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青竹村是被的甜香裹醒的 —— 不是平时零星飘来的零食甜,是团圆锅送暖活动特有的 “裹着暖的甜”!我刚把冻得发僵的手塞进厚外套兜,就看见熊精蹲在院角的 “送暖锅堆” 前,爪子捏着片凸起的防滑星星(昨晚和竹精一起剪的,特意选了厚塑料,怕老人孩子烫手),正往给王爷爷的怀旧锅上贴。它贴得太急,星星的胶没粘牢,边角翘起来,想用唾沫沾一沾,结果把嘴角没擦干净的渣蹭到了锅沿上,白花花的糖渣顺着陶土纹路漫开,像给锅镶了圈 “甜霜边”。
“小熊哥哥!我的星星锅要贴圆的!” 小宇举着 handful 圆星星跑过来,身后跟着四五个举着彩笔的孩子。没等熊精反应,穿红棉袄的妞妞 “啪” 地在它左脸画了道粉杠:“锅要花,脸也要花才配!” 熊精非但没躲,还把右脸凑过去,瓮声瓮气地说:“要、要对称!两边都画!” 等我拿着湿巾跑过去时,它左脸三道粉、右脸两道蓝,额头上还被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圆星星,活像只刚从颜料罐里捞出来的 “花猫”,手里的防滑星星还贴反了 —— 凸起面朝外,对着锅心的反而平平整整。“你这是给锅贴防滑贴,还是给自己开化妆舞会啊?” 我笑着递过湿巾,它赶紧用爪子捂脸,结果把锅沿的糖渣蹭得更匀,还振振有词:“甜!王爷爷爱吃甜的,糖渣能当防滑的!”
套上印着 “青竹村送暖使者” 的厚围巾往村小学走,脚刚踩过结着薄冰的田埂,就被个软乎乎的东西绊了个趔趄 —— 是竹精编废的送暖保温篮。篮底本想编 “暖” 字,结果把 “日” 字的横画编短了,变成 “爰” 字,篮缝里还塞着袋化了一半的(昨晚怕孩子饿,特意装的),浅粉色的糖汁把竹篾染得像浸了草莓酱。不远处,小龙虾精正背着迷你保温箱蹲在石墩上,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送暖清单,用荧光笔在 “王爷爷” 名字旁画防滑星星,却把星星画成了带小刺的太阳:“李婶说王爷爷握力弱,得贴防滑的,我画个‘刺刺星’提醒小熊!” 李婶正好端着红薯过来,伸手把 “刺刺星” 圈住:“是防滑星星,不是小刺猬!等会儿贴反了扎手!”
村小学的旧教室早被收拾成了 “送暖第一站”,铁炉烧得通红,炉口架着的红薯冒着甜香,外皮烤得焦黑,裂开的缝里渗着琥珀色的糖汁。窗玻璃上的冰花被炉温烘化,顺着玻璃往下淌,在窗台上积成小水珠,像一串没串起来的透明珠子。靠墙摆着的送暖锅分两排,左边是给孩子的 “星星锅”—— 每口锅柄都缠着彩绳,串着小铃铛,一摇就 “叮铃” 响;右边是给老人的 “怀旧锅”—— 锅身刻着旧物纹路(有爷爷的旧烟斗纹、奶奶的旧纺车纹),锅柄裹着厚棉布,布缝里还塞着干桂花,闻着就暖。
孩子互动区闹得快掀翻屋顶,小宇攥着熊精的爪子,踮着脚往自己的星星锅上贴圆星星。“要贴满!像天上的月亮一样圆!” 他把星星往锅沿最高处贴,熊精赶紧蹲下来托着他的腰,结果小宇手一抖,星星滚到了铁炉边,眼看要被火星燎到。“我的星星!” 小宇急得要伸手去够,熊精赶紧把他往后拉,自己探着身子去捡,爪子被炉壁烫了下,“嘶” 地吸了口凉气,还是把星星捏在手里,吹了又吹才递给小宇:“烫、烫,我来贴,你指挥。” 小宇看着熊精发红的爪子,突然把揣在兜里的掏出来,掰了一半递过去:“给你吃,甜的能止疼。” 熊精咬了口,在嘴里化开,眼睛亮得像炉子里的火星:“比陶窑里的火还暖!”
