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把队部院子里的桐油桶晒得泛暖,红星基建队的队员们已围着堆成小山的材料忙活起来——昨天从公社建材店拉来的杨木堆在东侧,每根都有碗口粗,李二哥拿着锯子,正按张大爷划的记号截木段:“张大爷,这木段按两米长截,搭临时木桥的护栏够不够?”
张大爷拄着拐杖走过来,用卷尺量了量木段的直径,又摸了摸木材的纹理:“直径十厘米,够结实,截两米长正好,每两根间距五十厘米,护栏高八十厘米,村民扶着稳当。不过你先挑挑,把潮的木段挑出来,别混在里面,潮木段容易朽,临时木桥虽用得久,但也得撑到新桥完工。”
李二哥赶紧停下锯子,蹲下来逐根摸木材,果然摸出三根潮乎乎的,木皮上还带着点霉点:“这三根确实潮,那咋办?扔了可惜,用了又怕不结实。”“不用扔,”张大爷指着墙角的桐油桶,“把潮木段搬到太阳底下晒两个时辰,再刷一遍桐油,晾干后用,能顶一阵子,咱干基建,不浪费材料,但也绝不能凑合用。”
李二哥立马招呼两个年轻队员,把潮木段搬到院门口的阳光下,又找了把刷子,蘸着桐油仔细刷起来,连木段的缝隙都没落下:“俺记住了,以后备料先看质量,再算数量,不能为了省事儿,把不好的材料混进去。”
另一边,陆衍正拿着图纸,跟赶来的马老板核对预制板参数:“李家庄两座小桥,每座要15块预制板,长1.5米、宽0.5米,里面嵌两根直径五厘米的竹筋,泡够三天桐油;王家庄的石桥补塌的半边,要3块同样规格的,一起生产,省点运费。”
马老板接过图纸,掏出笔在上面画了几个圈:“放心,竹筋我已经让人泡上了,今天下午就能浇混凝土,五天准能做好,做好了我让人直接拉到村里,不用你们跑一趟。对了,上次农贸市场剩下的那批防水砂浆,我给你们留着,修桥补缝用,比普通砂浆结实。”
“太谢谢马老板了!”陆衍笑着说,“以后俺们的预制板,还找你家做,质量靠谱,还省心。”马老板摆摆手:“咱是互相帮衬,你们红星队的名声越来越响,我跟着沾光,不少村里的人都来问俺,是不是给红星队供预制板,俺都跟他们说,红星队用的,都是俺家最好的料!”
两人正说着,院门口突然传来自行车铃声,王家庄的王大叔带着两个村民,拎着袋鸡蛋和一筐红薯,急匆匆地赶来:“林同志、陆队长,俺们村商量好了,就按你们说的来!石桥修,三户屋顶也补,这是定金三百块,俺们先给你们,剩下的完工了再结!”
林薇赶紧迎上去,接过定金,数清楚后写了收条:“王大叔,您放心,石桥的预制板跟李家庄的一起做,后天先去给您清理石桥的碎石,大后天就能砌桥台、铺预制板,屋顶补漏,等石桥完工了就去,三天准弄完。”
赵文山拿着协议本,把王家庄的项目信息填好——项目内容、工期、预算、付款方式都写得明明白白,王大叔看了一遍,毫不犹豫地签上名字,按了手印:“俺们不懂啥大道理,但就信你们红星队,协议签了,俺心里更踏实了!”他把鸡蛋和红薯往桌上一放,“这是俺们几个村民凑的,鸡蛋给队员们补补,红薯甜,煮着吃顶饿,你们别嫌弃!”
林薇推辞不过,只好收下,让刘婶把鸡蛋放进竹篮,红薯摆在墙角:“王大叔,您太客气了,俺们一定把活干好,不辜负您的信任。”
上午十点多,林薇带着赵文山去公社,对接仓库报价的事。公社基建办的同志把仓库的尺寸报给他们:“两间仓库,每间长十米、宽五米,高三米,要砌砖墙、铺预制板屋顶,门窗要结实,能放粮食和农具,预算尽量控制在三千块以内,工期二十天。”
林薇拿出图纸夹,一边记一边在心里盘算,突然想起系统新增的“成本测算模型”,悄悄在心里激活——系统很快给出测算结果:红砖4000块(每块8分,共320元)、预制板20块(每块30元,共600元)、水泥50袋(每袋12元,共600元)、门窗4套(每套150元,共600元)、人工和杂费800元,合计3120元,比预算多120元,可通过“竹筋代部分钢筋”再省120元,刚好3000元。
“同志,俺们算了下,预算刚好三千块,”林薇把测算结果递过去,“砖墙里用竹筋代部分钢筋,省下来的钱补在门窗上,保证门窗结实;预制板提前在队里做,现场吊装,省工期,二十天准完工,还能保证仓库不漏雨、能承重,放粮食和农具都没问题。”
公社基建办的同志看着测算表,每一项成本都标得清清楚楚,还写了省成本的办法,忍不住点头:“你们算得真细,比之前来报价的施工队靠谱多了,就按这个报价来,等你们忙完李家庄和王家庄的活,就来公社开工,我这就给领导汇报。”
从公社出来,赵文山忍不住问:“林薇,你咋算得这么快,还刚好卡在三千块?俺之前自己算,算来算去都要三千二。”林薇笑了笑,没提系统,只说:“俺参考了卫生院项目的成本,再把材料和人工细化了,比如竹筋代钢筋,能省不少钱,以后你算成本,也可以多想想这样的办法,既省成本,又不影响质量。”赵文山点点头,赶紧记在笔记本上:“俺记住了,以后算成本,先细化材料和人工,再找省成本的法子。”
中午回到队部,刘婶已经做好了午饭,炖了萝卜炖排骨,还蒸了红薯,队员们围坐在一起,吃得格外香。李二哥端着碗,大声说:“俺上午把临时木桥的木段都截好了,晒透了也刷了桐油,明天就能拉去李家庄搭,保证结实!”陆衍也说:“马老板那边,预制板五天准好,后天先去清理王家庄的石桥碎石,两边的活能错开干,不耽误工期。”
下午,队员们又忙着整理工具——李二哥把锯子、刨子都磨得锋利,统一编号;赵文山把施工记录册补全,把李家庄、王家庄、公社仓库的项目都按“项目名称、工期、预算、负责人”分类记好;张大爷则把竹筋翻了翻,确认泡桐油的时间够了;林薇和陆衍则核对明天的施工计划,确定谁带组去李家庄,谁带组去王家庄。
夕阳西下时,队部院子里的材料整理得整整齐齐,工具摆得一目了然,墙角的红薯堆得像小山,竹篮里的鸡蛋透着新鲜。队员们坐在门槛上,聊着明天的活,脸上满是干劲。李二哥说:“等忙完这几个活,咱红星队在周边村里的名声,就更响了,以后肯定有更多乡亲找咱干活!”
林薇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满是踏实——从最初的临时班子,到现在订单接连不断,队员们各有所长,乡亲们信任,这一路的辛苦,都值了。
她抬头看了看夕阳,又摸了摸手腕上的上海牌手表,指针指向六点半,心里暗暗盘算:等这几个项目都完工,就把乡镇基建资质的材料再完善完善,争取早日拿到,让红星队更正规,能接更多活,带更多乡亲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