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完盲眼河官洛清河,返回大理寺临时公廨的路上,裴昭雪、白砚舟、裴昭明三人都陷入了沉思。
洛清河提供的关于“九渊镇龙局”的信息,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但也让案情变得更加复杂和扑朔迷离。
回到公廨,屏退左右,三人针对接下来的调查方向,出现了首次明显的分歧。
裴昭雪倾向于相信洛清河提供的框架,认为当前的关键在于厘清“九渊镇龙局”的九个节点位置,找到可能尚存或被凶手盯上的其他铁牛,并查明凶手利用“咒印”和铁牛角,究竟是想“修复”还是“破坏”这个古老的水脉系统。
她认为洛清河是解开这些谜题的关键人物,应继续与之接触,获取更多关于镇龙局和地脉水穴的知识。
“洛先生虽言辞隐晦,立场难明,但他掌握的知识是独一无二的。”
裴昭雪分析道,“凶手显然精通此道,我们若对此一无所知,如同盲人摸象,永远被动。必须借助洛先生之力,尽快掌握‘九渊镇龙局’的奥秘,才能预判凶手的下一步,甚至找到其核心据点。”
白砚舟基本赞同裴昭雪的看法,补充道:“洛先生所言水脉节点能量失衡,与我所究的‘寒潭丝’生长环境,以及那杀手身上发现的磁性矿石碎粒,似乎能相互印证。凶手很可能在利用这些特殊地点和物质。从洛先生处获取节点位置,结合藻类分布和地质特征,或能更快锁定凶手的活动范围。”
然而,裴昭明却持不同意见。
他眉头紧锁,语气严肃:“我对此人持保留态度。昭雪,你莫要忘了,他因当年工程事故被贬黜双目失明,对朝廷,特别是对当年决策破坏镇龙局的工部乃至先帝,岂无怨恨?他隐居十年,偏偏在此时如此‘巧合’地出现,并提供了如此关键却又玄乎其玄的信息,你们不觉得太过顺利了吗?”
他顿了顿,继续道:“他所言‘九渊镇龙局’是真是假,尚需验证。即便为真,他为何如此轻易告知我们?他是否想借我们之手,达成他自己的某种目的?甚至……他是否本身就与‘玄鹤卫’有所牵连,此刻正是在引导我们走向歧途?我观此人,心思深沉,绝非表面看起来那般超然。”
裴昭明的主张是,对洛清河保持警惕,其提供的信息可作参考,但调查重心应放在更实际的方面:
一是继续追查杀手的身份和那绿色粉末的来源;
二是加强对漕运衙门和工部的内部排查,找出可能的内应或阻力源头;
三是根据现有线索(如赵四手中的碎布),在码头和漕工中寻找更多实证。
“洛清河此人,需暗中调查其背景,特别是他十年前那场事故的详情,以及他这十年来的真实行踪。”
裴昭明总结道,“在摸清他的底细之前,不宜过度依赖其言。”一时间,房间内气氛有些凝滞。
裴昭雪基于破案的紧迫性和洛清河知识的专业性,主张信任与合作;而裴昭明则出于御史的谨慎和对潜在风险的考量,主张怀疑与制衡。
白砚舟见两人争执不下,出面调和道:“昭明兄的顾虑不无道理,洛清河确实需要查证。但昭雪所言亦是实情,若无专业指引,我们如同无头苍蝇。不如这样,双管齐下。昭雪可继续与洛清河保持接触,探讨镇龙局细节,但需有所保留,步步为营。昭明兄则负责暗中调查洛清河的背景,并继续追查其他实物线索。我与侍卫则根据目前已掌握的节点特征(如废村古井),扩大对类似地理环境的搜寻。如此,既可借助洛清河之力,又可防范其可能存在的风险。”
裴昭雪与裴昭明对视一眼,都明白这是目前最稳妥的办法。
尽管思路有分歧,但目标一致。
裴昭雪最终点头:“便依砚舟之言。昭明兄,洛清河的背景调查,就劳你费心。务必小心,此人若真有问题,必不简单。”
裴昭明郑重点头:“我晓得。”
团队的第一次分歧,在理性的商讨和共同的目标下得以化解。
然而,洛清河这个突然出现的盲眼河官,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其激起的涟漪,注定将影响整个案件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