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压境的紧张氛围中,同盟的另一场“奠基工程”正在悄然推进,构建覆盖各村庄的蒙学体系。宋阳深知,乱世不仅需要坚甲利兵,更需要有知识、明事理的民众,只有让孩子接受教育,同盟才能拥有长远发展的根基。“教育不是奢侈品,是生存必需品。”宋阳在执政团队会议上强调,“让适龄儿童入学,学识字、学算术、学常识,既能让他们明辨是非,又能掌握生存技能,未来才能成为同盟的栋梁。”
《同盟蒙学章程》很快颁布:凡同盟内6至12岁儿童,不分男女、不分籍贯,一律强制入学;各村庄设立蒙学学堂,由庄头负责选址(多利用闲置民房或祠堂),执政团队统一调配师资、教材和笔墨;学堂每日授课两个时辰(上午一个时辰,下午一个时辰),不耽误农忙时的家务劳动;学费全免,笔墨纸张由公库统一发放,贫困家庭儿童还可领取每日半斤杂粮的补贴。
蒙学的课程设置紧贴实际,摒弃了晦涩无用的经义,聚焦“实用”二字:
《千字文》作为识字基础,选取其中易懂、实用的篇章,让孩子快速掌握常用汉字;
算术教授加减乘除和简单的度量衡换算,满足日常交易、土地丈量、物资统计的需求;
核心课程是宋阳亲自审定的《常识》,内容涵盖基础卫生(勤洗手、喝开水、垃圾分类)、农时节气(何时播种、何时收割)、地理认知(同盟边界、山川河流、清军驻地大致方位)、历史故事(选取忠义抗敌、团结互助的典故,潜移默化培养家国情怀)。
师资来源主要是同盟内识文断字的庄民、退休的老兵、还有部分被俘后愿意改过自新的落魄书生。宋阳组织了为期半个月的师资培训,由周文负责,教他们如何授课、如何管理学生,强调“因材施教、耐心引导”,禁止体罚学生。
蒙学学堂很快在八个村庄相继开办。宋家庄的蒙学设在村西的祠堂里,十几张简陋的木桌摆得整整齐齐,三十多个孩子端坐在桌前,手里握着粗制的毛笔,认真地跟着先生诵读《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先生是之前被俘的书生柳先生,他看着孩子们求知的眼神,感慨道:“没想到乱世之中,还有这样重视教育的地方,宋总指挥真是远见卓识。”
孙家庄的蒙学规模虽小,只有十几个孩子,却同样热闹。先生是庄里的老把式孙老汉,他不识字,却跟着周文学了半个月,能教孩子们算术和《常识》。“大家听好了,饭前要洗手,不然会生病!”孙老汉用粗糙的手比划着,“咱们种红薯,得在清明前后播种,霜降前后收割,晚了就没收成了!”孩子们睁着好奇的眼睛,认真地记在心里。
起初,有些庄民不理解强制入学的规定,觉得“孩子不如在家帮忙种地、放牛”。宋家庄的老庄民李三就曾带着孙子退学:“读书能当饭吃?不如让他跟着我下地,还能多收点粮。”宋阳亲自上门劝说:“李叔,现在让孩子学识字、学常识,是为了让他以后能更好地活下去。会算术,就不会被人骗;懂卫生,就不容易生病;知道农时,就能多收粮。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为了让庄民信服,宋阳还让蒙学先生带着孩子们在庄里实践:教庄民认识“干净水”和“脏水”的区别,演示喝开水能减少拉肚子;教庄民用算术计算土地产量,合理分配种子;教庄民识别常见的野菜,补充口粮。看到孩子们学的知识能派上用场,庄民们彻底转变了态度,纷纷主动送孩子入学。
蒙学的开办,像一缕阳光照进乱世的阴霾。孩子们在学堂里读书、识字、学技能,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庄民们看着孩子的变化,心里也充满了希望。宋阳站在宋家庄的蒙学窗外,听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心里清楚,这些孩子,就是同盟未来的希望——他们将成为识字的农民、懂算术的工匠、明事理的士兵,支撑起同盟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