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领域同样掀起 “向林舟学习” 的热潮。多所高校将赤漠战略纳入《国家资源概论》《环境工程》等课程的案例教学,邀请林舟团队通过卫星开展线上讲座;中小学则组织 “赤漠主题班会”,让学生们通过视频了解沙漠生存知识,培养 “为国担当” 的责任感。北京某中学的学生李浩然,在听完讲座后写下这样的观后感:“林舟叔叔在沙漠里克服了那么多困难,我也要在学习中不怕吃苦,未来为国家做贡献。”
林舟获封 “国运先锋” 的消息,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门发表声明,高度评价赤漠战略对全球荒漠治理的意义:“龙国林舟团队研发的智能灌溉技术、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为全球干旱地区的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值得在国际社会推广。”
此前与龙国开展合作的国家纷纷表示祝贺。蒙古国环境部长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祝贺林舟先生获此殊荣!蒙中在戈壁治理的合作已初见成效,期待未来能引进更多赤漠技术,共同改善两国边境的生态环境。” 德国沙漠研究中心则提出,希望与龙国建立 “赤漠 - 撒哈拉” 技术共享机制,将智能滴灌技术推广到非洲撒哈拉沙漠,助力当地的农业发展。
国际媒体也对赤漠战略进行了深度报道。《纽约时报》在题为《从赤漠到绿洲:中国的极端环境创新之路》的文章中,详细介绍了林舟团队的工作成果,指出 “中国在极端环境资源开发与生态治理上的实践,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泰晤士报》则关注到资源万倍具现技术,认为 “这项技术有望改变全球资源供给格局,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提供新的可能”。
面对国际社会的关注,林舟在接受国际媒体采访时表示:“‘国运先锋’的称号,不仅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认可,更是对未来的期许。赤漠战略的目标,不仅是为龙国发展提供资源支持,更是为全球极端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我们愿意与世界各国分享技术与经验,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生存挑战。”
表彰仪式结束后,林舟没有停下脚步。他立刻召集团队召开会议,围绕 “如何深化赤漠战略” 展开讨论,明确了下一阶段的三大核心任务:
一是扩大资源勘探范围。组建 “赤漠深层资源勘探队”,配备国内最新研发的无人机勘探系统、地下资源探测仪,深入赤漠腹地寻找新的铁矿脉、地下水层与可利用植物资源,为万倍具现提供更丰富的原料;同时,与国内科研机构合作,研究赤漠矿物的深加工技术,提升资源的附加值。
二是推动技术国际化。成立 “赤漠技术国际推广中心”,将智能灌溉、土壤改良、光伏储能等技术整理成多语言版本的操作手册,通过线上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向发展中国家推广;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在非洲、中东等干旱地区建立 “赤漠技术示范基地”,让更多国家受益。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与国内高校合作开设 “极端环境工程” 专业方向,选拔优秀学生到赤漠基地实习,培养既懂技术又能适应极端环境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在基地设立 “国际培训营”,为其他国家的沙漠治理人员提供培训,打造全球极端环境治理的 “人才摇篮”。
“‘国运先锋’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林舟在会议上对团队说,“国家把这么重要的荣誉授予我们,我们更要扛起责任,不仅要做好赤漠的守护者,还要成为全球极端环境治理的引领者。未来,我们要让赤漠的‘星火’,照亮更多需要帮助的地方。”
夕阳西下时,林舟再次登上了望塔。远处的信号标闪烁着红光,与天边的晚霞交相辉映;种植区的沙棘苗在智能灌溉的滋润下,正努力生长;冶炼区的高炉依旧轰鸣,为国内输送着宝贵的资源。他拿出终端,看着屏幕上国内传来的消息 —— 西北试验区的沙棘开始挂果,钢铁厂的特种钢材顺利下线,牧民们的收入不断增加…… 每一条消息,都像是跳动的火焰,温暖着他的心房。
林舟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会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团队 —— 赤漠深处的未知风险、国际合作中的文化差异、技术推广中的现实困难…… 但他坚信,只要坚守 “为国担当” 的初心,依靠团队的力量,借助全国人民的支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赤漠星火,终将燎原。” 林舟轻声说道,眼中闪烁着比晚霞更明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