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折腾惯了,突然闲下来,反而浑身不自在。企业也是这样,经历了几年的跌宕起伏,天天在危机里打滚,猛地一下风平浪静,按部就班了,管理层甚至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老觉着是不是哪儿又藏着个雷。
转眼到了2025年春天。杭州的柳絮又开始飘了,SUdU公司里,景象和两年前已是天壤之别。办公区坐得满满当当,恢复了百十号人的规模,电话声、键盘声、讨论声,嗡嗡地响成一片,是一种健康而忙碌的“噪音”。但奇怪的是,我心里头反而没了前两年那种火烧火燎的紧迫感,倒有点像老农民看着绿油油的麦田,知道长势不错,接下来就是按时浇水施肥,等着收割了。
SUdU的直播业务,算是“格局初定”了。
在抖音服饰这个赛道里,我们不敢说是什么头部大V,但稳稳地卡在了一个“标杆性腰部账号”的位置上。粉丝量过了百万,增长慢了,但更扎实了,都是活粉。每月GmV稳定在三五百万的区间,利润率健康。更重要的是,提起“SUdU汪小闲”,圈内人和老粉丝都知道:这家东西不错,主理人实在,不瞎忽悠。这块牌子,算是立住了。
团队规模也回到了百人左右,但此“百人”非彼“百人”。不再是过去那种大锅饭的架构,而是像台精密的机器,组织架构捋得顺顺的:
直播运营中心:吴永浪带着,分内容、投流、场控、数据几个小组,专攻流量和转化。
商品供应链中心:云飞和林夕搭档,一个管柔性生产,一个管商品企划和设计,响应速度极快。
用户运营中心:周红梅牵头,把小程序商城、企业微信私域、客服打通,专门伺候好老客户。
线下体验店:刘春宇坐镇,杭州开了两家,不指望它卖多少货,就是个品牌客厅,做体验。
管理中台:钟旭管技术系统,南希管财法税,各司其职。
这套架构,不是纸上画出来的,是这两年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磨合出来的。现在开会,我不需要再拍桌子瞪眼了,各部门负责人自己清楚该干啥,遇到问题,知道找谁协调。公司终于从“人治”走向了“法治”,虽然这个“法”还比较粗糙,但机器总算能自己转了。
最大的变化,是直播这件事本身,终于“常态化”了。
它不再是救命的“特效药”,而是吃饭的“日常粮”。它不再是一个孤立的部门,而是成了串联整个公司业务的一条“主动脉”。
怎么个“常态化”法?我举几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以前直播,是“总动员”。每次大场前,如临大敌,全员加班,我亲自盯脚本、盯排品、盯现场,像个救火队长。
现在直播,是“排班制”。每天有日播,每周有中小场,每月有一次大场,节奏固定。日播根本不需要我出面,培养起来的新人主播就能搞定,讲品、互动、逼单,流程标准化。只有月度大场,我才出来站台,更像是个“品牌代言人”的角色。直播,成了公司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跟以前开线下店、做网批一样,是件平常事。
更关键的是,直播这个“发动机”,把公司其他业务板块全带活了,像打通了任督二脉。
直播 + 线下店:直播间不再是线上独舞。我们搞“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直播时发线下店专属优惠券,用户可以直接到刘春宇的店里试穿、自提。店里放个二维码,扫一扫直接进直播间看搭配。线下店成了直播间的“试衣间”和“信任背书”,直播间又给线下店带去新客流。这叫 “虚实结合”。
直播 + 小程序商城:直播时讲的款,小程序同步上新,24小时可下单。直播结束,意犹未尽的用户还能去小程序慢慢逛。直播间是“爆点”,小程序是“长尾”,相互补充。钟旭做了数据打通,用户无论在哪儿下单,积分、优惠券都通用。
直播 + 私域社群:这是最妙的一步棋。通过直播和短视频吸引来的公域流量,我们持续用“穿搭干货”、“新品预览”等价值内容,引导到企业微信社群。周红梅的团队在这里做精细化运营,发专属福利,搞新品内测,收集用户反馈。这群人,是我们的“铁杆军团”,复购率极高,还帮我们免费宣传。直播是“撒网捕鱼”,私域是“挖塘养鱼”。
这就形成了个业务闭环:直播和短视频(内容场)负责拉新、种草 -> 引流到小程序和线下店(销售场)完成转化 -> 再沉淀到私域社群(服务场)提升复购和忠诚度 -> 社群的反馈又反哺给林夕做新品开发(商品场) -> 新品再通过直播引爆……
这个环转起来了,生意就变成了活水。我不再需要为某一场直播的数据焦虑得睡不着觉了,因为单一的渠道风险被分散了。今天直播数据不好,可能小程序卖了货;这个月爆款不多,但私域的老客户复购稳定。东方不亮西方亮,心里特别踏实。
我的工作重心,也彻底变了。从前线指挥,变成了后台调度。每天看看各渠道的核心数据报表,跟几个中心负责人开个短会,聊聊进度和问题。大部分时间,用来思考更长远的事:比如,要不要尝试海外短视频平台?怎么把柔性供应链的能力开放给其他小品牌?下一波消费趋势是什么?
有一次,我下午没啥事,溜达到刘春宇的线下店。店里客人不多,有个老顾客正试衣服,店员小姑娘不是在旁边干站着,而是拿着手机,在给顾客看我们直播间里这款衣服的多种搭配视频。顾客一边看一边点头:“哦,这样搭是好看哈!” 然后爽快地买了单。
我看着这场景,心里特别舒坦。这就是我想要的“常态化”。直播不再是高高在上、神秘兮兮的东西,它变成了店员手里的一个高级工具,像计算器、像产品画册一样自然。它融进了生意的每一个毛细血管里。
生意的最高境界,是“常态化盈利”。不再依赖某个英雄、某个爆款、某个渠道,而是建立一套稳定运转的系统,旱涝保收。惊心动魄是戏剧,细水长流才是生活。
“打通”比“做强”更重要。单个渠道再强,也有天花板和风险。把各个业务节点打通,让数据、商品、用户像血液一样在体内顺畅循环,这个组织才是健康的、有抗风险能力的。
老板的终极使命,是让自己“无关紧要”。如果公司离了你就转不动,那是你的失败。只有当公司成为一个能自我驱动、自我修复的系统,你才能抽身出来,去思考真正的未来。
2025年的SUdU,仿佛一个久病初愈的人,不仅恢复了健康,还养成了一套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再追求暴饮暴食的刺激,而是讲究营养均衡、适度锻炼。这种“常态化”,看似平淡,却是我们拼杀了这么多年,最渴望、也最踏实的状态。船,终于开进了宽阔平稳的主航道,可以稳稳地向前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