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北上东北,拓土寻机
澜城的春末已带着几分燥热,而当林墨、苏晴、沈玉薇和肖琳四人走出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时,迎面而来的风还裹着一丝凉爽的寒意。肖琳裹紧了身上的风衣,笑着打趣:“没想到四月的东北还这么凉快,比澜城舒服多了。”
此次北上,源于肖琳半个月前接到的一个合作邀约 —— 东北某省文旅厅计划打造 “冰雪文化 Ip + 乡村振兴” 项目,听闻澜城文创园区的成功案例后,特意邀请他们团队参与项目策划与投资。“这项目要是做成了,不仅能打开东北市场,还能和我们澜城的文创园区形成南北联动,把‘智能文创’的模式复制到全国。” 肖琳在飞机上时,就反复和众人分析项目前景。
负责接待他们的是省文旅厅的王处长,一个身材高大、说话带着爽朗东北口音的男人。“欢迎各位来到东北!” 王处长握着林墨的手,力道十足,“早就听说林总的团队眼光独到,把澜城老城区改造成了网红文创园,我们这旮旯就盼着你们来,给咱的冰雪文化注入点新活力。”
车子行驶在前往民宿的路上,窗外的景色渐渐从城市高楼变成了开阔的田野。沈玉薇拿着相机,不停拍摄着路边的白桦树和远处的雪山:“这里的自然风光也太适合做文旅项目了!冬天可以搞冰雪主题乐园,夏天能做避暑露营,四季都有看点。”
苏晴翻看着手里的项目资料,指着其中一个名为 “雪乡古镇” 的地点说:“这个古镇保留了很多东北传统民居,还有非遗剪纸、东北大秧歌这些文化元素,我们可以结合锐科的 AI 技术,做沉浸式的民俗体验项目。比如游客穿上传统服饰,通过 AI 设备就能生成和古镇历史场景融合的照片,肯定能吸引年轻人打卡。”
林墨点点头,补充道:“还要考虑当地村民的利益。我们可以和村民合作,把他们的民居改造成特色民宿,文创产品也优先采用当地手工艺人的作品,这样既能带动乡村振兴,又能让项目更有烟火气。”
王处长听着他们的讨论,忍不住称赞:“你们考虑得太周全了!之前也有几家公司来谈过,但都只想着赚钱,没把村民和文化保护放在心上。林总,我看你们这团队,是真的想做实事。”
抵达民宿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民宿老板是一对热情的东北夫妻,端上了热气腾腾的铁锅炖大鹅、酸菜白肉和粘豆包。“各位快尝尝,咱东北的特色菜,暖和!” 老板娘笑着给众人盛汤,“听说你们要帮咱雪乡搞项目,俺们都高兴坏了,以后游客多了,俺们的日子也能更红火。”
饭桌上,王处长详细介绍了项目的难点:“雪乡古镇之前因为过度商业化,口碑下滑了不少,而且冬季游客多、夏季游客少,存在明显的‘淡季瓶颈’。另外,当地部分村民对项目有顾虑,担心会影响他们的生活。”
肖琳放下筷子,语气坚定:“这些问题我们都有解决方案。针对口碑问题,我们会重新规划商业布局,减少同质化商铺,增加文化体验项目;淡季瓶颈可以通过打造‘夏季避暑 + 民俗文化’主题来突破;至于村民的顾虑,我们会召开座谈会,详细讲解合作方案,保障他们的利益。”
林墨补充道:“明天我们可以先去雪乡古镇实地考察,和村民面对面沟通,同时联系锐科科技,让他们派技术团队过来,现场测试 AI 设备在低温环境下的运行情况 —— 东北冬季气温低,设备的稳定性很重要。”
第二天一早,众人驱车前往雪乡古镇。初春的古镇还残留着少量积雪,红墙黛瓦的民居在白雪的映衬下,宛如一幅水墨画。但古镇里的商铺大多关着门,只有几家便利店和民宿在营业,显得有些冷清。
“这就是淡季的现状。” 王处长叹了口气,“冬天的时候,这里挤都挤不下,夏天就没人来了。” 林墨走到一家关着门的手工艺品店前,透过窗户看到里面摆放着精美的东北剪纸和木雕。“这家店的手艺不错。” 他对众人说,“我们可以和店主合作,把他的作品做成文创产品,放在线上平台销售,再在古镇里给他留一个展示区,这样即使淡季,他也能有收入。”
正在这时,一位穿着棉袄的老大爷走了过来,疑惑地看着他们:“你们是来搞项目的吧?俺听说了,可俺们担心,项目搞起来了,俺们这些老住户就得搬走。”
林墨赶紧上前,笑着解释:“大爷,您放心,我们不会让村民搬走的。我们会把大家的民居改造成特色民宿,保留原来的风貌,您还能在家门口赚钱。而且我们会优先雇佣当地村民,让大家都能参与到项目中来。”
老大爷将信将疑:“真的?之前也有人这么说,结果最后还是把俺们的房子拆了。” 苏晴拿出手机,给老大爷看澜城文创园区的照片:“大爷,您看,这是我们在澜城做的项目,也是在老城区,保留了原来的建筑,现在不仅游客多,当地居民的日子也变好了。”
老大爷看着照片,眼神渐渐柔和下来:“要是真能这样,俺们肯定支持。俺们雪乡的冬天多好看啊,就是没人好好管,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