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的青竹村是被薄荷的清香 “钻” 醒的 —— 不是白天晒透的淡香,是晨露裹着的浓冽气息,顺着窗缝往屋里飘,像有人在耳边递了片凉叶子。我刚坐起来,就听见院外传来 “哗啦” 声,扒着窗户一看,凤凰鸡正站在薄荷丛里扑腾,翅膀上沾着的露水甩得满地都是,嘴里还叼着把竹编小铲,显然是急着 “帮摘薄荷”,却把铲子弄掉了。套上印着 “青竹村熬酱小帮手” 的 t 恤往外跑,脚刚落地就被个软乎乎的东西绊了个趔趄 —— 熊精抱着蜂蜜罐蹲在门口,罐口对着薄荷丛的方向,爪子上还沾着点蜜,活像等不及要 “加料” 的小馋猫。
村中心的老槐树下早搭好了 “熬酱战场”,却比昨天多了份惊喜:外婆正蹲在石墩旁擦旧玻璃罐,软布擦过罐底时,突然 “呀” 了一声 —— 罐底刻着模糊的 “桃村李记” 四个字,“这是当年我家酱坊的招牌!” 她激动得声音都发颤,赶紧翻出游客带来的老照片,照片里的酱坊门楣上,正挂着 “桃村李记” 的木牌。村民们跟着起哄,在老槐树下挖了半小时,居然挖出块酱坊的青石板,上面还留着熬酱时的焦痕,村长当即决定:“把石板当怀旧展示台,摆上旧罐和老木勺,让大家看看当年的熬酱家伙!”
三口大砂锅并排架在土灶上,灶膛里的柴火 “噼啪” 响,火苗舔着锅底;竹编桌铺着花布,上面摊着刚摘的薄荷 —— 叶片上的晨露还没干,翠绿得能掐出水,是凤凰鸡和小龙虾精一起摘的,只是小龙虾精把老叶子也混了进去,被李婶挑出来堆在一边:“这老叶子味太冲,得用嫩尖才鲜!” 竹精已经在石板旁编了圈迷你竹栏,把旧罐、老木勺摆进去,还挂了块小牌子:“民国廿三年?桃村李记酱坊遗物”,引得早起的游客都围过来看。
“人都到齐了,咱们开熬!” 外婆系上李婶准备的蓝布围裙,手里握着长柄木勺,比画着给大家看:“火要小,像喂孩子似的慢慢烧,薄荷分三次放,第一次放一半,熬到水变绿再放剩下的,最后加蜂蜜,搅的时候得顺一个方向,不然香味散了!” 李婶赶紧点头,往第一口砂锅里舀薄荷,手腕轻得像怕碰碎了叶片;竹精蹲在灶边,用竹枝拨着柴火,还特意留了个小缝控制火苗,嘴里念叨:“小火小火,别把酱熬糊咯!”
可刚熬十分钟,熊精就出了 “状况”—— 它盯着旁边凉好的怀旧薄荷饮,趁大家不注意,偷偷端起竹编小杯喝了一大口。薄荷的清凉刚滑进喉咙,它突然 “嗝” 一声,嘴里的蜂蜜还没咽下去,直接喷了出来,溅在旁边的薄荷叶上,引得围观的游客都笑了。“你这小家伙,急什么!” 外婆笑着拍它的头,递过片干净的薄荷叶让它含着,“这薄荷饮得凉透了喝,不然容易打嗝,还得配着饼干吃才不冲!” 熊精赶紧含着薄荷叶,爪子捂着嘴,耳朵尖都红了,却还不忘把剩下的薄荷饮端在手里,生怕被别人拿走。
小龙虾精负责 “直播互动 + 数据记录”,它把平板架在竹编支架上,镜头对着熬酱的砂锅,屏幕旁还开着个小窗口,实时统计观看数据。有位北京游客在评论区问:“旧罐熬的酱和新罐有区别吗?” 外婆赶紧凑到镜头前:“旧罐透气性好,熬出来的酱带点老木头的香,新罐就没这味!” 说着还把旧罐举起来给大家看,评论区立马刷起 “想要旧罐复刻款” 的留言。小龙虾精趁机调出数据:“现在是 10 点 15 分,观看人数最多,大家最爱看您讲酱坊故事!” 它还在小黑板上画了 “荧光数据涂鸦表”,用不同颜色标注 “观看高峰时段”“热门互动内容”,方便下次调整直播流程。
竹编桌旁的故事分享也热闹起来,一位戴眼镜的文创设计师举着笔记本说:“我能不能跟你们合作?把薄荷酱、迷你故事集、竹编罐套,再加上‘熬酱手账’(印您家酱坊老照片和配方),做成‘怀旧文创礼盒’,卖给城里想送长辈礼物的人!” 外婆眼睛一亮,设计师当场画了礼盒草图:封面用老酱坊照片,里面分三层,一层放酱罐,一层放手账,一层放迷你竹编工具。竹精立马编了个 “迷你罐套样品”,还加了防滑纹路和便携挂绳:“这样拿在手里不滑,还能挂在包上!”
