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采集的恒星能量,“希望方舟”成功重启局部“时空稳定锚”;
在新的低熵区内,科技研发加速,成功复制出小型稳定锚装置;
方舟在星云边缘发现“星烁”文明废弃的前哨站,获取了关键数据碎片。
---
“希望方舟”拖着受损的舰体,如同受伤的巨兽,艰难地脱离了“灰烬之潮”星云的核心区域,在相对平静的外围星域停下了脚步。维修机器人如同工蚁般在舰体表面忙碌,修补着被能量风暴撕裂的创伤。而舰内,所有资源都向着一项任务倾斜——利用那来之不易的、来自垂死恒星的狂暴能量,重启“时空稳定锚”。
能源核心储备库中,那浓缩到极致的能量被小心翼翼地引导出来,注入到根据逆向工程蓝图新建的、规模更大的稳定锚发生器阵列中。复杂的能量回路逐一点亮,发出低沉的嗡鸣。
“能量流稳定!”
“场域拓扑结构生成中……”
“时空曲率开始偏移……低熵区正在形成!”
整个方舟都感受到了那种微妙的变化——并非物理上的震动,而是一种感知层面的“舒缓”,仿佛时间的流逝变得粘稠,物质的衰变速度悄然放缓。
当主控屏上代表熵值的曲线稳定在一个极低的水平时,舰桥内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
“成功了!时空稳定锚重启!覆盖范围达到舰体百分之六十!”
虽然无法像最初那样覆盖全舰,但核心区域,包括生态区、科研中心和能源核心,都重新回到了低熵时间的庇护之下。这为他们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更重要的是,为复制这项技术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在时间流速仅为外界十分之一的低熵区内,科研团队开始了争分夺秒的攻关。他们拥有完整的理论蓝图,拥有从“维度碎片”中逆向出的材料数据,现在又有了相对充裕的时间和稳定的能源。
一代代科学家在近乎与世隔绝的实验室里,进行着无数次模拟、合成与测试。失败是家常便饭,但每一次失败都更接近成功。
终于,在方舟内部时间又过去了五十年(外界仅五年),第一台完全由人类自行制造、不依赖任何外星遗物的小型化“时空稳定锚”原型机,在实验室中成功激活!
虽然其覆盖范围仅有一个房间大小,持续时间也有限,但这标志着人类终于彻底掌握了这项关乎文明存续的关键技术!他们拥有了自己制造“时间囚笼”的能力!
就在科技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方舟的外部探测部门,在星云边缘一处不起眼的小行星带,发现了一个异常的能量信号。信号极其微弱,且编码方式与之前接收到的“星烁”文明“墓碑”信号同源!
方舟立刻派出了侦察小队。在一颗被冰封的巨大岩石星球背面,他们发现了一个早已废弃、布满撞击坑的金属结构——一个前哨站,或者说是……避难所?
进入其中,里面空无一人,只有凝固的时光和厚厚的宇宙尘埃。但在其核心数据库的残骸中,技术专家们成功恢复了一些支离破碎的数据碎片。
这些碎片,记录了“星烁”文明在抵达“起源之涡”前的一些信息:
· 关于“筛选”: 确认“巡天者”是一个监察者\/筛选机制,但其目的并非毁灭,而是寻找具备某种“潜质”的文明。失败者并非被主动消灭,而是无法通过“起源之涡”的“环境”或“考验”而自行消亡。
· 关于“潜质”: 数据模糊,但反复提到了“维度适应性”与“意识统一场”两个关键词。
· 关于“起源之涡”: 那里并非单纯的极端环境,而是一个“物理法则混乱区”,常规科技在那里会失效,需要文明具备从根本上理解并适应(甚至局部修改)物理常数的能力。
· 一条未完成的日志: “……我们错了……关键不是能量……是‘观察’本身……‘漩涡’在‘看’……”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如同拼图般,部分验证了苏云浅的推测,也带来了新的、更深的谜团。“维度适应性”似乎指向了“时空稳定锚”这类技术方向,但“意识统一场”又是什么?“观察”本身是关键?
“希望方舟”消化着这些来自前任失败者的遗产。他们修复了舰体,掌握了稳定锚技术,获得了关于前路的珍贵线索。
前路依旧凶险,但不再是完全的黑暗。他们知道了“筛选”的部分规则,知道了失败的可能原因。
带着新的技术与古老的警告,“希望方舟”再次调整航向,驶出了“灰烬之潮”星云的阴影,向着那片吞噬了无数文明的“起源之涡”,继续它未尽的旅程。
这一次,他们眼中少了一丝迷茫,多了一份基于认知的决然。他们不仅要到达终点,更要弄明白,这场横跨万年的“筛选”,究竟意在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