竹精蹲在旁边给保温篮装锅,每装一口就往篮里塞颗,装到小宇的锅时,袋里的糖化得太厉害,糖汁顺着指缝滴在锅柄的彩绳上,把蓝绳染成了浅粉色。“哎呀!糖化了!” 竹精急得要把彩绳拆下来重编,小宇却凑过来看了看,拍手笑:“像草莓味的!我就要这个!” 其他孩子也围过来喊:“我也要草莓绳!我要橘子绳!” 竹精眼睛一转,干脆把剩下的都捏碎,拌了点食用色素,调成粉的、橙的、黄的,往彩绳上抹,不一会儿,一排星星锅的柄都变成了 “水果味”,连炉上的红薯都像是被笑声烘得更甜了。
小龙虾精背着拍立得在屋里转,一会儿抓拍小宇给熊精擦脸的瞬间,一会儿蹲下来拍孩子手拉手围着锅的样子,拍好的照片立刻贴在 “送暖纪念册” 里。纪念册的纸是厚牛皮纸,每一页都画着小锅和星星,贴完照片还让孩子在旁边写 “暖言”。小宇歪歪扭扭地写:“小熊哥哥的爪子烫红了,我给了他,他笑了。” 妞妞画了个花猫和星星锅,旁边写:“小熊哥哥的脸像调色盘,好看!”
老人送暖区的暖是浸在骨子里的。我们推着小推车往村西头的独居老人院走,车上的怀旧锅都用厚棉被裹着,怕冻着陶土。走到张奶奶家门口时,门虚掩着,里面飘出淡淡的药味,混着旧木头的沉香味。推开门,张奶奶正坐在炕沿上,手里攥着个磨得发亮的旧酱勺,勺柄上 “1995” 的刻字已经模糊,勺头还留着点酱渍 —— 是去年熬酱时没洗干净的。
“张奶奶,我们给您送团圆锅啦!” 外婆把裹着棉被的锅递过去,张奶奶解开棉被,指尖碰到锅身的纺车纹时,突然顿住了,眼泪顺着眼角往下掉:“这纹路…… 像我老伴当年用的纺车。他走了十年,我把纺车收在仓房里,再也没敢碰过。” 李婶赶紧蹲下来,把锅放在炕桌上,摸了摸锅沿:“奶奶,以后咱们用这口锅熬酱,就像老伴还在旁边陪着您,看您熬酱,听您说话。” 张奶奶擦了擦眼泪,从炕柜里翻出个蓝布包,里面是半包用蜡纸裹着的老红糖:“这是 1998 年他熬酱剩下的,说留着过年再用,结果…… 今天咱们一起熬了它。”
熊精凑在灶台边帮张奶奶剥红糖纸,手指笨,把蜡纸撕得碎碎的,红糖渣撒了一地。“哎呀!” 他急得要用爪子往回收,张奶奶却笑着摆手:“没事,撒点渣在灶台上,灶王爷也能尝点甜。” 熬酱的时候,熊精负责添柴,他怕火小了酱熬不熟,一次添了半捆柴,火苗 “呼” 地从灶口窜出来,把他额头上的圆星星画都烤花了。“小熊,慢点添,火大了酱会糊,就不甜了。” 张奶奶递过个小蒲扇,熊精接过扇了两下,结果扇反了,风把火苗往自己脸上吹,吓得他赶紧往后躲,蒲扇 “啪” 地掉在地上。张奶奶笑得眼泪都出来了,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像开了朵晒干的菊花:“你这孩子,比我孙子还淘气。”
送暖到王爷爷家时,出了个小意外 —— 给王爷爷的怀旧锅太大,他家的老灶台是几十年前砌的,锅放进去就卡着,怎么都挪不动。“这可咋整?我还想今天就用新锅熬酱呢。” 王爷爷摸着锅沿,有点失落,手指关节因为常年干活,弯得有点变形。张大爷蹲在灶台前量了量尺寸,说:“得把锅柄锯短点,锅沿磨窄点,就能放进去了。” 熊精自告奋勇要锯锅柄,结果锯子拿反了,锯齿对着自己,锯了半天没锯下来一点,反而把爪子磨红了,他咧着嘴要哭,王爷爷赶紧把锯子接过来:“小熊别锯了,爷爷教你磨锅沿,磨的时候要顺着纹路,才不会裂。”
