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穗号抵达荒芜星轨道时,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毫无生气的灰褐色。这颗星球的地表布满了干裂的沟壑,岩石裸露,天空是灰蒙蒙的,没有一丝云彩,也感受不到丝毫大气流动。小汐迅速调出星球扫描数据,眉头微蹙:“荒芜星的土壤成分检测完毕,有机质含量几乎为零,主要是硅酸盐和少量重金属,而且昼夜温差超过150c,白天最高温度能达到70c,夜晚会骤降到零下80c。”
阿木拿着装有融合共生体的容器,仔细检查着:“冰原共生体和土壤改良共生体的融合很成功,新的共生体‘荒原生机体’在模拟环境下表现出了极强的耐温差和土壤改造能力。不过,荒芜星的极端环境还是需要我们谨慎对待。”
阎丘北刍一和阎丘北刍二已经将“破冰者”钻探系统改装成了“荒土开拓者”地表改造装置,北刍一拍了拍装置上闪烁着微光的部件:“这套装置能将‘荒原生机体’与特殊的营养基质混合,喷射到地表,快速渗透进土壤,同时释放星核能量稳定地表温度。”北刍二补充道:“我们还加装了遥感定位模块,能实时追踪共生体的扩散和改造效果。”
林教授则在研究荒芜星的地质活动:“荒芜星的板块运动极其缓慢,几乎没有火山和地震活动,这对共生体的长期稳定生存是有利的,但也意味着星球内部很难提供额外的能量支持,一切都得靠共生体自身和我们的改造。”
阿凯看着下方沉寂的星球,下达指令:“投放小组准备,‘荒土开拓者’先进行定点投放,无人机编队同步升空,进行全域监测。阿木,登陆舱准备,我们要去地表近距离观察共生体的初始改造效果。”
登陆舱平稳降落在荒芜星一处相对平坦的区域,舱门打开,一股灼热的气浪扑面而来,与冰原星的酷寒截然不同。阿凯和阿木穿着特制的星核防护服,踏上了荒芜星的土地。脚下的岩石滚烫,防护服的温度调节系统立刻启动,带来丝丝凉意。
不远处,“荒土开拓者”正在运作,“荒原生机体”混合着营养基质,如蓝色的溪流般被喷洒到地表。接触到高温岩石的瞬间,共生体并没有被破坏,反而迅速蔓延开来,在岩石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蓝色薄膜,薄膜下,岩石的温度似乎在缓慢下降。
阿木蹲下身,用检测仪采集地表样本:“‘荒原生机体’已经开始分泌酸性物质,分解岩石中的硅酸盐,同时释放出能固定重金属的酶。土壤的酸碱度正在向中性调节,初步改造效果比模拟实验还要好。”
无人机编队传回的画面显示,“荒原生机体”像蓝色的潮水,沿着沟壑和岩石缝隙不断扩散,所过之处,灰褐色的地表逐渐被染上淡淡的蓝绿色。小汐的声音从通讯器传来:“第一批投放区域的地表温度已经下降了5c,土壤的保水能力开始提升,大气中的微量水汽似乎也有向投放区域聚集的趋势。”
就在这时,阿凯注意到前方不远处的一片岩石群,颜色似乎有些异常。他和阿木小心翼翼地走过去,发现那些岩石上有一些极细微的孔洞,孔洞周围的岩石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暗紫色。阿木用检测仪深入孔洞探测,脸色微变:“这里有微弱的生物信号,但不是‘荒原生机体’的,也不是我们已知的任何生命形式。”
林教授的声音立刻响起:“把探测数据传回来!”很快,林教授的分析结果出来了:“这是一种极其古老的嗜极微生物,依靠岩石中的微量矿物质和宇宙射线生存,结构非常简单,但对环境的适应性极强。它们的存在,说明荒芜星并非完全没有生命基础。”
阿凯思考着:“那我们的‘荒原生机体’会不会对它们造成影响?或者,它们能和共生体形成新的共生关系?”
阿木看着那些暗紫色的微生物,又看了看正在扩散的蓝色共生体:“这需要进一步观察。‘荒原生机体’的改造是全方位的,可能会改变这些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但也有可能为它们提供新的生存资源。”
接下来的几天,“荒原生机体”在荒芜星上快速扩散,蓝色的区域越来越大。无人机监测到,那些古老的嗜极微生物开始向蓝色区域边缘聚集。起初,它们只是在边缘徘徊,似乎对陌生的共生体充满警惕。
但几天后,奇妙的现象发生了。一些微生物开始接触“荒原生机体”,而共生体并没有排斥它们,反而包裹住微生物,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共生结构。阿木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着传回的图像:“共生体为微生物提供了更稳定的生存环境和营养来源,而微生物则能帮助共生体更高效地分解一些特殊的矿物质,加速土壤改造。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
这个发现让大家都很兴奋。林教授感叹道:“生命的智慧真是无穷,即使是最原始的生命,也能在绝境中找到共存和发展的方式。这为我们的星球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或许我们不需要完全从零开始,而是可以利用星球上已有的生命基础,进行引导和强化。”
随着共生关系的建立,荒芜星的改造进入了加速阶段。蓝色的“荒原生机体”区域内,开始出现一些微小的绿色斑点。阿木检测后发现:“是藻类!共生体分解岩石产生的营养物质和微生物固定的能量,为藻类的诞生提供了条件。荒芜星的大气中,氧气含量开始有了可检测到的提升。”
小汐看着星图上不断扩大的蓝绿色区域,以及代表氧气浓度的曲线稳步上升,脸上露出了笑容:“按照这个速度,荒芜星的大气在十年内就能达到适合简单植物生存的水平,百年内,或许就能形成初步的生态循环。”
然而,就在改造工作顺利推进时,星穗号的监测系统发出了警报。小汐紧张地报告:“检测到荒芜星深处有能量异常波动,像是……像是有大型的地下空洞,而且空洞内有强烈的电磁信号!”
