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渊”二字,如同无形的烙印,刻入了“南天门”基地的每一个角落。昔日那种昂扬外放、锐意进取的氛围,悄然转变为一种内敛、高效且带着一丝冷峻的专注。
主控中心的巨型星图旁,新增了一个极其显眼的倒计时牌——【“方舟”抵达:2年258天17小时03分】。红色的数字无声跳动,提醒着每一个人,那场未知的星际审判正在一分一秒地逼近。
“将军,万工,‘潜渊’第一阶段技术路线调整方案已经完成。”陈院士将一份厚重的电子报告投射到主屏幕上,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与兴奋交织的复杂情绪,“按照万工的要求,所有可能产生大规模深空能量‘涟漪’的项目均已暂停或转入纯理论推演。资源重点倾斜向隐蔽能源、深海基地、地下城市以及……您提出的‘幽灵舰队’计划。”
屏幕上,浮现出数张全新的概念设计图。
不再是“鸾鸟”那样锋芒毕露的空天战机,而是一种通体漆黑、线条平滑到极致、几乎不反射任何光线的梭形飞行器,代号“影梭”。其动力系统摒弃了显眼的等离子尾焰,转而采用一种基于时空曲率微操控的“蠕动式”推进,在真空中移动时,只会引起背景星光极其细微的、难以察觉的扭曲。
另一张图上,则是位于马里亚纳海沟深处、依托热液喷口能源建立的“龙宫”基地三维模型,以及在内蒙戈壁地下千米处开凿的、足以抵御战略核武器直接命中的“逐日之城”结构图。
秦宇将军缓缓扫过这些充满未来感的蓝图,沉声问道:“接引‘方舟’的方案呢?这是我们当前最优先,也最危险的任务。决不能让它进入内太阳系,更不能让任何境外势力,甚至……‘收割者’察觉到它的存在。”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万里。
万里站在控制台前,眼神专注地分析着“伏羲”根据先行者坐标和“方舟”当前轨道参数模拟出的接引路径。一条纤细的、几乎贴着柯伊伯带外围天体运行的复杂航线被高亮显示出来。
“直接派遣‘鸾鸟’或任何大型舰船前去接应,目标太大,容易暴露。”万里开口道,声音冷静,“我们需要一个更小、更隐蔽的‘信使’。”
他调出了“影梭”的详细设计图,并将其尺寸缩小到仅有传统战斗机大小。“我们可以制造数架微型化的‘影梭’探测器,代号‘尘埃’。它们将采用最新的‘量子隧穿’通讯技术,通过微观层面的量子纠缠效应传递信息,几乎不产生可被宏观侦测的电磁波辐射。”
“‘尘埃’将分批、分时、沿着不同的隐蔽弹道,秘密发射至柯伊伯带预设集结点。它们的主要任务有三个。”万里竖起手指,“第一,提前抵达‘方舟’预定航线,建立一道隐蔽的监测网,确认‘方舟’状态,并警惕任何可能的尾随者。”
“第二,在确认安全后,主动靠近‘方舟’,尝试与其进行低功耗的量子握手,建立单向信息接收链路。我们必须先确定‘方舟’内部是否安全,是否存在活性威胁,才能决定下一步行动。”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万里的目光扫过众人,“如果‘方舟’状态稳定且无威胁,‘尘埃’将启动我设计的‘时空褶皱伪装力场’,将‘方舟’连同其自身一起,包裹在一个局部的、扭曲的时空泡内。”
全息影像演示起来:数个“尘埃”探测器环绕着模拟的“方舟”,共同激发一个无形的力场。力场范围内的“方舟”影像瞬间变得模糊、扭曲,最终从常规探测手段中“消失”,仿佛融入了宇宙背景辐射之中。
“这个力场无法完全屏蔽‘方舟’本身的质量效应,但足以欺骗目前地球乃至已知外星文明的所有远程探测手段。”万里解释道,“然后,由‘尘埃’引导,将处于伪装状态的‘方舟’,拖曳至我们预设的、位于柯伊伯带冰巨星阴影区的秘密船坞——代号‘归墟’。”
“归墟”船坞的蓝图随之展开,那是一个建设在一颗巨大冰行星环带碎片内部的、利用行星磁场和低温环境作为天然掩护的隐蔽基地。
“整个接引过程,将在柯伊伯带的黑暗与寒冷中秘密完成。‘方舟’不会进入内太阳系,不会经过任何可能被观测到的区域。”万里总结道,“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
秦宇将军沉吟片刻,眼中精光闪烁:“方案很完美,但风险在于,‘尘埃’与‘方舟’接触的瞬间,以及启动伪装力场的瞬间,是否会产生能量波动?”
“会,但极其微弱。”万里肯定地回答,“‘量子隧穿’通讯的能量级别极低,而‘时空褶皱力场’启动时的主要能量消耗在于维持时空曲率的稳定,其初始‘涟漪’会被限制在力场内部,对外辐射经过计算,低于宇宙背景噪音的千分之一。除非‘收割者’的探测器就在几个天文单位之内,否则不可能察觉。”
“好!”秦宇将军不再犹豫,“就按这个方案执行!立刻启动‘尘埃’计划与‘归墟’基地建设!我要在一年内,看到我们的‘信使’就位!”
命令下达,“南天门”以及其背后整个华国的力量,再次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隐秘性行动起来。在公众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数艘经过特殊改造的、外表看似普通商业火箭的运载器,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发射场升空,它们的目的地并非近地轨道,而是直奔外太阳系的黑暗深空。
万里几乎住在了实验室和主控中心,他不仅要优化“尘埃”的设计,确保其万无一失,还要指导“归墟”基地的远程建设工作,同时监控着深空信号的任何细微变化。
时间在紧张的筹备中飞速流逝。
倒计时牌上的数字不断减少。
一年后。
“‘尘埃’一号至六号,已全部抵达柯伊伯带集结点,状态良好。”
“‘归墟’基地一期工程,主体结构完工,生命维持系统上线。”
“‘方舟’信号持续稳定,轨道参数与预测吻合,预计一年七十三天后进入接引窗口。”
主控中心内,各项准备工作就绪的汇报接连传来。一切,都在按照万里的计划,悄无声息地进行着。
秦宇将军走到站在星图前凝望的万里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辛苦了,万工。接下来,就是等待了。”
万里轻轻摇头,目光依旧锁定着星图上那个遥远的、代表着“方舟”的光点。
“将军,等待,往往是最煎熬的。”他低声说道,仿佛在自言自语,
“我担心的,不是‘方舟’不来。”
“而是它来的路上……是否真的只有它自己。”
他抬起手,指向星图边缘,那片更加深邃、更加未知的星际空间。
“‘伏羲’,提高对‘方舟’后方扇形区域的监测等级。”
“我需要知道,在那片黑暗里,有没有……不该存在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