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确实厉害,我单方面宣布这首是我心中今年的摇滚第一,《曾经的你》都比不上!”
“我倒觉得《曾经的你》给我的感触更深。”
很快,上百人的群里分成了两派,一方支持《曾经的你》,另一方力挺《 ** 那个石家庄人》,两边谁也说服不了谁。
投票功能在这时发挥了作用。
最终,《**那个石家庄人》以领先十票的结果胜出。
曲中熟悉的地名与故事,显然深深打动了这群来自石家庄的音乐人。
“高是不是小时候在石家庄住过?不然怎么能写出这样的词?”
有人在群里提出这个疑问,是在反复聆听这首之后。
“也可能是听别人讲的故事,我个人更倾向于这种解释。”
随即有人回应,毕竟词中包含太多只有本地人才了解的细节。
“我觉得这首放在国内任何一个工业城市都合适。人民商场、乒乓少年,词中的巨大变迁不过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只是高把背景放在了石家庄。”
“无论如何,这首的旋律、配器、编排,真的让我佩服,高**!”
“高**!”
迷最在意的是曲是否耐听、是否动人。
而作为音乐人,要用一首征服同行并不容易,高却做到了。
“高爷他们在石家庄待几天?明天还有演出吗?”
“只演一天,别指望了。”
“想听只能跟着他们跑巡演,下一站还不知道是哪个城市,现在还没定。”
听到群里的解释,许多准备抢第二天票的人都愣住了,这下怎么办?
……………………………………
在石家庄长安区的某个小区,住着乐评人陈炜。
也许很多人不熟悉他的名字,但只要看到他书房书架上那一排排《通俗音乐》历年杂志,他的身份便不言自明——
前《通俗音乐》主编,陈炜。
去年《通俗音乐》编辑部解散,凭借多年出版社经验,他顺利在一家出版公司找到了新工作。
此外,他在网络上还有一个活跃的身份:自由撰稿人、乐评人。
陈炜不太喜欢“乐评家”这个称呼,觉得“乐评人”更适合自己。
《通俗音乐》创刊时,每期杂志都会附赠一张光盘,里面收录了全国各地摇滚音乐人寄来的小样、demo或完整曲。很多摇滚乐迷正是通过这本杂志和这张光盘爱上了摇滚。
尽管《通俗音乐》已休刊,编辑部也已解散,那个接收demo的邮寄地址却一直保留着。
至今,全国各地的音乐人仍会通过邮寄的方式,将作品寄给陈炜。
即便如今已是互联网时代,陈炜仍保持着过去的习惯,定期去收取这些快递。
每听完一首,他还会回一封措辞犀利的信。
陈炜并非与世隔绝,他也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微信里加了不少各地的音乐人,每次出差到外地,总有音乐圈的朋友为他接风。
这天他在书房写作时,桌上的微信收到一条消息。
“陈老师,高来石家庄了。”
陈炜回了个问号。
他确实没关注高来石家庄的消息,看到这条信息,心里满是疑惑,不知对方意图何在。
“这是高现场唱的一首新,叫《 ** 那个石家庄人》。”
对方发来一段视频。
陈炜还没点开视频,微信上其他好友仿佛嗅到了什么,纷纷效仿着发来消息,内容都围绕着高和这首。
众人的举动勾起了陈炜的好奇。
这首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这么多人同时推荐给他?
想到这里,陈炜点开了视频。
‘傍晚6点下班,换掉药厂的衣裳
妻子在熬粥,我去喝几瓶啤酒……’
视频画质和音质都很差,但陈炜毫不在意,他的注意力完全被音乐吸引,这首带给他太多前所未有的感受。
妻子进来送茶,见他哆嗦了一下,以为是被自己吓到了。
“老陈,你怎么了?”
陈炜摇摇头:“没事。”
是曲中的一声小号震撼了他!
一曲终了,陈炜忍不住又点开重放,一遍又一遍。直到他突然想起什么,打开微博,双手在键盘上抬起又落下。
想说些什么却不知从何说起,这首给这个老摇滚迷带来了太多震撼……
许久未动笔的陈炜开始在键盘上慢慢敲字,一字一句地斟酌,许久才在文档里写下一段话,随即又删掉了,总觉得不够满意。
没有灵感时,他就重新打开那段视频,一边听一边写。
“再写高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他的迷群体最为复杂,有人固守过去从不向前看,也有人不喜欢早期的高,只要稍有不慎就会引来各方不满。
这次我只想谈一首《 ** 那个石家庄人》……”
这篇短短百余字的文章,耗费了陈炜近两个小时。睡前他又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后发到了个人微博上。
陈炜的微博粉丝不多,他主要用它向国内摇滚乐迷推荐新和新乐队。
虽然粉丝数刚过十万,但陈炜微博下的粉丝活跃度一直不错。
“普天同庆,陈老师终于记起微博密码了?”
“恭喜陈老师时隔半个月终于发博!”
“太不容易了,上一首我都快听包浆了……”
粉丝们涌进评论区,纷纷先调侃一番,随后才认真阅读微博正文。
仔细读完陈炜这篇微博,许多人都愣住了。
**那个石家庄人?
这是什么?还有这种名?
整篇微博里,陈炜把这首从头到尾夸了一遍,文中还提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高!
为什么熟悉?
