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办公室门,电脑屏幕还亮着待机界面,是下午没来得及关闭的张远训练数据图表。林砚将公文包扔在沙发上,径直走到办公桌前坐下,指尖划过鼠标,屏幕瞬间亮起,刺眼的白光让他下意识地眯了眯眼。桌面上摊着厚厚的一叠资料,最上面是张远的核磁共振报告,“腘绳肌轻度撕裂伴局部粘连” 的诊断结果被他用红笔圈了三遍。
他没有丝毫睡意,点开 “张远康复期训练紧急调整方案” 的文档,光标在屏幕上闪烁,映得他眼底布满血丝。白天看着张远在康复器械上小心翼翼做直腿抬高训练的样子,少年咬着牙控制动作幅度,额角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却不肯停下的模样,此刻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林砚的手指悬在键盘上,迟迟没有落下。他想起张远受伤那天的场景,少年在冲刺训练中突然倒地,抱着膝盖蜷缩在跑道上,脸色惨白如纸,却还挣扎着想要站起来,嘴里念叨着 “还有两周就测成绩了”。那时他才发现,这个总是把 “没事” 挂在嘴边的少年,早已把自己逼到了极限。
鼠标滚轮向下滑动,过往的训练记录一页页翻过:“3 月 15 日,负重深蹲超额完成 20%,腿部肌肉轻微酸痛”“4 月 8 日,加练短跑冲刺 10 组,静息心率 82 次 \/ 分钟”“5 月 2 日,拒绝休息,带伤完成强度训练”。每一条记录后面,都跟着他当时简单的批注 “注意休息”“减少强度”,现在看来却像一句句无力的提醒。
林砚重重地叹了口气,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起来。在 “实时监测” 板块下,他新增了第一条加粗条目:“每日新增 3 次心率监测(晨起、午间、睡前),静息心率高于 70 次 \/ 分钟立即暂停当日训练”。光标停顿片刻,他又补充道:“采用胸带式心率监测仪,数据同步至教练端 App,异常情况即时报警”。
这不是小题大做。上周省队的队医李姐特意找他谈话,提到张远的体能测试报告里,静息心率持续偏高,已经出现了过度训练的前兆。“这孩子太拼了,身体早就发出警告了。” 李姐的话还在耳边回响,“再不管着点,下次伤的就不止是肌肉了。”
林砚揉了揉眼睛,视线落在桌角的手机上。屏幕亮着,是张远父亲昨天发来的短信:“林教练,远儿他妈复查结果不太好,我想跟你商量下,能不能先预支点奖金……” 后面跟着一连串道歉的表情。他点开手机相册,里面存着上次去张远家走访时拍的照片:低矮的砖房,院子里堆着待收的玉米,张远的母亲坐在轮椅上,手里拿着儿子的奖状,笑得满脸皱纹。
心里一阵酸涩,林砚深吸一口气,继续在文档里补充。他想起白天帮张远做肌肉触诊时,少年在摸到腘绳肌粘连处时,身体下意识地瑟缩了一下,却咬着牙说 “不疼”。可他分明看到,少年的指节已经攥得发白。
第二条加粗条目很快出现在屏幕上:“肌肉触诊每日 1 次,重点关注腘绳肌粘连情况,记录疼痛等级(1-10 分)”。他特意在后面加了括号备注:“由队医或教练操作,采用双手指腹触诊法,从肌腹至肌腱逐步检查,避免按压痛点引发二次损伤”。
窗外的月光透过百叶窗,在文档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林砚的思绪飘回几年前,第一次在市运会赛场上看到张远的情景。瘦瘦小小的少年穿着不合身的运动服,却像一阵风般冲过终点线,眼里的光芒比阳光还要耀眼。他还记得当时问张远为什么练短跑,少年毫不犹豫地说:“想拿冠军,想让爸妈过上好日子。”
这个念头支撑着张远一路从市队走到省队,却也让他背负了太多不该有的压力。林砚点开张远的饮食记录表,发现少年的餐食里几乎全是廉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上次队里发了蛋白粉,他转头就送给了队友,说自己 “不爱吃这些补品”。
“必须加上饮食监测。” 林砚喃喃自语,手指在键盘上飞舞:“每日记录饮食明细,确保蛋白质摄入不低于 1.8g\/kg 体重,由营养师制定专属食谱,食堂单独配餐”。他还特意标注了 “每日核查餐食光盘情况,禁止因节省开支跳过正餐”,生怕张远又偷偷把营养餐省下来。
