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的重庆大厦,楼道里还沪港风波一线飘着隔夜的咸鱼味,混着点煤炉燃烧的烟火气——李婆婆凌晨三点就起来生火,铁炉上的水壶“咕嘟咕嘟”吐着白汽,把墙熏出一片浅黄的印记。
司徒倩拖着行李箱下楼时,金属滚轮碾过坑洼的水泥地,发出“咯噔咯噔”的声响,惊得声控灯“啪”地亮了,昏黄的光打在斑驳的墙面上,映出她影子的晃动,像株在晨雾里摇曳的芦苇。
李婆婆披着件深蓝色棉袄在楼梯口等她,棉袄领口磨出的毛边沾着点煤灰。
她的手里攥着个油纸包,油纸渗着点点油光,塞进她包里时还带着体温:“刚炸的煎堆,芝麻撒得足足的,你数数,不多不少二十八粒——二十八,谐音‘易发’,路上垫垫肚子。”
此刻,老人家的手稍微有些抖,把包带往她肩上紧了紧,指腹蹭过司徒倩衣领上的油渍,那是昨晚帮街坊炸鱼丸时溅的,“到了上海给我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别让我这老婆子对着电话听筒发呆。”
许峰的车就停在巷口,是辆黑色的轿车,引擎还没熄,暖风吹得车窗蒙上层薄雾,看不清外面的人影。
他穿着件深色外套,站在车旁抽烟,烟灰积了长长一截,看见司徒倩过来,赶紧把烟摁在脚下的烟灰缸里,掐灭的火星在潮湿的地面洇出个黑印。
然后,他帮着司徒倩把行李箱塞进后备厢,指腹擦过箱体上的贴纸——是去年在铜锣湾夜市买的,印着“香江地,人情味”,边角已经磨得起了毛,有些地方还卷了边,露出底下银灰色的箱体。
“到了上海就传呼我,别让人等急。”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小铁盒,银色的,上面印着“念慈庵”的字样,里面是她常用的胃药,白色的药片整齐地码着。
在音乐学院里,虽然课程学习重要程,在每一天学习当中,到了饭点时候,“可别又忘了吃饭,课排得紧就叫请人帮你打饭。”
“而且,在学院附近的本帮菜馆不错,老板姓刘,上次我去考察时跟他聊过,说你爱吃甜口,特意留了罐自制的桂花酱。”
司徒倩接过铁盒,指尖触到他袖口的线头,是上次帮他缝衬衫时没剪干净的,当时他催着要穿,说“工地上等着签字,晚了材料商要坐地起价”。
“你也是,别总熬夜看图纸,桌上的台灯记得开亮些,伤眼睛。”她踮脚帮他理了理领带,发现他又换了条新的,是她上次在永安百货看中的藏青色,上面有暗纹,当时她只说了句“好看”,他就记下了。
这领带夹是旧的,银质表面磨出了细痕,是他刚工作时买的第一只,却总也舍不得换。“许振海的人还在盯着,遇事别硬来,等我回来……”
但她想说“等我回来一起想办法”,话到嘴边却卡了壳——窗外的霓虹正好闪过,在他眼底投下片细碎的光,像藏了半句话。
“等你回来我们去吃中环那家云吞面,老板说新熬了猪骨汤,鲜得很。”
许峰打断她,替她拉开车门,金属的门把有点凉,沾着清晨的露水,“司机已经联系好了,是上海那边合作单位派的,举着‘司徒倩’的牌子,到上海机场会有人接你去学校,路线都跟他交代清楚了——出闸左转第三个柱子,别跟错人。”
车窗外的霓虹灯在他脸上明明灭灭,红的、绿的光闪过,映出他眼底的不舍。
她忽然想起上一次分别时,他也是这样站在车外,直到车开出老远,后视镜里还能看见那个身影,像棵钉在原地的树,一动不动,连风吹动衣角的弧度都没变。
