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当赢零之名如预料般高悬榜首时,
所有踌躇皆化作决断。
不独大秦朝堂因赢零之名震动,
九州各处见那金榜题名者,同样瞠目结舌。
天榜未予世人太多思索之机,
赢零的登榜缘由已次第显现:
【登榜缘由一:身为大秦九公子,十六载韬光养晦;江湖中修为莫测,既是九州剑神,又执掌青龙会,暗中布局多起震动列国皇朝的大事】
【登榜缘由二:全盘掌控大秦东郡,收服墨农两家及六国遗族,安顿黎民;攻取大隋梁州与大宋燕云道、河东道,为大秦拓土开疆】
【登榜缘由三:首创分田释奴二政,自东郡推行渐至全域,此令惠泽苍生,堪称千古良策,足为万世法】
【榜首嘉奖:先天五色阵旗,可结奇阵增幅神通威能】
三条理由,罗列分明。
多数人尚未来得及细看,
仅见赢零之名便已奔走相告。
嬴政却字字斟酌,神情非但未缓,反显出三分凝重。
不过这凝重稍纵即逝。
旋即展颜笑问群臣:
诸卿以为如何?
朕的零儿如今可是光明正大登临此榜了!
暗手榜的状元郎啊!
如何?哈哈
他放声大笑,笑声中透着酣畅淋漓的快意,
似已将世间烦忧尽数抛却。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神态各异,
多数人脸上挂着掩饰不住的窘迫。
他们曾对赢零的身份百般揣测,
甚至以此作为茶余饭后的赌注。
谁知结局竟是这般出人意料。
赢零名列幕后黑手榜首已成定局。
这个结果倒不出众人所料。
可细看那上榜缘由
这哪里是什么黑手榜?
分明就是大秦皇子的功勋簿。
那一条条所谓的,倒像是精心雕琢的颂词。
李斯原本也是质疑赢零的朝臣之一。
方才虽为赢零据理力争,
实则不过是慑于秦皇嬴政的威严。
此刻望着天幕上闪耀的金字,李斯深知局势已定。
正欲垂首之际,他猛然抬头凝视。
将上榜理由,尤其是上榜理由一反复咀嚼后,
李斯心头骤然浮现一个惊人的推测。
但他决定守口如瓶。
即便他人或许也能窥见端倪,
至少这个秘密不能从他口中泄露。
念及此,李斯嘴角浮现一抹若有若无的冷笑。
好个赢零殿下,好个大秦储君,谁能看破这上榜缘由背后的玄机?
他暗自思忖,转身又与同僚谈笑风生,议论榜单。
殿中群臣对赢零的事迹其实比常人更为了解。
唯有最后的奖励令人费解
不似往昔的武功秘籍、神兵法宝或仙丹灵药,
此番奖励竟需通晓阵法方能生效,
倒显得画蛇添足。
龙椅上的嬴政察觉到李斯转瞬即逝的笑意时,
眼中杀机几乎要喷涌而出。
朕的太子为天下苍生呕心沥血,丞相可莫要自作聪明!
此刻金榜引发的波澜正向各朝扩散。
荒唐至极!
赢零也配登顶?
这算什么阴谋?简直是溢美之词!
为何他人罪证确凿,独他语焉不详?
攻占梁州必有蹊跷,金榜为何不揭露?
隋帝杨广在龙椅前暴跳如雷。
群臣大多沉默不语,
唯有靠山王杨林暗自摇头。
这般咆哮除了有损帝王威仪,
对远在大秦的赢零不过是隔空瘙痒。
若骂声真能传至敌国,
恐怕反倒为赢零增添声望
毕竟大隋已在其手中连败两阵。
接连两次堂堂正正的溃败后,无论杨广如何咒骂,在世人眼中不过是败军之将的哀鸣。
望着杨广涨红的面容,杨林暗自叹息。
当靠山王的目光掠过金榜上罗列的赢零时,忽然觉得此刻规劝帝王重振旗鼓实属徒劳。
毕竟大隋国力空虚,军备不足,短期内根本无力收复梁州。
既然如此,不如让这位天子尽情宣泄只要他不将怒火引向东郡和那位大秦储君,对大隋反倒有利。
这般想着,杨林收回了迈出的脚步,任由杨广反复咒骂赢零阳谋不算计这手段太过坦荡。
反正骂的不是自己,由他去吧。
大隋朝堂陷入诡异的沉寂,除了杨广外众人都选择了缄默。
而大宋这边却洋溢着欢快的气息。
赵构满面春风地走下御辇,亲切地拍着高俅肩膀:爱卿真是料事如神!那赢零年纪轻轻,竟暗中筹划了这许多大事。
若非卿提醒,朕险些就要兴兵与他正面交锋了!
