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ega-7的晨光总带着几分特别的温柔,不是地球那种炽热的金,而是像被稀释过的蜂蜜,裹着淡淡的紫色光晕,漫过南半球种植区的田垄时,连空气都变得柔软起来。小汐的指尖刚触到“海心紫”的花瓣,就感觉到一丝细腻的绒毛蹭过皮肤——经过李教授三次基因优化,这代“海心紫”不仅株高比初代高了近三十厘米,花瓣边缘还多了圈极淡的银边,风一吹,花盘轻轻晃动,细碎的金色花蕊就会抖落带着清甜气息的花粉。
她低头看着落在袖口的花粉,亮晶晶的,像撒了把碎钻。不远处的晾衣绳上,移民区孩子们的毛绒玩具正晒着太阳,一只棕色的小熊玩偶背上沾了好几簇花粉,紫色的花瓣落在它的耳朵上,活像戴了朵迷你小花。小汐忍不住笑了,伸手帮小熊把花瓣扶正,指尖还没离开,就听见田垄尽头传来清脆的呼喊。
“小汐姐!阿木发现新东西啦!”
声音里满是雀跃,不用看也知道是阿木。小汐抬头时,正好看见男孩举着透明观察盒朝这边跑,蓝色工装的衣角被风吹得翻飞,身后跟着四五个同样穿工装的孩子,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麻雀。阿木跑到近前,把盒子递到小汐面前,兴奋得眼睛都亮了:“你看!荧光虫比上次多了两倍!我数过,足足有三十六只!”
小汐凑过去看,盒子里的荧光虫比指甲盖还小,翅膀煽动时的微光在晨光里连成细细的银线,像有无数根发光的丝线在盒内穿梭。“它们晚上会集体飞到水渠边!”阿木献宝似的掏出平板,手指飞快地点开视频,“我守了三个晚上才拍到的!”
屏幕里的画面是夜间拍摄的,暗河的水渠泛着墨色的光,数十只荧光虫在水面上方盘旋,渐渐连成半透明的光带。最神奇的是,光带下方的水面竟隐约能看到小鱼游动的轮廓,像是被光描出的影子。小汐反复播放视频,手指在屏幕上放大光带区域,突然注意到水面下泛着极淡的蓝晕——不是水的反光,而是一种均匀的、像雾一样的蓝色。
“去把水质检测仪拿来!”小汐立刻对身边的助手说。不过五分钟,检测仪就送到了,探头刚浸入水渠的水里,屏幕上的数值就跳了出来,红色的“星蓝藻”字样格外醒目。小汐的眼睛瞬间亮了:“是星蓝藻!而且浓度已经达到了生态恢复的临界值!”
星蓝藻是联盟生态数据库里的“活指标”,曾在伽马-3生态崩溃时绝迹,直到“海心紫”大规模种植后才重新出现。这种藻类能净化水质,还能为鱼类提供食物,是星球生态链重建的关键。“阿木,你帮我盯着这些荧光虫。”小汐把备用检测仪塞进男孩手里,又递给他一个笔记本,“记录它们每晚聚集的时间、位置,还有光带的长度,有任何变化都要记下来。”
阿木用力点头,工装口袋里露出半截手绘的观察日记,封面上用彩笔涂着“海心紫与荧光虫的秘密”,旁边还画了朵歪歪扭扭的紫色小花。“我肯定记好!”他抱着盒子,带着其他孩子跑远了,蓝色的工装在田垄间穿梭,像一群轻快的小鸟。
看着孩子们的背影,小汐转身走向基地实验室。刚走到门口,就撞见抱着培养皿的李教授——老人的白大褂上沾着不少紫色花粉,眼镜片上也有两小点,却难掩眼底的兴奋,一看见小汐就把培养皿递了过来:“小汐,快来看!重大发现!”
