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后,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周远站在中国建造2025高峰论坛的演讲台上,身后大屏幕显示着一带一路重大工程技术创新的标题。台下坐满了国内外工程界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
...通过改良桩基与排水系统的协同作用,我们成功解决了热带沼泽地带铁路建设的世纪难题。周远点击遥控器,屏幕切换到马来西亚东岸铁路的通车照片,这个方案现已推广到非洲和南美的七个项目,为中国标准走向世界提供了技术支撑。
演讲结束,掌声雷动。主持人宣布进入提问环节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站了起来。周远一眼认出那是王振国教授。
周总工程师,王振国的声音依然洪亮,我注意到你在海外项目中大量采用了本土化创新,而非简单套用国内经验。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工程模式需要因地制宜地调整?
这个问题暗藏机锋。周远微微一笑:感谢王教授提问。正如您当年教导我的,工程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解决问题。中国建造的优势在于完整产业链和丰富经验,但真正的国际化,是将这些优势与当地实际需求相结合。他停顿一下,就像您的节点理论,在云端之塔需要强化,而在新加坡项目中我们反而简化了。
这个回答既肯定了王振国的贡献,又巧妙化解了问题中的挑战。王振国满意地点点头,坐下了。
论坛结束后,周远被记者和同行团团围住。签完最后一本书,他抬头看见张振国靠在门边,手里拿着两杯咖啡。
周总工,演讲不错啊。如今的集团副总张振国递过一杯咖啡,眼中带着长辈看晚辈成才的欣慰。
张总别取笑我了。周远接过咖啡,两人并肩走向会场外的露台。北京的秋天,天空湛蓝如洗。
听说你拒绝了哈佛的访问学者邀请?张振国问。
周远点头:手头还有肯尼亚和秘鲁的项目要跟进。再说...他望向远方,我更习惯工地,而不是象牙塔。
张振国大笑:老周的儿子果然还是老周的儿子!对了,老爷子身体怎么样?
好多了,现在能慢跑,还参加了老年工程师协会,整天给年轻人讲课。周远掏出手机,展示父亲最近的照片——老人站在一群年轻工程师中间,正激情澎湃地讲解着什么。
像极了当年在青藏线上给我们上课的样子。张振国感叹。他看了看表,我得走了,董事会等着呢。你什么时候回马来西亚?
明天。周远说,新项目要穿越一片原始雨林,挑战不小。
张振国从公文包取出一个文件夹:走之前看看这个。集团正在筹备一带一路十周年纪念工程,希望你能参与。
周远翻开文件,首页上中老铁路延伸线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这是一条穿越崇山峻岭的战略通道,技术难度远超他以往任何项目。
考虑一下,张振国拍拍他肩膀,不急答复。不过...他眨眨眼,老周要是知道有机会建铁路,肯定第一个报名。
送走张振国,周远独自站在露台上,望着北京的城市天际线。在众多摩天大楼中,他依然能一眼认出云端之塔——那座改变他职业生涯的建筑,如今已成为城市地标。
手机震动,是父亲发来的信息:演讲看了,很好。注意把沼泽排水部分的技术细节补充到论文里。
周远笑了。父亲还是那样,永远关注技术细节。他回复:明白。明天回马来,周末视频讨论。
回酒店的路上,周远绕道去了趟母校t大。秋天的校园银杏叶金黄,学生们骑车穿梭,充满朝气。他在土木工程系的老楼前驻足,这里曾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
周学长?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怯生生地靠近,真的是您!我是大三的刘畅,能跟您合个影吗?
周远欣然同意。拍照后,男生激动地说:我看过您所有论文!特别是超高层节点优化那篇,简直太棒了!我将来也想成为您这样的工程师。
你会比我更优秀。周远真诚地说。看着男生兴奋离去的背影,他仿佛看到了十年前的自己——满怀理想,渴望改变世界。
当晚,周远在酒店整理行李时,电视里正播放着一带一路专题报道。画面切换到马来西亚东岸铁路,一列火车正驶过他参与建设的那段沼泽地带。记者采访当地居民,一位老人对着镜头说:中国工程师不仅修了铁路,还帮我们治理了沼泽,现在再也不怕洪水了。
周远停下手中的动作,静静看着这一幕。五年前初到马来西亚时,他只想证明自己的技术能力;而现在,他更理解工程建设背后的深远意义——它改变的不仅是地貌,更是人们的生活。
手机再次响起,是马来西亚项目组的视频通话请求。屏幕上是团队成员们熟悉的面孔——中国的王工、马来西亚的阿米尔、英国的James...
周,我们找到解决红树林保护区的新方案了!阿米尔兴奋地说,用微型隧道掘进机从下方穿过,完全不影响地表生态系统!
团队成员轮流讲解技术细节,周远不时提出建议。讨论持续到深夜,最终方案基本成型。挂断前,James笑着说:周,快回来吧,没有你的指导,我们连咖啡都煮不好。
放下手机,周远走到窗前。北京的夜景灯火辉煌,无数建筑如同星辰落地。每一座建筑背后,都有一群像他这样的工程师——或许不为人知,却用专业和坚守支撑着现代文明。
他从钱包里取出那枚已经磨得发亮的徽章,父亲在病床上交给他的那一刻历历在目。——这是父亲用整个职业生涯诠释的词,如今已成为他的信条。
第二天,首都机场。周远办理完登机手续,给张振国发了条信息:张总,中老铁路项目,我加入。
飞机起飞,穿越云层。周远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修改昨晚讨论的红树林方案。屏幕一角,是父亲发来的最新消息:注意隧道掘进机的选型,参考我发你的青藏线通风井设计。路上小心。
周远微笑着回复:明白,爸。
窗外,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机翼上,闪耀如钢。这光芒,如同工程师的精神——坚实、恒久、无论在高楼之巅还是雨林深处,都默默支撑着人类向前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