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仿若太古鸿蒙般静谧的闭关之地,浓郁的灵气仿若实质化的云雾,缭绕翻涌。
云瑨一袭玄衣,衣袂随着灵气的波动微微飘动,周身散发着内敛而强大的气息。
长时间沉浸于火系功法及祈禳之术的修炼,他宛如在神秘的修行迷宫中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每一次呼吸吐纳,都能感受到体内灵力的澎湃涌动。
这巨大的进步,恰似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极大地增强了他的修炼信心,那信心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越燃越旺。
他缓缓睁开双眼,眼眸中闪烁着睿智与坚定的光芒,恰似夜空中最耀眼的星辰。
短暂地走出闭关之地,他以主体之姿,仿若威严的君主巡视着自己的领地。
城府诸事,在他敏锐的目光下无所遁形,每一个细节、每一处隐患都被他精准捕捉;煦风园战队的修炼状况,他也一一查验、悉心指点。
那战队中的修士弟子们,在他的精准指导下,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修炼进度一日千里,快速进步。
安排分身在炼功室外镇守应酬后,云瑨的主体再度踏入闭关之地,那扇石门在他身后缓缓关闭,发出沉闷而厚重的声响,仿佛隔绝了尘世的喧嚣。
在闭关的静谧空间里,云瑨如同一位睿智的战略家,仔细总结他分列的对敌九战法。
他对自己需要强化的战力部分,进行了深入剖析,每一个薄弱环节都被他揪出;对可能在近期内能够提升和突破的术法,也进行了全面考量,仿佛在绘制一幅宏伟的修炼蓝图,并依次将这些修炼计划安排在闭关中逐步推进,力求让自己的实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如今,火系功法法术和星剑战法都有了极大的提升,云瑨的思绪如同灵动的飞鸟,转向了灵炎珠。
灵炎珠那独特而强大的效果,宛如夜空中璀璨的烟花,在前次灵羽国的逃跑途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了他的救命稻草。
他深知,倘若能将其大规模制作,并配备给自己的战队和部下,无疑是给战队披上了一层坚不可摧的铠甲,极大地提高战队的战力,在对敌之时,是灭敌攻坚的利器,更是能为众人的生命,提供的坚实的保障。
一个更为大胆而诱人的设想,在他心中悄然萌芽:若是能够炼制出威力更大的灵炎珠,足以对金丹修士甚至更高阶的修士造成威胁,那将是何等震撼的成果!
这设想如同磁石一般,深深吸引着他,激发着他探索的欲望。
云瑨对灵炎珠的修炼,已然历经了数次尝试,炼制的技巧和过程,他早已烂熟于心,仿佛刻在了灵魂深处。
他明白,仅凭自己一人之力,想要大量制造灵炎珠,无疑是天方夜谭,犹如空中楼阁。
他需要专业修士的协助,而他的目光,如同精准的利箭,锁定在了从灵羽国白星分部投靠自己的王、昝二位修士身上。
经过漫长时间的细致观察和严苛考验,尤其是对两人的心性品质进行了深入了解后,云瑨逐渐放下心来。
王姓修士和昝姓修士,一位是三阶炼丹师,一位是两阶炼丹师,他们对炼丹技艺的热爱,犹如熊熊燃烧的烈火,从未熄灭。
这份热爱,让云瑨看到了合作的可能。
云瑨回到煦风园后,地下二层那神秘的丹室洞府,如同对亲密伙伴敞开怀抱一般,对二人开放,并安排他俩负责炼丹及相关事宜。
在这期间,云瑨数次亲临指导,他那五阶炼丹宗师的超凡水平,宛如璀璨的星辰,令二人惊叹不已,内心深处涌起无尽的佩服。
两人眼中闪烁着渴望的光芒,流露出想要跟着云瑨学习炼丹、拜师学艺的强烈愿望。
云瑨对此既未立刻答应,也未断然否定。
如今,若是将灵炎珠的炼制秘法传授给二人,恐怕二人定会执弟子之礼。
如此一来,既能稳定二人的心态,让他们全心全意为自己效力,又可杜绝密法外露的风险,同时还能增加自己身边的修士势力,可谓一举多得。
云瑨仿若一位严谨的学者,先把灵炎珠的炼制秘法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
他将得自雷家的雷炎珠冶炼秘术《雷炎密诀》,重新精心整理成《灵炎密诀》,并对整个炼制过程进行了简化和操作上的量化分类,使其如同清晰的地图,方便其他人学习领会。
他还将制作爆裂符、火弹符、针雨符的方法整理出来,作为灵炎珠制作的基础操作练习,或是称之为灵炎珠制作的初阶术法。
而把灵炎珠的正式制作过程,定义为中阶术法。
同时,他以灵炎珠上刻画的阵纹数量作为分类依据:
能够在一块材料上刻画五条以下灵炎阵纹的,为初阶灵炎珠;
刻画五到十条灵炎阵纹的,为中阶灵炎珠;
刻画十条以上的,则为高阶灵炎珠。
初阶灵炎珠的爆炸威力,足以对筑基初中期修士构成威胁,仿佛隐藏在暗处的利刃;
中阶灵炎珠的威力,则可威胁到筑基后期和筑基圆满修士,如同威力强大的火炮;
高阶灵炎珠更是能威胁到金丹修士。
云瑨心中大胆设想,当灵炎珠阵纹叠加到20条时,其爆炸威力或许能威胁到金丹后期和金丹圆满的修士,甚至是元婴初期的修士,那将是一种足以震撼修行界的恐怖力量。
当然,高阶灵炎珠的制作,对于云瑨来说,仍是一片未知的神秘领域,需要不断探索研究。
当下,他决定先着手解决中阶以下灵炎珠的扩产问题,为提升战队实力打下坚实基础。
当云瑨告知王、昝二人,要将制作灵炎珠的秘术传授给他们时,二人仿若被幸福的浪潮淹没,脸上满是惊喜与感动。
他们深知,云瑨这是对他们完全放心,将他们视为亲传弟子。
世事通达的二人,毫不犹豫地马上跪伏在地,行三叩九拜之拜师大礼,口中恭敬地称:“师傅。”
从而成就了他们的拜师学艺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