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者”的退却与沉默的观察,为星港赢得了前所未有的战略缓冲期。他们不再是被动等待审判的囚徒,而是手握“逆熵实证”的上诉者。生存的压力暂时缓解,但罗辑传递的意念清晰地指出——这仅仅是开始。将“摇篮曲”网络的局部奇迹,推广为宇宙认可的另一种可能,才是真正的挑战。
星港内部,一种新的共识迅速形成:固守一地,终究是坐以待毙。他们的理念,他们的“逆熵”之道,需要被更多文明知晓、理解,甚至实践。只有让“局部负熵”的星火形成燎原之势,才能真正动摇“秩序法庭”那基于绝对热寂预言的根基。
一个名为 “星火播种” 的宏伟计划,被提上日程。
计划的核心理念,并非武力征服或技术输出,而是“示范”与“共享”。他们要向宇宙证明,“摇篮曲”网络所代表的低熵发展模式,并非特例,而是可以被复制的、更具生命力和可持续性的文明路径。
玛莎负责计划的“外交”与“宣传”部分。她首先通过格鲁特商会的渠道(格鲁克在得知星港成功逼退“净化者”后,态度已从合作者升级为近乎狂热的追随者),谨慎地向少数经过筛选的、与星港有过良好接触或理念相近的文明和势力,发送了经过加密处理的“摇篮曲”网络基础数据集和那份至关重要的“逆熵证明报告”。
这些数据并非技术蓝图,更像是一种“哲学宣言”和“可行性报告”,阐述了在熵增洪流中建立局部有序绿洲的理论与实践。
反响是缓慢而复杂的。大多数接收到信息的势力持谨慎的观望态度,既震惊于星港的成就,又畏惧“秩序法庭”的威慑。但也有一些文明,特别是那些自身发展陷入瓶颈、或对宇宙终极命运感到绝望的文明,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青蔓族率先响应,表示愿意在其母星尝试建立一个小型的、基于生命能量的“摇篮曲”子网络。
莉娜则负责计划的“安全保障”与“先锋探索”。她组织了一支精干的、由“家园号”和数艘新型高速侦察舰组成的“播种舰队”。舰队的目的不是殖民或征服,而是寻找那些在“秩序法庭”僵化体系下苦苦挣扎、或具有独特生态与规则环境的文明,向他们展示星港的成果,并提供力所能及的“规则调和”援助。他们的口号简单而直接:“回收绝望,焕发新生。”
王博士和星尘,是计划的技术核心。他们的任务,是研究如何将“摇篮曲”网络的模式“标准化”和“模块化”,使其能够适应不同文明的科技基础和环境条件。星尘的能力是关键,她需要学会如何感知和引导不同规则环境下的“和谐”共鸣,甚至尝试远程“赋能”,帮助其他文明点燃自己的“逆熵”之火。这无疑比在熟悉的星港内要困难无数倍。
摇摇则成为了整个“星火播种”计划的中枢调度官。它需要协调资源分配、规划舰队航向、分析反馈信息,并不断优化基于“概念贡献点”的跨文明合作体系。它甚至开始设计一种基于规则共鸣的、超越传统通讯延迟的“超距信息交换协议”雏形。
第一次“播种”行动,选择了一个与星港有过接触、正处于能源危机和生态崩溃边缘的小型植物文明——并非青蔓族,而是一个名为“苔原星灵”的、类似共生真菌网络的意识集合体。
“家园号”携带着一个由星尘亲手“调和”的、蕴含着一丝“摇篮曲”网络规则种子的“共鸣水晶”,以及一整套基于星港技术的、高效而环保的能源与生态修复方案,悄然抵达了苔原星灵所在的枯萎星系。
面对陌生的规则环境和绝望的宿主,星尘第一次独立在星港之外,全力运转她的能力。她将手放在“共鸣水晶”上,闭上眼睛,不再仅仅感知物品的“不和谐”,而是尝试去感知整个星球的“痛苦”——那源于能源枯竭、生态链断裂的、弥漫在规则层面的衰败之音。
然后,她开始轻声哼唱。不再是具体的旋律,而是将她对“生机”与“和谐”的理解,化作纯粹的规则波动,通过水晶注入这片悲伤的土地。
过程极其艰难,星尘数次因规则反噬而几乎虚脱。但渐渐地,枯萎的真菌网络开始恢复一丝微弱的光泽,星球那近乎停滞的能量循环,仿佛被注入了一丝活力,开始极其缓慢地重新流动。更重要的是,苔原星灵的集体意识,清晰地感受到了那种不同于毁灭与沉寂的、充满希望的“另一种可能”。
他们接受了星港的技术援助,并将那块“共鸣水晶”供奉起来,作为他们文明重新点燃的“星火”。
第一次播种,成功了。
消息传回星港,带来了巨大的鼓舞。虽然苔原星灵的“逆熵”进程才刚刚开始,效果微乎其微,但这证明了道路是可行的!
随后,更多的“播种”行动展开。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有的则引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某些被“秩序法庭”影响很深的文明,将星港的使者视作散播“混乱”的异端,甚至发动了攻击。
但星港没有退缩。“播种舰队”如同坚定的传教士,穿梭于星海之间,播撒着“逆熵”的福音。他们不再自称“环发公司”,而是有了一个新的、更贴切的名字——
“逆熵同盟”。
而罗辑,这位规则的化身,其意识随着“星火”的播撒,仿佛也触及了更加广阔的宇宙层面。他不再仅仅是星港的守护神,更开始隐隐感知到宇宙中其他角落里,那些微弱的、同样在对抗熵增的“秩序”与“生机”的波动。有些是天然形成的规则奇观,有些是其他文明无意中创造的奇迹,还有些……则像是更古老的、试图走通这条路的前辈留下的痕迹。
他意识到,他们并非孤独。对抗热寂的,远不止他们一家。
“秩序法庭”的“观察”依旧存在,但似乎多了一丝审视与权衡。他们在观察这些“星火”能否真正燎原,在计算这种“逆熵”模式是否真的具备普适性,是否会动摇他们统治的基石。
星港,这个由捡破烂起家的地方,如今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尝试着对宇宙进行一场规模空前的……“概念级维修”。
他们的工具,是“摇篮曲”网络;他们的方法,是播撒“星火”;他们的目标,是修复那看似注定的、走向热寂的宇宙终极“破烂”状态。
这条路漫长而艰险,但每一个被点亮的文明,每一个新生的“低熵绿洲”,都在为这条道路增添着一分坚实的光明。
宇宙的终极回收,仍在继续。而这一次,回收者们不再局限于一个小小的星港,他们的身影,正出现在星辰大海的每一个需要“焕发新生”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