业前行的巨大能量和坚定方向,这便是“静水流深”的境界。
这种沉静,首先体现在她对团队建设的深耕细作上。平台稳定运行后,林晓没有让大家松劲,反而提出了“人才兴局、团队强基”的理念。她发现局里不少年轻人有想法、有干劲,但缺乏实战锻炼的机会,便大胆打破论资排辈的惯例,将几个刚入职不久的研究生派到了“数字孪生城市”深化应用项目组,让他们独立负责模块研发。
“林局,让小张他们几个新人挑大梁,会不会太冒险了?”分管人事的副局长有些担心,“这个项目技术难度不低,万一出了纰漏……”
“年轻人总要经历风雨才能成长。”林晓坐在会客区,给副局长倒了杯茶,“我看过他们的研究报告,专业基础很扎实,而且思维活跃,敢想敢试。我们给他们搭好平台、做好后盾,再安排技术骨干传帮带,相信他们能扛起担子。就算出点小问题也没关系,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为了给年轻人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林晓牵头推动建立了局内的“数字沙龙”和“创新工坊”。每周五下午,全局职工都可以放下手头工作,围绕技术难题、业务创新展开自由讨论;每月还会选定一个前沿课题,组织跨科室团队进行攻关。
第一次“数字沙龙”上,有年轻技术人员提出想尝试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据安全共享,不少老同事觉得这想法太超前,可行性不高。林晓却认真听完了他的构想,当场拍板:“这个方向很有价值,我们可以成立一个专项小组,申请一笔创新经费,先做小范围试点。就算最后没成功,也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局里的干事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曾经存在的科室之间各自为战、沟通不畅的隔阂,在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一次次并肩攻关中悄然冰释。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专注事业、风清气正”的良好风气。
林晓的沉静,还体现在对长远发展的深谋远虑上。她很清楚,平台的成功只是阶段性成果,智慧城市建设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如果只盯着眼前的成绩,迟早会被快速发展的技术和不断变化的需求所淘汰。
“我们不能满足于‘能用’,还要追求‘好用’‘耐用’,更要布局‘未来能用’。”在局务扩大会议上,林晓展示着一份厚厚的规划报告,“现在各地都在搞智慧城市,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要想保持领先,就必须在基础研究和前沿布局上下功夫。”
她当场宣布了三个重点研究方向:一是“数字孪生城市”的深化应用,要实现从“风险防控”向“城市规划、民生服务、产业赋能”等多领域延伸;二是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落地路径,要探索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的融合应用,让数据成为真正的生产要素;三是人工智能伦理治理,要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守住安全底线和伦理红线。
“这些课题短期内看不到成效,甚至可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值得吗?”有科室负责人提出疑问。
“当然值得。”林晓语气坚定,“现在埋下的种子,五年、十年后就会生根发芽,成为我们保持竞争力的核心优势。就像当年我们坚持做跨部门数据融合,一开始也有人不理解,但现在回头看,正是那段时间的积累,才让我们在平台建设上抢占了先机。”
为了推动这些课题落地,林晓亲自带队走访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上门对接合作。在与省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座谈会上,院长握着她的手说:“林局,现在很多政府部门都只关注短期项目,像您这样愿意沉下心来做基础研究的,真的不多见。我们学院全力支持,会抽调最好的师资力量参与合作。”
“感谢院长的信任。”林晓笑着回应,“产学研融合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发力。我们提供应用场景和数据支持,高校发挥科研优势,再联合龙头企业推动成果转化,一定能实现共赢。”
很快,大数据管理局便与省理工大学、本地科技龙头企业联合成立了“智慧城市创新实验室”,首批投入500万元用于前沿技术研发。同时,林晓还主动开放了部分不涉密的公共数据和应用场景,吸引了一批初创科技企业参与进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良性发展格局。
林晓的这种沉静与远见,也深深影响着身边的人。孙浩如今已是数据应用科的科长,成了局里独当一面的中层骨干。他性子依旧活泼,偶尔还是会跑到林晓的办公室插科打诨。
“林局,您最近是不是修炼了什么‘静心大法’?上次咱们拿了全国智慧城市创新大奖,您居然一点都不激动,还逼着我们加班改方案。”孙浩端着一杯咖啡进来,一脸“控诉”的表情。
林晓正在看一份技术测试报告,闻言抬眼笑了笑:“拿奖只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能让平台真正服务好城市、服务好市民,才是我们该激动的事。再说,那个方案还有优化空间,趁着现在有时间,赶紧打磨得更完善些。”
“得嘞,听您的!”孙浩收起玩笑的神色,认真说道,“说真的林局,跟着您干活虽然累,但心里特别踏实。以前总觉得工作就是混日子,现在才发现,能参与这么有意义的事业,能学到真东西,比什么都强。”
林晓看着他,眼中满是欣慰:“你能有这样的想法,说明真的成长了。好好干,未来可期。”
已经退居二线的张建明副主任,偶尔会给林晓打个电话,问问局里的情况。每次林晓都能平静地跟他聊聊近期的工作思路、遇到的问题和未来的规划,没有丝毫炫耀,也没有半点抱怨。
“小林啊,听你说话,就知道你现在是真正‘沉’下去了。”张建明在电话那头欣慰地说,“以前你干事有冲劲、有锐气,这很好,但有时难免显得急躁。现在你多了份静气和定力,这才是能成大事的样子。”
“张主任,您过奖了。”林晓轻声回应,“都是在工作中慢慢摸索出来的,也多亏了您以前的指点。”
“我没教你什么,都是你自己悟出来的。”张建明笑着说,“记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正的力量,从来都不是锋芒毕露,而是蕴藏在这份静气之中。你现在走的路是对的,沉下心来做实事,未来一定能走得更远。”
挂断电话,林晓走到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窗外,夕阳的余晖洒在鳞次栉比的楼宇上,城市的轮廓在暮色中渐渐清晰。平台的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勾勒出城市运行的脉搏,马路上车流井然,社区里岁月静好,这便是她和团队奋斗的意义所在。
心中没有了当初破局时的焦虑,也没有了收获赞誉时的浮躁,只剩下一种平静的喜悦和沉甸甸的责任感。她不再执着于个人的得失与声名,而是将自身完全融入到了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升民生福祉的宏大事业之中。
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是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推动者,是数据赋能治理的践行者;她也清楚地知道要往哪里去——以数据为基,以创新为翼,让城市更智慧,让生活更美好。
如今的她,智慧已不再仅仅是破解难题的工具,更是照亮前路的灯塔;影响力也不再依赖于职位的权力,而是源于思想的深度、人格的魅力和实实在在创造的价值。
静水流深,方能致远。属于林晓的传奇,并未落幕,只是换了一种更加厚重、更加深邃的笔触,在这座城市的发展史上,继续悄然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