王爷爷握着熊精的爪子,一起拿着砂纸磨锅沿。小宇和妞妞也凑过来,小宇说:“爷爷,我家有玩具车,拆了轮子能垫锅!” 说着就跑回家把玩具车推来,竹精用竹篾编了个小垫子,把车轮固定在下面,垫在灶台里。磨好的锅放进去,刚好卡住,不晃也不挤。“这样就好啦!” 熊精拍着手笑,爪子上还沾着陶土粉,蹭了王爷爷一袖子。王爷爷看着锅,又看看围着灶台的孩子和精怪,突然说:“今天熬酱,咱们都尝尝,算咱们一起做的锅,一起熬的酱。”
傍晚的时候,送暖活动才算收尾。我们推着空推车往回走,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风里飘着刚熬好的酱香,混着的甜。熊精的 “花猫脸” 被风吹得有点干,却还攥着小宇送的圆星星,走两步就掏出来看看;竹精的竹篮里装着张奶奶给的烤红薯,还热乎着;小龙虾精的纪念册里多了好几张照片 —— 有王爷爷教熊精磨锅沿的,有张奶奶给孩子分酱的,每一张都贴着干桂花,闻着就暖。
村长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等着我们,手里攥着张红纸,上面写着 “春节团圆宴” 的计划:“下周日,咱们把今天收到锅的老人和孩子都请来,一起用团圆锅熬酱,吃年夜饭。还要在槐树上做‘暖手墙’,把大家的手模印在陶板上,挂在树上。” 李婶笑着说:“我来熬‘团圆酱’,把今天剩下的老红糖、都加进去,做个‘甜暖双味酱’!”
竹精一听,赶紧把竹篾拿出来:“我要编‘团圆宴桌布’,上面编满星星和桂花,还要编小篮子装手模陶板!” 熊精举着爪子喊:“我要当‘花猫主持人’,给大家表演贴星星!还要给每个人画脸!” 小龙虾精推了推它的爪子:“先把你脸上的颜料洗干净再说,不然人家还以为你是来表演小丑的!” 大家都笑了,凤凰鸡叼着片干桂花,落在熊精的 “花猫” 额头上,像给它戴了朵小黄花。
我站在老槐树下,看着渐渐暗下来的天,酱罐灯笼一盏盏亮起来,暖黄色的光裹着树枝,像给老槐树穿了件灯衣。突然,小龙虾精举着平板跑过来,屏幕上是小宇发的照片:他坐在灶台前,用星星锅熬酱,锅沿的星星在灯光下闪着,配文 “谢谢小熊哥哥,酱好甜,锅好暖”。王阿姨也跑过来,手里拿着张纸条:“张奶奶说明天要给咱们送她腌的咸菜,说配酱吃正好。” 村里的孩子追着跑过来,举着自己捏的小陶土星星,喊着 “团圆宴我们要早点来!帮小熊哥哥贴星星!帮竹竹姐姐编篮子!”
风里的酱香更浓了,老槐树上的灯笼晃来晃去,把影子投在地上,像一群跳舞的小锅和星星。熊精抱着圆星星在院子里转圈,铃铛声 “叮铃” 响;竹精坐在石墩上编桌布,手指飞快;凤凰鸡叼着桂花,往每个灯笼上都放一片。他们的声音混在一起,像一首甜甜的 “送暖歌”,飘在青竹村的夜空中,连天上的星星都像是被这声音逗亮了,闪得比平时更欢 —— 仿佛在盼着下周日的团圆宴,盼着更多的手模印在暖墙上,盼着青竹村的暖,能像这酱香一样,熬了一年又一年,甜了一辈又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