因为前阵子微博热搜上总出现他的名字,这让不少路人和音乐爱好者关注到高的同时,也心生疑惑:难道时代变了,连高也开始营销了?
豆瓣、微博、知乎上,类似的声音并不少见。
大家更希望看到的是作品,而不是整天靠营销上热搜的“营销咖”。
那段时间,因为热搜事件,高吸引了不少新迷,但也有许多人由粉转路、由路转黑。
离开的人还不忘“呸”一声,再踩上一脚。
之后一段时间,微博热搜上依然是那些常驻的明星艺人,频频登上热搜前列,但高的名字却不再出现。
时隔这么久,如今再看到高的名字,大家都感到有些陌生。
想到高,有人开始互相打听:“他是不是又回去做幕后创作了?”
面对不少路人和迷的疑问,有人站出来为高解释。
“高还在音乐圈,一直走在他的音乐路上,和他的老朋友们一起。【图】”
解释的最后附了一张照片,是从徐鸿飞微博搬来的。照片里四个老男人站在舞台上,身后摆满乐器,他们对着镜头大笑,手上比着最近圈内流行的“心”。
不过每个人比的“心”都很有个性,有的像馒头,有的像包子,就是没一个像心。
照片中的高笑得很灿烂,玩音乐本就是件快乐的事。
听陈炜如此盛赞,大家纷纷在评论区求资源,都想听听这首能让老摇滚陈炜如此推崇的,到底有什么魔力。
可惜搜遍全网,也找不到音频资源。
“谁有**那个石家庄人的音频?”
“各大音乐app都搜过了,没有……”
陈炜大概正在看评论区,见大家都在求音频,他立刻去百度了一下微博传视频的方法,随后把网友拍的现场视频发上了微博。
众多网友点开视频,播放到一分钟左右时,那一声声小号让每个人都心头一震。
整首的词,即便有些部分听不清晰,却依然把情绪传递给了所有人。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的呐喊,何止属于**石家庄人。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大厦,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一场高考、一段婚姻,只有在它即将倒塌时,那份绝望才格外清晰,而轰然倒塌后的废墟,反而带来空旷的宁静与短暂的失落。
这并不是一首描绘绝望的,它只在你绝望时,不由自主地浮现脑海,把心底压抑的情绪全都揪出来。
听完这首,再看陈炜的微博,似乎能理解他为何对这首推崇备至……
……………………………………
老男人乐队从地下丝绒后台离开时,不少迷挽留他们。
仅凭一首,他们就征服了现场的一群人。
还有许多得知消息后匆忙赶来的迷,他们通过群聊或微博看到了现场视频片段,不为别的,只为亲口说一句“**”!
高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个,无论是整场演唱会中他稳定的表现,还是曲中那振奋人心的小号,都让人印象深刻。
签名、合影,一样都没少。他们特意等了二十分钟才打算离开,没想到门口还有百十号人守着,想走都走不了。
其中一群女迷尤为疯狂,三十多年来,高第一次体会到被骚扰的感觉。
签名合影时她们也不安分,有几人趁他不注意,直接在他脸上亲了一口。
好不容易逃出这片“地狱”,高脸上、脖子上朵朵唇印绽放,引来老友们的集体调侃。
“老高,你今天可真受欢迎!”徐鸿飞一边开车,语气里带着一丝羡慕。
凭什么他身边围着的都是大老爷们,高那边却都是穿低胸装的姑娘?
“下次换你吹小号,这风头你来出。”高一边用湿巾擦脸上的唇印,一边反问。
“算了算了,让我家那位知道还得了?这美差还是你来吧。”徐鸿飞连连摆手,还掏出手机拍下高此刻的样子留念。
车上,高擦干净唇印,伸手进口袋掏手机,摸出几张纸条,上面是一串数字和字母——显然是微信号和手机号。
田壮立刻起身凑近,好奇地询问:“老高,你手上拿的是什么?”他脸上带着一丝男人间心照不宣的笑意。
果儿,他们见得不少,这个圈子里最不缺的就是这类人。
外人眼中的摇滚乐手总在对抗世界,试图颠覆一切;而有些女人则想征服这些男人,仿佛驾驭了他们,就驾驭了世界。
正如那句话所说:“男人想征服世界,女人想征服男人。”
殊途同归……
“你不是想知道吗?给你吧。”高说着,把几张纸条塞到田壮手里。
田壮觉得那几张纸条像烫手山芋,来不及细想,就转手塞给了旁边的姜河,“这个我不需要,还是给老姜吧。”
姜河接过来,看都没看,直接开窗撕碎扔了出去。
嘴上说说可以,但到了这个年纪,几个人都有些退缩了。
田壮见状,还有些惋惜地咂了咂嘴。
力不从心,可不就是怂嘛!
高几人回到酒店后没回房间,直接去了陆磊那里。听说他对纪录片第一集有了剪辑方向,他们想先看看原片。
“高老师、徐老师,你们都来了?”陆磊听到敲门声赶紧开门,见到高他们,心里有点紧张,像小时候被老师检查作业一样。
“小陆,没打扰你们吧?”高边说边走进房间。
进屋后,他们见到了陆磊的女友小芳。上次见过面后,大家渐渐熟悉了。
“没有,我们刚才正在看原片呢!”
陆磊的女友也打了招呼,随后把空间留给了这群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