司徒倩再次踏上了,飞往上海学习音乐的旅程。而飞机在云层里颠簸时,机身晃得厉害,广播里传来空姐温柔的提示音,夹杂着后排小孩的哭闹声。
此时,她打开了许峰塞给她的录音机,黑色的,巴掌大,是他之前用的那款,侧面有道划痕,是上次在工地被钢筋蹭的,他总说“有记号才好找”,而里面也没有《茉莉花》这些的…。
然而,听着只有许峰压低声音的絮叨,带着点电流的杂音:“上海的桂花乌龙要配绿豆糕才好吃,学校门口那家老字号就有,老板姓周,人很和气。
在上次我去他那,而且还给我尝了一块新做的薄荷糕,说你肯定喜欢;你也排练别太晚,琴房的门锁不太灵,上次去考察时就发现了,锁芯有点锈。
当然,最好让同学陪你一起走,其中有那个戴眼镜的男生,看着老实;还有……我在你乐谱夹里放了张支票,别省着,买件新的演出服,上次看你那件戏服袖口磨破了点,露着里面的衬布,看着心疼……”
这时,录音机里许峰的声音顿了顿,像是在想什么,背景里隐约传来工地的敲击声,“我会想你的。”
她的眼泪突然掉下来,砸在录音机上,溅起细小的水花,晕开了上面的指纹——是许峰的,指腹有层薄茧,是常年握图纸磨的。
当抵达上海虹桥机场时,天刚蒙蒙亮,天边泛着鱼肚白,空气里带着点凉意,混着机场跑道的橡胶味。
而机场出口处外面,早就有音乐学院的接待老师,正举着牌子在出口等她,牌子是硬纸板做的,用红笔写着“欢迎司徒倩老师”,字很工整,边角却被风吹得卷了边。
这个接待老师却是个年轻的姑娘,扎着马尾,发绳是红色的,接过行李箱时笑着说:“司徒老师的粤剧《根》我们都听过,院长说您是‘架桥的人’呢,把香江和内地的调子拧在了一起,听着就亲。”
此时此刻,司徒倩坐上学校的面包车往市区走。
她看着窗外掠过的自行车流,叮铃铃的车铃声此起彼伏,骑车的人大多穿着蓝色的工装,车后座有的载着孩子,有的捆着菜篮子,竹编的篮子上还沾着晨露。
忽然觉得上海的晨光和香江的早晨很像,都带着股刚醒过来的暖意,不烈,却让人心里踏实——就像小时候外婆掀开蒸笼时,飘出的第一缕白汽。
而此时的香江城,天刚亮透,雾还没散,像层湿抹布蒙在重庆大厦的楼顶。
罗彪正把一叠照片塞进《东方日报》的投稿箱,投稿箱是绿色的,锈迹斑斑,锁孔里塞着半片枯叶。
他左右看了看,确认没人,才把信封塞进去,塞得很用力,信封边角都被蹭皱了——最上面那张被他用红笔圈了又圈,是司徒倩与音乐学院院长握手的画面瞬间。
而且,这图片画面是从学校官网的新闻上剪下来的,但图片被裁掉了周围的人,只剩下她和那位戴眼镜的中年男人,背景也模糊了,像极了私下密会。
“就凭这个,够她喝一壶的,看许峰还怎么护着她。”
他啐了口唾沫,黄色的痰落在地上,混着雾水晕开个小圈。
然而,这黑彪转身时,却撞到个卖报纸的老太,对方的报纸撒了一地,他却骂骂咧咧地推开人,消失在巷口的浓雾里。
这时,他脚步声很快,像怕被人撞见——今早他偷摸进司徒倩房间翻照片时,碰倒了桌上的香水瓶,碎玻璃还没来得及收拾,要是被许峰发现,少不了一顿打。
上午十点,重庆大厦的茶餐厅已经坐满了人,喧闹声快掀翻屋顶——张太的嗓门最亮,正拍着桌子说她儿子在英国留学的糗事。
其中,这一位李伯捧着搪瓷杯,慢悠悠地啜着奶茶,耳朵却竖得老高。
这时,另一位王伯把报纸拍在桌上,“啪”的一声,吓了周围人一跳,头版照片看得一清二楚,标题刺眼——《内地歌女借讲学攀附上海权贵,许氏地产疑涉利益输送》,黑色的大字加粗了,像根刺扎在纸上。
“我说她怎么突然要去上海,原来是早有预谋!借着讲课的名义勾结对子,想掏空许氏!”