天子这番嘉许实乃莫大荣耀,更难得的是圣上言谈中流露的亲近之意。
这正是近侍之臣的玄妙一旦得宠,自当扶摇直上。
高俅眯了眯眼,发觉实在挤不出泪花,索性收起做戏的心思,憨厚地欠身道:圣上谬赞了,微臣不过是胡思乱想。
想着兵家之事需审时度势,战和之间不妨三思而行。
毕竟烽火一起,不仅耗尽粮饷,更会荒废农事。
与其损耗国力,不如暂且破财免灾。”
这番谦辞反倒令赵构龙颜大悦,认定这才是股肱之臣应有的气度。
他岂知高俅自上次献策擢升礼部侍郎后,早已功成名就。
王安石嘴角微颤似要开口,仰望着金榜上流转的文字,终究颓然叹息。
即便是主战派的他,面对赢零昭告天下的,也不得不承认暂时退让或许是上策。
谁能知晓这天赐阵法究竟何等玄妙?作为饱学之士,他清楚地记得三国时诸葛孔明等人都精通奇门遁甲。
若让赢零参透其中奥义,大宋与大隋的处境恐怕更加凶险。
正因洞悉此理,原本对高俅出任贺婚使一事耿耿于怀的王安石,此刻零底缄默。
赵构对高俅的褒扬仍在继续,而这位昔日的变法先锋,终究未发一言。
秦桧侍立一旁,心中忿忿不平。
这计策分明也有他的心血,连最关键的美人计,也是他献上的良策。
为何圣上只字不提他的功劳?
他全然忘却前几日向赵构提议将李师师赠予赢零时,赵构几欲当场斩了他。
赵构尽兴抒发完欣悦之情,重新落座御撵。
诸位爱卿,朕忽生一念。”
既然大宋已决议以银钱美人缓和与东郡的关系,何不趁势再谋他策?
赵构偶尔确能灵光乍现。
但群臣一时未能参透。
赵构本就是故意语焉不详。
若臣子轻易便能揣度圣意,天威难测又从何体现?
诸位爱卿,杨广暴戾恣睢之名,可谓天下皆知。”
我等与东郡修好,他却未必善待赢零殿下,是否该稍加规劝?
赵构意味深长的话语甫落,众人顿时恍然大悟!
与此同时,不仅大宋与大隋因赢零的曝光而震动。
大唐皇宫内,李世民同样瞠目结舌地望着天幕金榜。
他先前也曾暗自揣测,这位乘龙快婿能否上榜。
毕竟赢零的崛起太过突兀,其中蹊跷之处甚多。
一个默默无闻的大秦九公子,竟如朝阳般骤然璀璨,若说没有多年筹谋,谁会相信?
李世民自己当年也是韬光养晦多时,最终在玄武门一击定乾坤,登临大宝。
正因如此,他才更怀疑赢零暗中早有布局。
如今目睹赢零位列幕后黑手榜魁首,他反倒如释重负。
这印证了他的猜测无误,着实欣慰。
但赢零的曝光,也令他替李丽质忧心忡忡。
无论如何,李丽质已赴大秦,婚约断无更改可能。
寻常百姓家的姻缘尚且不能儿戏,何况两大帝国联姻?
此事关乎两国体统,李世民自然明白其中利害。
可作为父亲,他又怎能不牵挂爱女?
赢零如今贵为大秦储君,李丽质将来便是太子妃,乃至国母。
可若此事动摇赢零的地位呢?
更何况赢零在江湖势力盘根错节,民间声望如日中天。
登高必跌重,这个道理他再清楚不过。
倘若他当真存在无可辩驳的污点,那些笑脸相迎之人顷刻间便会翻脸无情。
对李世民来说,若仅是赢零一人,他巴不得对方跌得越重越好。
两国即便再亲近,终究是两大帝国。
表面看似和睦融洽,然而未来之事谁能预料?
眼下李世民与嬴政或许皆是雄才大略的明君。
可若后继之君出了问题。
即便如今两国国书言辞恳切。
真到那时,恐怕最先发难的正是彼此。
因此,作为大唐天子的李世民,确实乐于见到赢零受挫。
但这绝不能波及李丽质。
此刻的李丽质,她更重要的身份已非大唐公主,而是大秦太子妃。
这一点毋庸置疑!
她与赢零的命运早已紧密相连,荣辱与共。
这也正是李世民此刻内心纠结的根源。
甚至这些念头他都无法宣之于口。
毕竟身为一代明君,总需维持自己大公无私的形象。
所幸金榜很快便将赢零的种种事迹公之于众。
看完那三条上榜缘由,李世民险些气结。
天罡,这金榜莫不是赢零自己写的?
朕怎么觉得这些理由不像幕后黑手的罪状,反倒像明君的功绩!
袁天罡仰望着遮天蔽日的金榜,也是哭笑不得。
转头看向神色复杂的李世民,袁天罡轻轻摇头。
陛下何必为此烦忧?
赢零殿下自有天命庇佑,无论是自身发展还是守护身边之人,都绰绰有余。”
更何况赢零殿下与长乐公主虽是联姻,却情投意合、天作之合,陛下大可宽心!
哈哈哈,好你个天罡,倒是把朕的心思摸透了!
李世民大笑道,毫不掩饰自己牵挂爱女之情。
李世民说得坦荡,袁天罡却不能坦然受之。
陛下,臣身为近臣,本就该为君分忧,揣摩圣意亦是分内之事。”
若不能为陛下解忧,便是臣的失职!
看似答非所问,实则君臣二人都心知肚明,袁天罡这是在表忠心。
李世民轻笑两声,未再继续这个话题。
有些事,可做不可说。
于是他话锋一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