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简单的吃食的问题,百姓们还要靠稻谷交税。以这狗皇帝的性子,他最多免了今年的赋税,明年肯定不会免。
赵明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那土豆现在种下,什么时候收?”
“十月上旬播种,只要管护得当,明年一月下旬到二月上旬就能收获,接着可以立刻整地,赶在3月左右种植早稻。
收获的土豆帮百姓撑过早稻成长的时间。我们也只需要提供给百姓过冬的粮食,压力也能大大减轻。”
赵明恍然大悟,拍了拍额头,“还是世子考虑周全!我只想着红薯好推广,却忘了农时的讲究。这么说来,这土豆的生长周期,确实比红薯更适合救急。”
傅丘想了想,“那要是合适的话,是不是以后都能种?多一种高产的粮食,对百姓总是好的。”
应元正可惜地摇头,“这作物不耐高温,所以岭南大多时候都不适合种植它,只有冬季它才长的好。”
傅丘盯着他,“世子,您是怎么知道的?”
应元正就知道他们会问。
“和赵大人一样,我也尝过‘东门杂菜馆’的菜。觉得味道新奇,便让人去打听做法,掌柜倒也爽快,不仅说了烹饪之法,还送了一块生的土豆。”
种植方法也很简单,和红薯类似,都是切成块,埋进土里。”
赵明却皱眉,“一个掌柜,怎么会把这些秘密告诉别人?”
“我后来打听过了。”应元正道,“因为种这土豆的人少,市价偏高,掌柜想降低成本,便盼着多些人种。
这菜馆是年初开张的,吃过的人已有不少,推广起来,也不是什么难事。”
傅丘却有些怀疑,“掌柜虽然知道这些知识,可他从未亲自种过,光听他说,能信吗?”
“他说的是真的,我后面有派人去查这个作物。这东西在珠海卖的不错,是福明岛产的。”
听到应元正去查过,两人都放下了心,接下来就是怎么推广的问题了。
“我依旧准备去菜市口的台子上讲这个东西。凭借我这张脸,大家总该信我。”应元正伸手指着自己。
赵明看着他风尘仆仆却眼神明亮的模样,想起他亲赴田头抗蝗、日夜不休的背影,不禁笑了。
“那可不,如今岭南百姓提起‘世子’,哪个不竖大拇指?南越府的几个受灾村,百姓们都信任您,只要您出面说一声,肯定有人愿意试种。”
这几个月,他身体力行,救灾直达第一现场,风评一下就反转了。他之前受贿的行为,也变成了‘情有可原’。
这可真是……半点不由他。
傅丘也松了口,“那还请世子拿到种子后,让我一起分发,种植,我也想看看这东西到底长什么样。”
应元正点头,“事不宜迟。我先去找杂菜馆的掌柜,不知道他还有没有剩下的。赵大人以官府名义,速往珠海采买一批,作种子分发。”
应元正找到那个掌柜,对方一听他们的打算,立即让人将剩余的土豆拿了出来,虽然总共也就剩五块了。
“那能麻烦您,帮我将这四块都煮熟吗?”
掌柜连忙点头,“没有问题。”
傅丘只看了他一眼,就开始研究唯一的那块生土豆。
“这东西能吃吗?”傅丘闻了闻,没闻到什么特殊的气味。
“生的有毒,要弄熟了吃。煮熟的,蒸熟的,烤熟的都可以。”
一听到有毒,傅丘吓了一跳。
“摸着没毒,要吃下去才有。”应元正怕他将土豆扔出去,赶紧补充。
等待时,掌柜感激道:“大人此举,可是为百姓谋福!我那点存货早分给伙计渡荒了,您去珠海,那边还有。”
应元正笑着感谢,说自己知道了。
拿到土豆,应元正和傅丘直奔菜市口。
台下挤满了闻讯而来的百姓。
应元正穿着便服,站在台上,手上抱着一盆土豆,赵明、傅丘和几个衙役则在台下准备登记册,场面热闹又有序。
依照惯例,还是敲了旁边的铜锣三下。
“乡亲们!这半年,大雨淹田,大旱裂地,蝗虫啃苗,大家日子难,我都看在眼里!
今天找大伙来,不是要募捐,是要给大家送一条能吃饱饭、过安稳日子的路子!”
说着,他拿出那个生土豆举起来给大家看,“这叫荷兰薯,也叫土豆,是从海外传过来的好东西。它耐旱、耐涝,不挑地,种好了一亩地能收上千斤,比荞麦顶饿,比红薯省农时!”
底下的人互相看了看,有人听过这个名字,只是没见过;有人既见过又种过,还有完全不认识的人。
“这东西能吃吗?”台下有人高声提问。
应元正笑着将盆放在地上,然后从里面拿起一块煮熟的土豆,拿出小刀划成几块:“大家放心,我先替大伙尝过了!”
他选了一块,咀嚼几下咽下去,“不仅能吃,还软糯香甜,既能煮着吃,又能烤着吃,磨成粉还能做饼!”
说着,他让人把煮熟的土豆都切成小块,分给前排的百姓。
一个老农接过,小心翼翼地尝了一口,“比红薯还绵密,只是味道有些淡。”
马上便有更多的人举手提问了,“大人,这东西能种活吗?”
应元正还没开口,就有人替他回答,“能,我家就种了。”
应元正点头,“它不耐热,所以现在种最合适。如果大家现在种红薯,得明年三月才能收获,到时候早稻播种就赶不上了。但种土豆,明年二月左右就能收获,不影响大家种早稻!”
人群一下子炸了锅。
有个妇人怯生生地问:“大人,种这土豆要啥本钱不?我家穷,买不起农具种子……”
“大伙放心!” 应元正语气坚定,“只要愿意种,种子、农具都由衙门免费提供,收成全归自己!后续种植有啥问题,我们还会派专人上门指导,保证大伙能种好、能收好!”
台下百姓们听了,议论声渐渐变成了欢呼声。
之前跟着应元正抗过蝗灾、救过田的农户更是带头响应:“世子是个实在人!之前教我们捕蝗,从没骗过我们,这土豆我种了!”
“我也种!”
“算我一个!”
……
见大家热情高涨,应元正让人把登记册抬到台前,“愿意种的乡亲,按顺序过来登记,报上姓名、村名、要种的亩数。
登记完不久后就会有人将种子送上门。而已经有种子的乡亲,可以直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