培养皿里装着透明的营养液,紫色的“海心紫”根系在里面舒展,像一束柔软的紫色珊瑚。根系周围悬浮着银色的颗粒,那是模拟的土壤重金属,此刻正慢慢褪色,变成半透明的白色。“优化后的‘海心紫’根系能分泌一种酶。”李教授用镊子夹起一片根系,放在显微镜下,“你看这些绒毛,它们能主动吸附土壤里的有害物质,再通过酶把重金属分解成无害的矿物质。”
显微镜下,根系的绒毛像无数根细小的吸管,正包裹着银色颗粒慢慢收缩。“照这个速度,再过半年,北半球那些受火山影响的荒地,就能种普通作物了。”李教授摘下眼镜擦了擦,语气里满是期待,“到时候我们就能种小麦、玉米,移民们就能吃上家乡的粮食了。”
正说着,阎丘北刍一的通讯器突然“嘀嘀”响了起来。她掏出通讯器,看了眼屏幕上的消息,原本舒展的眉头瞬间皱紧,脸色也凝重起来:“总部发来紧急消息,邻近的delta-9星球遭遇陨石撞击,生态系统彻底崩溃,有三艘移民船正往omega-7赶来,预计三天后抵达。”
实验室里的空气骤然凝固。小汐立刻拿出种植区地图,指尖在北半球的标记上滑动:“目前我们的粮食储备只够现有居民用两个月,新增移民至少有五百人,资源肯定不够。”她的手指停在北半球的火山附近,“我们可以提前开垦那里的荒地,用‘海心紫’的根系改良土壤,再种上速生蔬菜——联盟送的‘快绿1号’二十天就能收获,正好能应急。”
“我刚去火山附近检测过。”阿凯这时推着装满设备的小车走进来,车斗里的新探测器还沾着黑色的火山灰,“辐射值比上周又降了12%,而且我发现了一片天然的温室地形,四周都是岩壁,能挡住夜间的寒风,温度比其他地方高五度,正好用来育苗。”
当天下午,基地就发起了全员动员。移民区的渔民们暂停了捕鱼,扛着渔网来到北半球的荒地,将渔网编织成两米高的防护网——最近荒地周围出现了不少野生动物,虽然没有攻击性,但怕它们破坏幼苗。孩子们则跟着阿木,拿着小铲子在水渠边收集荧光虫的粪便,李教授说这些粪便里的微生物能当天然肥料,比化学肥料更适合速生蔬菜。
阎丘北刍一则带着工程队,在温室地形里搭建灌溉管道。他们从暗河引来水,用过滤设备处理后,通过管道输送到每一块荒地。阿凯负责调试土壤检测仪,每隔十米就检测一次土壤的重金属含量,确保“海心紫”根系能发挥作用。小汐则忙着统计种子数量,将“快绿1号”的种子分成小份,装在透明的袋子里,方便播种时使用。
夜幕降临时,小汐站在温室地形的高处,看着下方星星点点的灯光。工人们还在搭建最后一段管道,灯光在岩壁上投下长长的影子;远处的水渠边,阿木和孩子们还在记录荧光虫的动向,手电筒的光像小小的星星。阿凯走过来,递给她一杯热饮:“已经开垦出两百亩荒地,灌溉管道也铺好了,第一批速生蔬菜的种子明天就能播种。”
他指着远处的暗河方向,小汐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暗河上空的光带比视频里更亮,像一条发光的丝带飘在水面上,甚至吸引了几只水鸟在周围盘旋,偶尔俯冲下来,叼起一条小鱼。小汐突然想起伽马-3的小女孩送的贝壳,她从口袋里掏出来,贝壳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壳上的螺旋花纹竟和荧光虫光带的形状有些相似。
“说不定这些荧光虫,也是宇宙给我们的礼物。”小汐轻声说,指尖摩挲着贝壳上的花纹——那是小女孩在伽马-3的海边捡的,当时她说:“姐姐,等omega-7的海变蓝了,我也来捡这里的贝壳。”