陈太搅着奶茶,勺子碰到杯壁叮当作响,银质的勺子都快被她捏变形了,指节泛白,“许峰也是被迷了心窍,帮着外人坑自己人!我们还等着项目完工收租金呢,这要是黄了,一家子喝西北风去?”
许峰赶到时,正撞见几个商户在撕工地的公示牌,木牌被扯得“嘎吱”响,上面的进度表被撕成了碎片,飘落在地上——那是他昨晚熬夜画的,用红笔标了重点,想着今早让大家看得清楚些。
“许峰你给我们个说法!”王伯举着报纸冲过来,报纸边缘刮到许峰的下巴,留下道红痕,火辣辣的疼,“这项目是不是真要黄了?我们投的血汗钱怎么办?你倒是说句话啊!”
许峰刚要解释,口袋里的bp机就响了,“嘀嘀”的声音在嘈杂的环境里很刺耳,是供应商发来的:“材料款再不结,下午就停工,别怪我们不讲情面。”他摸了摸下巴的红痕,血珠沾在指尖,有点黏。
他咬了咬牙,从公文包里掏出项目进度表,厚厚的一沓,一张张发给商户:“各位看清楚,钢筋和水泥的付款记录都在这里,银行的回执单,许氏没有挪用一分钱。”
“并且,这照片是伪造的,被人动了手脚,罗彪是许振海的旧部,他就是想搅黄项目,见不得我们好!”
但可没人听他说,陈太已经哭了起来,用手帕擦着眼睛,说“儿子的学费还等着收房租金,这要是黄了,学都上不起了”。
王伯蹲在地上,双手抱着头,反复念叨着“完了完了,这辈子的积蓄都砸进去了”。
周围的人也跟着议论,七嘴八舌的,像锅烧开的水,溅得人心里发慌。
中午时分,司徒倩在上海的宿舍接到了陈宇的电话。宿舍是间单人房,摆着张木床和书桌,墙上贴着校历,用红笔圈了几个日期,是要去听公开课的日子。
这电话是老式的转盘机,放在床头柜上,铃声“铃铃铃”地响,吓了她一跳——刚才趴在桌上改乐谱,不小心睡着了,口水把谱子洇了个小印。
“阿倩姐,你快想办法!罗彪不仅伪造了照片,还拿出份你签的‘移民安置协议’,说你自愿放弃香江居留权,把回迁名额让给了许氏,现在街坊们都炸了,说你胳膊肘往外拐!
而且此刻,”电话那头传来嘈杂的争吵声,隐约能听见许峰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像是在跟人理论,还有东西摔碎的脆响——是玻璃杯?还是瓷碗?
司徒倩的手猛地攥紧了听筒,气得手的指节泛着白,几乎要把塑料的听筒捏碎。
她认得那份协议——去年罗彪帮她办理回迁手续时,曾让她在空白表格上签过名。
当时他说“只是走个流程,证明你同意回迁”,她没多想就签了,现在想来,全是圈套。表格的边缘有她指甲的划痕,当时笔尖没水,她刮了两下,这细节罗彪肯定没注意。
“陈宇,你告诉阿峰,别跟他们吵,越吵越乱。”她的声音稳得像结了冰,听不出一丝颤抖,“我现在就去买机票,下午就能到香江,让他撑住。”
当挂了电话,她抓起刚收拾的行李箱就往外冲,拉链都没拉好,里面的衣服露了出来——有件水红色的戏服,是准备演出时穿的,袖口绣着朵玉兰,针脚细密。
这一刻,接待老师正好来送课程表,追出来问她怎么了,她只说“家里出了点事,得回去一趟”,脚步没停,高跟鞋踩在走廊的水泥地上,发出“噔噔噔”的响,回声在空旷的走廊里荡开,像敲在人心上。
这时,一辆出租车正赶往机场开的路上,车窗外的梧桐树一闪而过,叶子上的露珠被风吹落,像星星在跳。她打开bp机,翻出许峰早上传的最后一条消息:“到了吗?琴房还习惯吗?设施要是旧了就说,我让人跟那边沟通。”
而中文bp机屏幕的光映在她脸上,像层薄薄的霜,冷得刺骨。她抬手按了回复键,指尖有点抖,只敲了三个字:“等我回。”
下午三点,香江城下起了暴雨,而豆大的雨点砸在工地的铁皮棚上,“噼里啪啦”响,像在敲鼓。棚子漏雨的地方用桶接着,“叮咚叮咚”的,倒像支乱了节奏的曲子。
许峰被商户堵在工地办公室,办公室是临时搭的,墙上还漏着雨,用盆接着,“滴答滴答”响,把墙角的文件都洇湿了边角。
罗彪带着几个凶徒闯进来,凶徒们穿着黑色背心,胳膊上有纹身,龙不像龙,虎不像虎,把那份伪造的协议拍在桌上,纸张“啪”地一声,震得桌上的茶杯都晃了晃,茶水溅出来,打湿了协议的一角。
“许峰,别挣扎了。这协议上有司徒倩的签名,白纸黑字,移民局那边我也打点好了,谁能证明是假的?”
