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在球拍与球的撞击声中悄然溜走,潘逸冬的手掌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校服领口永远带着洗不净的汗渍。
这是他跟着杨教练训练的第三个年头,十岁生日那天,他第一次站在了全省青少年乒乓球赛的赛场上。
比赛前一晚,杨教练特意把他叫到小院的葡萄架下。月光透过枝叶洒在石桌上,杨教练用树枝在地上画着战术图:冬冬,这次比赛就当是练手,输赢不重要,关键是要敢打敢拼。
潘逸冬盯着地上的线条,重重点头,心里却暗暗较劲:一定要打出个名堂来!
谁也没想到,这个穿着洗得发白校服的少年,像匹横空出世的黑马。
赛场上的他眼神锐利得像小豹子,对手的每一个球路都逃不过他的眼睛。遇到强劲的对手,他就像块牛皮糖,不管多刁钻的球都能救回来。
有场比赛打到决胜局,对手一记势大力沉的扣杀,所有人都以为球要落地了,潘逸冬却像弹簧一样飞扑出去,硬生生把球救了回来,看得观众席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当裁判宣布他夺冠的那一刻,颁奖台瞬间沸腾了。杨教练激动得红了眼眶,却还是板着脸说:别骄傲,全国的高手多了去了,这点成绩还不够看!
可潘逸冬分明看到,教练转身时偷偷抹了把眼泪。
从那以后,训练强度翻了倍。每天天还没亮,潘逸冬就摸着黑来到球馆,把灯打开的瞬间,空旷的球馆里只有他一个人的身影。
晚上其他人都走光了,他还在对着发球机练习,汗水滴在地板上,很快就汇成了小水洼。和他同宿舍的东北男孩郑加许经常笑他:冬冬,你这是要住在球馆啊?
郑加许比潘逸冬小一岁,虽然天赋不算出众,但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和潘逸冬一模一样。
两人很快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白天一起去上学,下午在训练场上互相较劲,晚上回到宿舍,就趴在床上讨论当天的比赛。有时候说着说着就睡着了,手里还攥着球拍。
杨教练发现他俩配合特别默契,一个进攻犀利,一个防守稳健,就专门让他们当陪练。每天对攻结束,两人都累得瘫在地上,但还是会互相击个掌:明天继续!
时光飞逝,两人一起考上了省体校。本以为训练已经够苦了,没想到体校的强度更大。有次体能训练,潘逸冬累得吐了,郑加许二话不说背起他就往医务室跑。
晚上回到宿舍,郑加许变魔术似的掏出一碗红糖水:哥,快喝点,咱们说好要一起站上领奖台的!
迷茫的时候,潘逸冬就会想起杨教练的小院。只要一回到那里,杨教练那双温厚的大手往他肩膀上一搭,所有的委屈和疲惫都烟消云散。
杨教练总说:冬冬,打球就像爬山,越往上越难,但风景也越好。
在杨教练的指导下,潘逸冬的球技突飞猛进。双打赛场上,他和郑加许成了令对手闻风丧胆的黄金搭档。两人的配合默契得像一个人,一个眼神就知道该怎么跑位,一个手势就能心领神会。
他们先是在省赛上拿了冠军,接着又代表省队参加全国比赛。面对那些高大强壮的对手,他们一点也不怯场,硬是用灵活的战术和顽强的毅力,打出了漂亮的战绩。
14岁那年,潘逸冬已经长成了挺拔的少年,在体校里成了风云人物。
这时候,省里的专业俱乐部要从体校选拔一名苗子。消息一传开,整个体校都沸腾了。潘逸冬和郑加许一路过关斩将,成了最后的竞争者。
公布结果那天,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当听到自己的名字时,潘逸冬心里五味杂陈。他既为得到认可而高兴,又为要和郑加许分开而难过。离校那天,阳光很灿烂,却暖不了他的心。
加许,真舍不得和你分开。潘逸冬红着眼眶说。
郑加许强装笑脸,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啥呢!你本来就比我厉害,俱乐部选你是应该的。等着,明年我一定来投奔你!可转身的时候,潘逸冬还是看到了他抹眼泪的手。
再次踏进俱乐部,潘逸冬感觉恍如隔世。七年前,他站在俱乐部门口,看着里面挥汗如雨的运动员,心里默默发誓一定要在这里打球。如今,他真的做到了。
杨教练远远地就张开双臂:欢迎回家,我的小冠军!
在高手如云的俱乐部里,14岁的潘逸冬是最年轻的队员,但他的实力一点也不逊色,还能拿到工资。
拿到第一个月工资那天,潘逸冬激动得睡不着觉。第二天一早,他就去买了礼物寄给父母。
当潘父潘母收到包裹,看到儿子在卡片上写着爸妈,我会继续努力,让你们骄傲时,老两口抱头痛哭。他们知道,那个曾经在水泥球台边看球的小男孩,真的在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俱乐部里,潘逸冬的年轻和冲劲引起了不少关注。
有一天,几个老队员围过来打趣:冬冬,和我们这些老大哥一起训练,压力大不大?
潘逸冬抬起头,眼神坚定:没有压力!哥哥们打得这么好,我就想快点追上你们,说不定哪天还能超过你们呢!
这话正巧被路过的杨教练听见,他笑着走过来,重重地拍了拍潘逸冬的肩膀:看看,这就是我带出来的徒弟!记住,压力就是动力,只要保持这股子冲劲,没有什么目标是达不到的!
夕阳西下,俱乐部的球馆里依然灯火通明。潘逸冬握着球拍,看着墙上挂着的冠军照片,其中就有他崇拜的赵祥。
他知道,自己的追梦之路才刚刚开始,前方还有更高的山峰等着他去攀登。但只要心怀热爱,脚踏实地,总有一天,他也能让自己的名字,闪耀在梦想的领奖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