阿凯立刻召集众人:“‘荒土开拓者’停止投放,无人机重点监测能量波动区域。阿木,准备探测设备,我们要去地下看看。”
阎丘兄弟迅速将“荒土开拓者”再次改装,变成了“深地探索者”钻探车。钻探车钻入地表,朝着能量波动的中心区域前进。地下的世界与地表的荒芜截然不同,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岩石也变得更加松软。
钻探车行驶了大约五公里后,前方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地下溶洞。溶洞内布满了奇形怪状的钟乳石和石笋,散发着幽幽的磷光。更令人惊讶的是,溶洞的中心有一个巨大的湖泊,湖水呈现出深邃的紫色,湖面上漂浮着一些发光的微生物,整个溶洞被映照得如同梦幻般的仙境。
阿木的检测仪疯狂地闪烁着:“这里的能量波动就是来自这个地下湖!湖水中含有高浓度的特殊矿物质,那些发光微生物就是能量的来源。而且,湖水的温度保持在30c左右,非常稳定。”
林教授仔细观察着周围的岩石和钟乳石:“这些岩石的形成年代非常久远,这个地下湖可能已经存在了数十亿年。发光微生物依靠湖水中的矿物质和地热能生存,形成了一个独立而稳定的生态系统。”
就在这时,湖水中突然出现了巨大的阴影,一个类似章鱼的生物缓缓从湖底升起,它的身体上布满了发光的触须,每一根触须都如同水晶雕琢而成。阿凯立刻示意大家保持警惕,开启了所有的探测和防御系统。
然而,那个生物并没有发起攻击,它的触须轻轻摆动,湖水中的微生物聚集过来,在它周围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图案。林教授看着图案,眼中闪过一丝震惊:“这……这是一种信息传递方式!它在向我们展示什么。”
阿木调整检测仪,尝试解读这些信息:“它在告诉我们,它是这个地下世界的守护者,已经存在了漫长的岁月。荒芜星的地表曾经也有过繁荣的生态,但后来因为一次巨大的宇宙事件,导致地表生命灭绝,只有它们逃到地下,才得以幸存。现在,地表的变化引起了它们的注意,它们既好奇又警惕。”
阿凯向前一步,用通讯器发出友好的信号:“我们是来自星际联盟的星球改造者,我们的目的是让荒芜的星球重新焕发生机,而不是破坏。我们带来的‘荒原生机体’已经和地表的原始微生物形成了共生,现在,我们希望能和你们也建立起友好的联系,共同改造这颗星球。”
那个巨大的生物似乎理解了阿凯的意思,它的触须再次摆动,这次的图案更加复杂。阿木解读道:“它欢迎我们的到来,也认可共生的理念。它愿意提供地下湖的能量,帮助‘荒原生机体’更好地改造地表,同时,它希望我们能帮助它们的族群,在地表恢复后,找到回到地表生存的方法。”
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阿凯立刻同意:“我们会记录下你们的生物特征和生存需求,优化‘荒原生机体’,为你们创造适宜的地表生存环境。同时,地下湖的能量可以通过特殊的传导装置输送到地表,为共生体的活动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接下来的日子里,星穗号的成员们开始了新的工作。阿木根据地下生物的特征,对“荒原生机体”进行了再次优化,使其能更好地与地下生物的生存需求相匹配。阎丘兄弟则负责建造能量传导装置,将地下湖的能量安全地引到地表。林教授和小汐则研究如何帮助地下生物适应地表的环境。
荒芜星的改造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地表的蓝绿色区域以更快的速度扩展,绿色的植被开始成片出现,一些小型的节肢动物也随之诞生。地下的生物族群,在“荒原生机体”的帮助下,开始尝试着向地表的溶洞出口迁移,感受着久违的、虽然还很微弱的阳光。
星穗号的主控室里,光屏上显示着荒芜星日益丰富的生态数据,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成就感。阿凯看着这一切,对大家说:“荒芜星的改造只是一个开始,宇宙中还有无数的星球等待我们去探索和改造。但我们要记住,每颗星球都有它独特的生命和故事,我们的任务不是创造,而是唤醒和守护。”
小汐调出星际联盟的星图,上面标记着众多等待改造的荒芜星球:“下一个目标,‘赤焰星’,一颗被火山活动覆盖的星球,那里的挑战会更大。”
阿木握紧了拳头:“没关系,我们有‘荒原生机体’,还有新的经验,一定能找到适合赤焰星的改造方法。”
阎丘北刍一和北刍二已经开始检查“荒土开拓者”,准备进行下一次改装。林教授则在研究赤焰星的火山活动数据,寻找改造的突破口。
星穗号的引擎再次发出低沉而有力的轰鸣,缓缓驶离荒芜星,朝着新的目标——赤焰星进发。舷窗外,荒芜星如同一颗正在被点亮的宝石,在宇宙中散发着越来越明亮的生机之光。而星穗号,这艘承载着希望与使命的飞船,将继续它的远征,把生机与守护的种子,播撒到宇宙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