突然,本地超市的王老板带着助理来了,手里还提着个纸袋子:“我来看看熬酱,顺便说下怀旧酱的订单 —— 我要月供 1000 罐,得用大锅量产才赶得上!” 外婆立马摇头:“不行!小锅慢熬才出老味道,大锅熬的酱发涩,丢了咱们酱坊的根!” 两人吵得面红耳赤,小龙虾精赶紧把平板递过去:“您看数据,提到‘小锅熬制’的观众,下单率比其他高 30%!” 最后折中:用六口小锅同步熬制,王老板还加了个要求:“罐套都要带挂绳,顾客反馈说方便携带!”
可准备换粗竹篾编挂绳时,大家发现库存不足。“这可咋整?” 李婶急得皱眉头。有位村民突然说:“村头有堆废弃的老竹椅,是当年酱坊用的,拆了能编绳!” 大家赶紧去拆竹椅,老竹料带着淡淡的木香,竹精编绳时还特意刻了 “老椅新用” 的小字。熬酱时柴火不够,又拆了老酱坊的旧木梁边角料,“老木熬老酱” 的说法一传开,游客纷纷说 “得多买两罐沾沾老味道”。
中午的时候,第一锅薄荷酱熬好了。外婆用木勺舀起一勺,酱顺着勺边往下淌,在碗里堆成小丘,翠绿的颜色里带着点琥珀色的蜂蜜光泽。游客们拿着小竹杯轮流尝酱,李婶趁机收集反馈:“南方来的游客说蜂蜜少点更好,北方的喜欢薄荷浓点!” 她赶紧记在 “口味笔记” 上:“下次咱们做‘南甜北淡’双版本!” 负责包装的阿姨还在环保礼盒上加了 “撕条”:“小朋友力气小,这样一撕就开!” 礼盒上还印着 “熬酱小技巧”:“冷藏后口感更佳,配馒头吃更香!”
下午的 “薄荷酱 dIY” 环节,食品博主扛着摄像机来了,想拍 “熊精优雅舀酱” 的画面。可熊精以为博主要抢它的酱罐,抱着罐子躲到旧罐展示台后面,还把酱蹭到了竹编罐套上。博主灵机一动,拍下 “熊精护酱” 的片段,配文 “最接地气的品质监督员”,没想到这段视频在网上火了,直接带动订单增加 200 份。博主笑着说:“这比摆拍真实多了,下次还来拍你们熬桃子酱!”
有位小朋友熬酱时,不小心把薄荷放多了,哭着说 “太冲了,不好吃”。熊精赶紧跑过去,从怀里掏出块饼干,蘸了点小朋友的酱递过去:“配饼干吃,不冲了!” 小朋友尝了尝,破涕为笑:“真的不冲了!小熊你真好!” 外婆笑着说:“熬酱就像过日子,多了少了都没关系,改改就好了,重要的是自己动手的乐趣!”
傍晚的 “薄荷夜话” 更温馨:村民们用萤火虫灯笼和旧罐改装的小灯,把老槐树下照得暖烘烘的。大家围着余温的灶台喝薄荷饮,外婆讲 “当年酱坊开门,左邻右舍都来帮忙” 的故事,小龙虾精用荧光灯在青石板上画 “老酱坊全景图”,凤凰鸡叼着薄荷叶,按故事进度 “撒叶配乐”,竹精则编 “迷你怀旧挂饰”(旧罐造型、薄荷叶造型),送给参与的游客。
熬酱活动结束时,文创礼盒的合作细节也定了:设计师负责手账和礼盒印刷,村里负责酱品和竹编配件,利润五五分成;王老板的 1000 罐订单,分五批用小锅熬制,下周先送 200 罐。村长握着大家的手说:“咱们不仅要卖酱,还要把酱坊的故事传下去!”
夜色渐浓,村里的灯亮了起来,暖黄的光洒在青石板展示台上,旧罐和老木勺泛着柔光。我站在村口,望着远处的农田,心里满是成就感。突然,小龙虾精举着平板跑过来,屏幕上是新的直播数据 —— 观看人数破万了;凤凰鸡叼着我的衣角往青石板跑,像是在说 “快把老木勺收好,别丢了”;熊精和竹精也跟着跑过来,熊精把蜂蜜罐放在灶边,竹精举着文创礼盒样品,用爪子指了指礼盒,又指了指我,像是在催 “快把礼盒细节定下来”。
我笑着说:“知道啦!明天一早就跟设计师对接礼盒印刷,再把双版本酱的配方调出来,让更多人尝到咱们青竹村的老味道!” 四个精怪满意地停下,一起对着夜空 “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