电脑右下角的时间跳到了十一点半,办公室里只有键盘敲击声和空调的送风声。林砚起身给自己倒了杯热水,握着温热的水杯走到窗边。楼下的训练馆漆黑一片,只有应急灯亮着微弱的光,照亮了张远白天训练过的康复器械区。
他想起刚才离开时,特意去宿舍看了一眼张远。少年已经睡着了,眉头却还微微皱着,膝盖上敷着的冰袋边角有些滑落。林砚轻轻帮他掖好被子,看到床头柜上放着一本翻旧的《短跑技术图解》,书页里夹着一张全家福,照片上的张远笑得一脸灿烂。
回到电脑前,林砚又在方案里加了 “心理状态评估” 一项:“每周进行 1 次一对一心理辅导,采用 ScL-90 量表评估焦虑程度,重点关注训练压力及家庭因素对情绪的影响”。他知道,比起身体的伤痛,张远心里的包袱更难卸下。
突然响起的手机提示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是队医李姐发来的消息:“张远的血液检查结果出来了,肌酸激酶指标略高,注意休息,别让他再偷偷加练了”。林砚回了句 “收到,已经加了监测项”,又在文档里补充了 “每周复查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肌肉损伤指标”。
时间一点点流逝,文档里的监测条目越来越多,从训练强度控制到睡眠质量监测,从康复动作规范到应急处理流程,每一条都标注得详细而具体。林砚反复检查着每一个细节,生怕漏掉任何可能影响张远康复的因素。他知道,这份方案不仅关乎张远的省锦标赛,更关乎这个少年的运动生涯,甚至是他的未来。
凌晨一点,方案终于修改完毕。林砚将文档保存好,发送给队医李姐和康复师,然后打印出来,装订成册。纸张的油墨味弥漫在空气中,他看着 “每日新增 3 次心率监测”“肌肉触诊每日 1 次” 这些加粗的条目,心里稍稍踏实了些。
他走到沙发边坐下,疲惫地靠在靠背上。月光洒在地板上,形成一片柔和的光晕。林砚拿起桌上的训练日志,翻到张远受伤前的最后一页,上面写着少年的目标:“省锦标赛跑进 11 秒 80,拿到专业队保送名额”。他轻轻抚摸着这行字迹,仿佛能感受到少年的决心与渴望。
窗外的天色渐渐泛起鱼肚白,远处传来几声鸟鸣。林砚站起身,伸了个懒腰,全身的骨骼发出 “咯吱” 的响声。他走到窗边,看着第一缕阳光照亮训练馆的屋顶,心里充满了期待。他知道,这份深夜制定的监测清单,不仅是对张远身体的保护,更是对他梦想的守护。
晨光顺着办公室的百叶窗斜切进来,在方案册上投下明暗交错的条纹,恰好落在 “营养补充” 那一页的空白处。林砚盯着屏幕上闪烁的光标,指尖在键盘上悬了片刻,终究还是按下了回车键,在 “每日蛋白质摄入标准” 下方,新增了一行加粗的黑色宋体字:“每日早餐加入 50g 燕麦片(富含膳食纤维,稳定血糖),睡前补充 200ml 温牛奶(含色氨酸,辅助睡眠,降低夜间心率)”。
鼠标指针在这行文字上停留许久,他想起昨天早餐时,张远端着餐盘在食堂角落坐下,碗里只有白粥和咸菜,面前的鸡蛋却一动未动。当时他走过去问起,少年才支支吾吾地说 “想省下来晚上吃”,眼里的闪躲像根细针,扎得他心口发紧。张远总说自己 “不缺营养”,可训练后手抖、脸色发白的样子,哪能瞒得过他这个老教练。
起身走到窗边,林砚推开半扇窗户,清晨的凉风裹着训练馆草坪的青草味涌进来,吹散了些许倦意。楼下的食堂已经亮起了灯,隐约能看到炊事员忙碌的身影。他摸出手机,点开与食堂负责人的聊天框,输入 “从明天起,给张远的早餐加一份 50g 燕麦片,单独装在保鲜盒里”,想了想又补充 “睡前的温牛奶麻烦放在宿舍传达室,标注‘张远专用’”,发送后才觉得心里踏实了些。
回到办公桌前,他顺手拿起桌上的《运动营养学》,翻到 “膳食纤维与血糖调节” 那一页,上面用红笔圈着的文字格外醒目:“高强度康复期需维持血糖稳定,避免因能量波动引发疲劳感”。张远最近总在上午的康复训练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起初以为是伤口疼痛,直到上次测血糖发现空腹值偏低,才明白是饮食结构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