三天后的清晨,omega-7的太空港格外热闹。三艘移民船的轮廓在天际线出现时,港口的警报器就响了起来,移民们纷纷涌到港口,手里拿着刚烤好的面包和热牛奶。当飞船的舱门打开,最先跑出来的是一群孩子,他们抱着简单的行李,有的还牵着大人的手,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紫色花海,眼睛里满是向往。
一个扎着双马尾的小女孩走到小汐面前,她的衣服上还沾着些许灰尘,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照片:“姐姐,这是我妈妈拍的伽马-3。”照片上的伽马-3还是一片荒芜,黄色的土地上只有零星几株“海心紫”在风中摇曳,天空是灰蒙蒙的。“妈妈说,这里和以前的伽马-3一样美,以后我们就能在这里住了。”
小汐蹲下身,轻轻拂去女孩头发上的灰尘,指着身后的花海:“很快,这里会比照片上的伽马-3更漂亮。”她牵起女孩的手,“我带你去看荧光虫好不好?它们晚上会在水渠边跳舞,像好多好多发光的星星。”
女孩的眼睛瞬间亮了,用力点头:“好!我还想看看‘海心紫’的种子,妈妈说,就是这种种子让伽马-3变绿的。”
当天晚上,移民区的广场上举办了欢迎晚会。大人们忙着搭建临时住房,用帆布和木板搭起简易的帐篷,帐篷外挂着一串串用“海心紫”花瓣做的装饰;孩子们则围在水渠边,看着荧光虫形成的光带,不时发出惊叹。阿木拿着他的观察日记,给新伙伴们讲解荧光虫的习性,手指在日记上指着自己画的图表,声音里满是自豪:“它们的光带越长,水里的星蓝藻就越多,小鱼也会变多!”
李教授则在实验室里忙碌,他把“快绿1号”的种子放在培养箱里,调整温度和湿度,要尽快培育出幼苗;阎丘北刍一和阿凯则在太空港附近巡逻,检查飞船的安全设施,确保移民们的行李不会有辐射污染。小汐穿梭在广场和实验室之间,一会儿帮着分发食物,一会儿帮李教授记录数据,直到深夜才抽出空来。
她独自来到南半球的种植区,月光洒在“海心紫”的花瓣上,泛着银色的光泽。微风拂过,花海泛起层层涟漪,像是紫色的海浪,带着清甜的香气扑面而来。小汐想起刚到omega-7时的样子——那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芜,地面上满是黑色的火山灰,连呼吸都要戴着防毒面具,走在田垄上,脚下的土地硬得像石头,看不到一点绿色。
而现在,这里有了花海,有了流淌的暗河,有了孩子们的笑声,甚至有了水鸟的鸣叫。小汐蹲下身,轻轻碰了碰“海心紫”的花盘,花瓣上的花粉落在她的手背上,像一颗小小的星星。
突然,通讯器响起,是李教授的消息:“小汐,速生蔬菜的种子已经发芽了!芽长有两厘米,而且我发现,荧光虫的粪便能加速‘海心紫’的生长,把粪便混入土壤后,植株的生长速度提高了15%!”
小汐看着通讯器上的文字,嘴角忍不住上扬。她抬头看向天空,星星闪烁着,像是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这片正在重生的土地。远处,移民船的灯光还亮着,像是黑暗中的灯塔,指引着希望的方向。
第二天清晨,小汐和新移民们一起播种。孩子们拿着小铲子,小心翼翼地将“快绿1号”的种子埋进土里,有的孩子还会在种子旁边放一颗小石子做标记,动作虽然生疏,却充满了认真。一个穿黄色衣服的小男孩蹲在小汐身边,手里的铲子还没握稳,却执着地要自己播种:“姐姐,这些种子什么时候能长大呀?”