他笑得露出黄牙,牙齿上还沾着烟渍,伸手想去拍许峰的脸,却被许峰一把打开,手背火辣辣地疼——许峰的指关节上还带着伤,是上次搬钢筋时被划破的,结了层黑痂。
“签名可以伪造,指纹不能。”许峰的声音冷得像冰,眼神锐利,盯着罗彪,“这份协议上除了你的指纹,没有别人的。
当初你让阿倩签的是空白表,这份协议是你后来填的,要不要现在报警,让法医来验?我记得你上次打架留了案底,指纹在警局有记录吧?”
此刻,罗彪的脸瞬间白了,像被抽走了血色,凶徒们刚要上前,外面突然传来刹车声,轮胎摩擦地面的声音刺耳——是熟悉的车牌号,许峰的心猛地一跳。
与此同时,司徒倩冲进办公室,头发和衬衫都湿透了,水珠顺着发梢往下滴,在地上积了个小水洼,手里还攥着登机牌,边角被雨水泡得有点软,能看见上面模糊的“上海-香港”字样。
“我回来了,阿峰!”她走到许峰身边,从包里掏出原版照片,是机场的合影,用塑料袋包着,没被淋湿,举到罗彪面前,“这是机场的合影,旁边有文化署的李主任,当时他也去送行了,你要不要现在给他打个电话,问问我们是不是‘密会’?”
而照片中的阳光非常亮眼,司徒倩和院长、李主任站在一起,身后还有不少记者,背景是机场的大屏幕,上面滚动着航班信息——正是她飞上海的那班。
罗彪的眼神躲闪着,不敢看这张照片,像只被踩住尾巴的狗,手脚都不自在,嘴角的笑僵得像块石头。
商户们看着照片,又看看罗彪慌乱的样子,突然明白了什么。
而这时,王伯走上前,把撕掉的公示牌碎片捡起来,碎片边缘割破了手指,血珠渗出来,他却没在意,声音发哑:“许先生,对不住……是我们糊涂,被人当枪使了。”
陈太也抹着眼泪,说“刚才不该跟着瞎起哄”,几个年轻的商户则要去追罗彪,被许峰拦住了。
这时候,天上的雨还在不停的下,许峰握住司徒倩的手,发现她的指尖冰凉,像刚从冰水里捞出来,却攥得很紧,仿佛握住了什么滚烫的东西,能驱散所有寒意。
他忽然想起今早出门时,母亲塞给他的护身符,说“遇着事了,心齐就能过去”,现在看来,真是这样。
而罗彪趁乱溜出办公室时,口袋里的bp机响了,“嘀嘀”的声音在雨声里很轻微。许振海发来的消息只有一行字:“码头仓库见,有新活安排给你。”
他抬头望向雨幕中的维多利亚港,灰蒙蒙的一片,看不到对岸的建筑,只有雨点砸在水面的白花花的印子。
突然觉得这雨,像是要把整个香江都洗一遍,洗去那些肮脏的勾当,却不知道能不能洗得干净——就像他袖口沾着的油渍,昨天用了半块肥皂,还是没搓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