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之力下,首座近地轨道“星港”开建,成为“星槎”计划的组装基地与前哨;
利用“维度碎片”启发,苏云浅主导研发出超距探测技术“苍穹之眼”,成功锁定引力波源头——一个不断移动的巨型人造物体;
“星槎”原型机立项,目标直指那个被称为“巡天者”的神秘目标。
---
帝国历三八五年,夏。
随着《深空开拓法案》的颁布,“星槎”计划被赋予了超越一切的优先级。帝国的力量,这台被格物之学彻底改造过的庞大机器,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为同一个目标运转。
首先被提上日程的,是一个立足点——一座建立在近地轨道上的永久性空间站,被命名为“凌霄星港”。它不仅是未来“星槎”巨舰的组装基地和深空航行的中转前哨,更是人类迈向太空时代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桥头堡。
龙江船厂的工程师与理工学院的材料学家们联手,攻克了大型结构体在地球轨道进行微重力组装的无数难题。利用大推力龙吟引擎改进的“扶摇”系列重型运载火箭,开始如同勤劳的工蜂,一次次地将预制构件和建设物资送上预定轨道。
在无数地面控制人员和早期轨道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位于赤道上空数百公里处的太空中,一个巨大的、由多个同心圆环和辐射状骨架构成的庞然大物,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一点点成型。在阳光下,它的金属骨架闪烁着冷冽的光芒,如同悬垂于天穹之上的钢铁星辰。
与此同时,对那枚“维度碎片”的研究也取得了关键性突破。碎片内部蕴含的、关于时空本身的一些微妙特性,启发了苏云浅和她的团队。他们不再试图直接解读那些支离破碎的高维信息,而是转而研究碎片与遥远宇宙中某些特定能量(如那异常引力波)之间产生的、超越空间的微弱“共鸣”。
基于此,一项划时代的探测技术被研发出来——“苍穹之眼”系统。它并非传统的光学或射电望远镜,而是一个遍布帝国疆域、由数百个精密能量感应节点构成的巨大阵列。这些节点通过龙吟核心供能,持续发射一种经过特殊调制的、与“维度碎片”产生谐振的探测波,并接收来自宇宙深空的、极其微弱的“回声”。
“苍穹之眼”关注的不是电磁波,而是时空结构本身的细微涟漪——引力波。它的目标,就是锁定两年前发现的那个异常引力波动的精确源头!
建设“凌霄星港”是宏大的工程奇迹,而运行“苍穹之眼”则是精妙的科学艺术。数以亿计的数据流如同江河汇海,涌入帝都的计算中心。苏云浅亲自坐镇,带领着庞大的团队,夜以继日地进行着数据清洗、滤波和信号分析。
过程枯燥而漫长,如同在无尽的噪声海洋中,寻找那一丝独一无二的旋律。
终于,在帝国历三八六年初秋,“苍穹之眼”阵列完成了第一次全功率、长基线联合观测。
巨大的主屏幕上,原本杂乱无章的背景噪声被层层滤去,一个清晰的、规律性极强的引力波信号,被成功分离并锁定!它的源头,被精确地定位在太阳系外约莫四光年之外,一个原本被认为是空无一物的星际空间!
更令人震惊的是,数据分析显示,这个引力源并非固定不动,而是在以百分之五光速的惊人速度,沿着一个奇特的轨迹稳定移动!其质量规模根据引力强度反推,远超人类建造过的任何物体,甚至超过了“凌霄星港”的规模!
一个人造的、巨型的、正在移动的未知物体!
消息传出,举世震惊(限于高层)。所有参与“星槎”计划的人,都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与使命感。
这个神秘的目标,被暂时命名为——“巡天者”。
它是什么?是谁建造的?是某个远古文明遗留的自动化探测器?还是一个仍在活跃的、进行星际航行的外星母舰?它的目的又是什么?
未知带来了恐惧,也带来了无穷的动力。
“‘星槎’原型机计划,启动!”苏云浅在最高级别的项目会议上,斩钉截铁地宣布,“目标,在五年内,建成具备初步跨恒星系航行能力的试验舰。它的第一次航行目标,就是尽可能接近‘巡天者’,进行抵近侦察!”
原型机被命名为“精卫号”,取意“精卫填海”,象征着人类以渺小之躯,探索无垠星海的不屈意志。
“凌霄星港”的建设进度再次提速,它将成为“精卫号”的诞生之地。帝国最顶尖的科学家、工程师、宇航员被选拔出来,组成了庞大的项目组。材料、能源、动力、生命维持、导航通信……无数个技术难关,需要被一一攻克。
“巡天者”的存在,如同一座突然出现在远方的灯塔,它照亮了前路,也昭示了深空的危险与浩瀚。大夏帝国,这个刚刚挣脱星球引力束缚的文明,正式将目光锁定在了四光年之外的那个神秘目标上,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雄心勃勃的远征。
星港起航,苍穹之眼已开。一场跨越星际的追逐与探索,拉开了序幕。而所有人都明白,当他们真正面对“巡天者”时,遇到的可能是机遇,也可能是……文明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