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珏郑重注视着摄像机说道:“我用先秦文风,不是复古守旧,是‘复古明道’。借它的厚重,让今天的人更清楚地看见,婚礼里藏着的不只是热闹,更是对‘相敬如宾’的敬畏。这‘道’是老的,可它要落在今天的日子里,就得用最合适的形式托起来。合适,便不是守旧;能让文明延续,便是革新。”
记者们显然没打算就此结束,有人往前挤了挤,话筒几乎要碰到陈珏的衣襟:“陈先生,您对当下华国文坛的未来有什么展望?现在不少年轻作者更倾向于网络写作,您觉得传统文学该如何自处?”
陈珏听到这个问题笑了起来,指着古宅墙根新生的藤蔓说道:“文坛从不是非此即彼的战场。传统文学的根在‘载道’,网络写作的活力在‘传情’,两者本可共生。就像这墙,老砖承着重量,新藤添着生气,少了谁都不完整。关键不在形式是纸页还是屏幕,在笔端是否有真东西,有对生活的观察,对人心的体谅,自然能留住读者。”
“当然了,如果是消遣类的小说,大可不必这么麻烦,只要有人阅读,内容不至于偏颇,传达的是正确的价值观,我认为都是有可取之处的。”陈珏总结一般的说道:“更何况,我不过是写了几首诗词,两篇议论性质的古文罢了,距离那些着书立说的作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听到陈珏的话,在场众人都笑了起来,虽然按照字数来看,陈珏推出的作品并不算多,但是很明显,文学作品又不是网络小说,不是谁写得多谁就影响力大。
此时的陈珏写出的作品,哪怕是算上字数最多的《五原》《师说》以及《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等游记,也不足五万字,但是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以及内涵,却已经足够一般学者研究一辈子了,陈珏所推出的每一篇作品文章,都是能够当做一个学派纲领性质的着作,写出的每一首诗词,都是能够让一名寂寂无名的世人声名鹊起的经典,因此陈珏的话,众人只当做事自谦之词。
另一位记者立刻接过话头:“今年高考在即,您去年刚经历过高考,作为‘过来人’,有什么话想对考生说?”
提到高考,陈珏的语气柔和了些,像是想起了去年此时的迷茫与忐忑:“高考是人生的一道关,却不是终点。就像写文章,审题是基础,立意是根本,卷面工整是体面,但真正能让文字立住的,是平日里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放在心上的人。考场里笔锋要稳,走出考场心要宽,别让一张试卷定义全部的人生。”
话音刚落,还没等其他人提问,范老太爷和袁家老爷子带着几个小辈匆匆从门内赶来,远远就喊:“陈先生!”看到被记者围得水泄不通,范老太爷连忙上前分开人群:“各位记者朋友,陈先生今日累了,有话改日再问?” 转头对着陈珏拱手,“先生,晚饭已备下,都是家里厨子做的土菜,您务必留下。老宅清净,晚上我让敬之陪您说说话,就当歇脚了。”
袁家老爷子也帮腔:“是啊陈先生,您这诗给孩子们立了规矩,我们还想请您多讲讲‘过日子’的道理呢。备了新采的龙井,泡开了带着兰花香,您尝尝?”
陈珏略一沉吟,心中也想尽快脱身,便借坡下驴,歉疚地看向记者们:“今日之事暂谈到这里吧。” 又转向范袁两家:“老丈盛情难却,只是晚间确有事先安排,实在不便留宿。若不嫌弃,我留下吃顿便饭,饭后便动身,如何?”
范老太爷见他松口,忙不迭点头:“好好好!有顿饭的功夫就够了!”
陈珏正与范袁两家说着晚饭的安排,巷口忽然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一群穿着校服的少年少女簇拥着走来,约莫十七八岁的年纪,正是范敬之带的高三学生,趁着婚宴间隙出来透气。为首的少年身形挺拔,校服领口系得周正,正是苏友云的小儿子苏明宇。
孩子们见到陈珏,丝毫不显拘谨局促,苏明宇作为领头的,往前迈了半步,举止从容,世家子弟的教养在他身上显露无疑。
“陈先生。” 苏明宇声音清朗,对着陈珏微微颔首,礼数周到:“我们是范老师的学生,听说您在这儿,特意过来打声招呼。” 他目光坦诚,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明亮:“我一直很崇拜您。您的文章诗词,我都通读过,每次阅读都有不同的理解。”
旁边的同学也跟着点头附和:“是啊陈先生,范老师总拿您的文章当范文讲!”
陈珏看着这群朝气蓬勃的少年,想起去年此时的自己,眼底漾起温和的笑意:“你们范老师才是真正懂‘传道’的人。” 他看向苏明宇:“还有不到一个月高考,心要静,笔要稳,把平日的积累拿出来就好。”
苏明宇重重点头:“我们记住了。谢谢您,陈先生。” 他没有多余的话,也没有刻意攀谈,说完便带着同学们往后退了退,显然不想打扰长辈们说话,这份分寸感让范敬之忍不住露出欣慰的笑容。
陈珏对这群少年温和颔首,转头对范老太爷笑道:“范先生教出来的学生,气度都不错。”
范老太爷捋着胡须直乐:“都是些没长大的孩子,见了您这大文人,紧张着呢。明宇这孩子尤其稳重,随他父亲友云,将来错不了。”
听到这话,陈珏有些诧异的看了一眼身旁的苏友云,没有想到这领头的少年,竟然是苏友云的儿子。
“正是小二,平日里倒是有些主见,今天倒是让陈先生见笑了。”苏友云看着小儿子的背影,显然对苏明宇极为满意。虽然比不上其他几家倾尽全力培养的麒麟子,但是在世家子弟之中也算是聪慧上进之辈了。
有了这个小儿子,苏家起码后继有人。
只不过,看着站在自己身旁,只比小儿子大了一岁,自己如今却也要敬重有加的陈珏,心中不由有些感慨。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的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