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没有发现任何外部入侵或传递物品的痕迹,那金属片像是早就藏在他身体某处(例如吞服,后排出)。他的自杀决绝而彻底,没有留下任何遗书。
“灭口……或者,是任务完成后的自我清理。”陈默看着韩立冰冷的尸体,声音低沉。韩立的死,掐断了顺着他往上追查的线索,也坐实了背后势力的庞大和冷酷。
虽然主要嫌疑人死亡,但案件并未结束,而是移交给了更高级别的专门机构接手。市局刑侦队负责提供所有前期侦查证据和配合后续调查。
“缄默之血”案,在市局的卷宗上,算是彻底了结。但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知道,他们只是无意中撞破了一个巨大阴谋的角落,撕开了一道口子,看到了其后深不见底的黑暗。
风浪暂时平息,但海面下的暗流更加汹涌。
一个月后,陈默再次去了未成年人管教所。李丫的状态似乎好了一些,偶尔会在心理医生的引导下说几个简单的词语,但大多数时间依旧沉默。
这一次,陈默没有带素描本,也没有问任何关于案子的问题。他只是隔着桌子,静静地看着她。
过了很久,李丫忽然抬起头,看着陈默,眼神不再像以前那样完全空洞,而是多了一丝极其微弱的、难以解读的情绪。
她抬起手,指了指窗外晴朗天空中那轮看不见的月亮(此时是白天),然后,用食指,轻轻点了一下自己的太阳穴。
接着,她把手放下,重新低下头,恢复了沉默。
陈默看着她的动作,心脏缓缓下沉。
指月亮,点太阳穴。
她是在说,“红色的月亮”……在脑子里?
韩立实验室里那些关于精神影响、潜意识引导的实验记录,瞬间涌入陈默的脑海。
李丫看到的“红色月亮”,或许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天文现象,也不是简单的辐射光晕,而是……被某种技术植入她脑中的幻觉?是“潘多拉的低语”?
如果连一个小女孩的感知都可以被无形地扭曲和操控,那么这个世界所谓的“真实”,又有多少是可靠的呢?
陈默离开管教所,阳光刺眼,他却感到一股寒意。
“缄默之血”流尽了,但“潘多拉”的盒子已经打开。无声的战争,早已在人们毫无察觉的领域打响。
而他,陈默,以及无数像他一样的守护者,他们的斗争,才刚刚开始。
时间是最好的稀释剂,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
“缄默之血”案连同其背后牵扯出的“潘多拉”组织阴影,在移交更高层级后,仿佛从陈默和市局刑侦队的日常中淡出了。卷宗被封存,相关的讨论被限制,生活似乎回到了破获一个个“普通”凶杀案的轨道上。
但有些东西,一旦知晓,便无法真正抹去。那种对于“真实”的疑虑,如同细微的毒素,悄然渗透在意识的底层。陈默变得更加沉默,观察得也更加细致,有时甚至会对着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现场细节凝神良久,队长看在眼里,也只是拍拍他的肩膀,递过去一根烟,并不多言。
新的案子接踵而至。抢劫、情杀、经济纠纷引发的命案……血腥、直接,动机往往赤裸而鲜明。陈默依旧是他那个锐利而孤独的“神探”,凭借近乎直觉的洞察力和缜密的逻辑,抽丝剥茧,将一个个凶手从迷雾中揪出。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在破解这些案件时,他心底某个角落,总在不自觉地审视着,是否有那种超越寻常逻辑的、被精心编排的痕迹,是否有那根看不见的“线”在牵引。
直到“镜像自杀”案的出现。
第一个死者是位小有名气的建筑师,被发现在自己设计的、以极简和光影效果闻名的公寓内,割腕身亡。现场整洁得过分,没有任何搏斗或闯入痕迹。死者坐在一面巨大的落地镜前,手腕的伤口精准地切开了桡动脉,血迹在光洁的地板上蔓延,形成一种诡异而对称的图案。法医鉴定,伤口角度和力度符合自残特征。一切迹象都指向自杀。
除了那面镜子。
镜面上,用死者的血,画着一个不完整的、扭曲的符号——像是半个“蛇绕钥匙”的变体,笔画生涩,似乎是在极度痛苦或意识模糊的状态下描摹的。
负责现场勘查的年轻警员认为那是死者临死前的胡乱涂鸦,但照片被送入档案时,恰好被路过的陈默瞥见。他的脚步瞬间钉在原地,血液似乎都凉了几分。
“这个案子,我接。”他找到队长,语气是不容置疑的坚决。
队长看着照片上那熟悉的符号元素,脸色也凝重起来,没有多问,只是点了点头。
就在陈默开始调阅建筑师的社会关系、财务状况、精神病史等所有资料时,第二起“自杀”发生了。
这次是一位颇受尊敬的大学文学教授,在自家书房内,用一根精致的领带悬挂在吊灯上自缢。现场同样整洁,留有疑似遗书的手写纸条,字迹经过初步比对与教授本人相符,内容充满悲观厌世的情绪。看起来又是一起毫无破绽的自杀。
但教授的书桌上,摊开着一本他正在批注的《希腊神话》,在“潘多拉”的故事那一页,有人用红笔,将“潘多拉”的名字重重圈了起来,旁边同样画着那个不完整的、与建筑师镜面上相似的扭曲符号。
“这不是自杀!”陈默在案情分析会上,声音斩钉截铁,“这是谋杀!精心伪装的谋杀!”
他指着投影上并排展示的两个现场照片:“不同的死者,不同的‘自杀’方式,却出现了高度相似的、与‘潘多拉’组织相关的符号。这绝不是巧合!凶手在模仿,在学习,或者……在传递信息。”
“可现场没有任何他杀的证据。”痕检的同事为难地说,“没有指纹,没有脚印,没有强迫服药的痕迹,伤口和窒息征状都符合自为。遗书笔迹也初步确认是本人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