“很快。”小汐摸了摸他的头,指着远处的育苗棚,“等它们长出叶子,我们就能移栽到田里,再过二十天,就能吃到新鲜的蔬菜了。”
就在这时,阿木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装满荧光虫的盒子:“小汐姐!我发现它们早上会落在种子上!”他把盒子放在刚播种的土堆旁,打开盖子,几只荧光虫立刻飞了出来,停在土堆上,翅膀煽动时的微光透过土壤,能隐约看到种子在慢慢膨胀。
“这是生物共生的奇迹。”李教授也走了过来,他手里拿着检测仪,屏幕上显示着种子的活性数据,“荧光虫的微光能刺激种子的活性,让它们更快发芽。而且它们的粪便能提供养分,‘海心紫’的根系能改良土壤,星蓝藻能净化水质——omega-7的生态系统,正在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变得完整。”
日子一天天过去,omega-7的变化越来越明显。北半球的速生蔬菜长势喜人,绿油油的叶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有的已经长到了膝盖高;南半球的“海心紫”花海不断扩大,甚至延伸到了太空港附近,每当有飞船降落,乘客们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片紫色的海洋,不少人都会拿出手机拍照,说这是“宇宙里最美的欢迎礼”。
暗河里的星蓝藻越来越多,河水渐渐变成了淡蓝色,像一块透明的蓝宝石。每天清晨,都能看到水鸟在河面上盘旋,有的还会在岸边筑巢;移民们在河边架起了木桥,傍晚时分,总会有人坐在桥上钓鱼,孩子们则在桥边追着荧光虫跑,笑声传遍了整个移民区。
移民们也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他们在基地周围修建了学校和医院,学校的教室是用环保材料搭建的,窗户边摆着孩子们种的“海心紫”幼苗;医院里的药品和设备都是联盟送来的,医生们每天都会去种植区检查移民们的身体。孩子们每天早上背着书包去学校,路上会采摘几朵“海心紫”插在书包上,有的还会把花瓣夹在课本里,让书页都带着淡淡的香气。
老人们则喜欢在广场上晒太阳,坐在长椅上聊着各自星球的故事。张奶奶是从地球来的,总会给孩子们讲地球的春天,说omega-7的“海心紫”比地球的薰衣草还美;王爷爷则来自火星,他会教孩子们辨认星星,说哪些星星的方向是家乡的位置。年轻人们则跟着阎丘北刍一和阿凯,学习如何操作农业设备和监测仪器,有的还加入了生态监测队,每天去各个种植区记录数据。
这天,伽马-3的移民船队再次来到omega-7。飞船刚降落,一个熟悉的身影就跑了过来——是之前送小汐贝壳的小女孩,她长高了不少,手里抱着一个装满种子的袋子,身后跟着她的妈妈。“小汐姐姐!”女孩兴奋地拉着小汐的手,“伽马-3现在有好多好多的‘海心紫’,还有好多小动物!有兔子,有小鸟,还有会发光的鱼!”
她从袋子里掏出一张照片,照片上的伽马-3一片翠绿,“海心紫”的花海旁边是蓝色的大海,孩子们在海边捡贝壳,笑容格外灿烂。“妈妈说,我们以后可以经常来omega-7做客了!”女孩说着,又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贝壳,“这是我在伽马-3的海边捡的,送给你,和你之前那个配成一对!”
小汐接过贝壳,和自己口袋里的那个放在一起,两个贝壳的花纹正好能拼起来,像是一块完整的宝石。她蹲下身,看着女孩灿烂的笑容,心里充满了温暖——这就是他们来到omega-7的意义,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让更多人拥有家,拥有希望。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omega-7的土地上。小汐站在花海旁,看着眼前的景象:移民们在田地里收割蔬菜,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孩子们在花海中奔跑,手里拿着刚摘的“海心紫”花束;水鸟在河面上盘旋,翅膀掠过水面,激起一圈圈涟漪;远处的太空港,又有一艘飞船降落,带来了新的移民和希望。
这一切,都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诉说着生命的顽强和希望的力量。小汐从口袋里掏出那两个贝壳,轻轻放在“海心紫”的花瓣上,贝壳在夕阳下泛着金色的光泽,像是在给这片土地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记。
她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可能还会遇到火山活动、资源短缺的挑战,但只要他们不放弃,只要还有人愿意为了生命而付出,就一定能克服所有困难。夜风再次拂过花海,带着“海心紫”的淡香,小汐抬头看向天空,星星闪烁着,像是在为他们加油鼓劲。
他们这群在宇宙中播种希望的人,会带着“海心紫”的种子,带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希望的执着,继续在星际间航行。他们要把紫色的花海和生命的希望,播撒到每一个荒芜的星球,让更多的人拥有家,拥有属于自己的“omega-7”,书写更多关于重生与美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