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前后,播种下的希望破土而出。田野里,一行行嫩绿的禾苗整齐排列,像大地的五线谱;药田里,柴胡、黄芩等幼苗舒展着叶片,生机勃勃。蓄水池边,柳树吐绿,池水在春风下泛起涟漪,鱼苗隐约可见。
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让社员们干劲更足。夏锄尚未开始,这段相对农闲的时间,伊拉决定启动她的养殖业计划。她将第一个目标锁定在了养鸡上。鸡生长周期短,见效快,鸡蛋和鸡肉都是优质蛋白,鸡粪还是上好的肥料。
在夜校的一次课上,伊拉提出了“集体养鸡”的设想。她不仅讲了养鸡的好处,更重点讲解了科学饲养和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咱们以前一家养三五只,随便撒点粮食,病了死了也没办法。要是集体养,规模大了,就不能这么粗放。”伊拉在黑板上画着简单的示意图,“得建专门的鸡舍,保证通风、光照、干燥,这样才能少生病。得配好饲料,不能光吃粮食,还得加些青饲料、贝壳粉(补钙)。最重要的是,要做好防疫,定期消毒,发现病鸡及时隔离……”
她运用刚获得的畜牧兽医知识,讲得头头是道,社员们听得津津有味。以前觉得养鸡是小事,没想到还有这么多学问。
“建鸡舍要钱要料啊?”有人提出实际问题。
“咱们可以用旧木料、土坯自己盖,花不了多少钱。”伊拉早有准备,“可以先小规模试养一两百只。孵小鸡的事,可以请有经验的老人帮忙,或者去外面买鸡苗。饲料咱们可以自己种些苜蓿,利用粮食加工的下脚料。关键是方法要对!”
王卫东现在是伊拉的坚定支持者,立刻表态:“我赞成!咱们粮食药材种得好,养殖业也得跟上!我报名参加建鸡舍!”
张书记看到伊拉考虑得如此周全,而且养殖业确实能丰富社员生活、增加收入,便拍板支持:“好!就按拉拉说的,先建个小鸡场试试!地点就选在蓄水池下游那片荒地,取水方便,也离居住区远点,卫生。”
说干就干。由王卫东牵头,几个劳力负责搭建鸡舍;伊拉负责设计鸡舍布局(包括通风窗、栖架、产蛋箱的位置)、制定饲养管理和防疫流程;妇女们则负责收集苜蓿种子、准备饲料。
一幅“科学养鸡”的蓝图,在红星生产队悄然展开。这不仅是生产内容的丰富,更是生产方式的又一次提升,从种植业向农牧结合迈进。伊拉用她的知识和远见,不断拓宽着集体经济发展的边界。那片规划中的鸡舍,仿佛已经传来了小鸡啾啾的叫声,预示着更加富足的生活。
五一劳动节到来,红星生产队没有放假,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庆祝——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春耕生产技能竞赛”。
竞赛项目包括:玉米定向播种(比速度、比精度)、药材幼苗移栽(比成活率)、田间识别杂草与病虫害(比准确率)、还有简单的农具维修等。参赛者按生产小组划分,男女老少齐上阵。
竞赛场地就设在广阔的田野上,气氛热烈而紧张。播种的选手眼疾手快,移栽的选手小心翼翼,识别杂草的选手火眼金睛。伊拉、李大夫、张书记等人担任裁判。王卫东带领的青年组和周薇带领的“娘子军”组竞争尤为激烈,你追我赶,引得围观社员阵阵喝彩。
这场竞赛,既检验了春耕的质量,提高了劳动技能,更激发了大家的集体荣誉感和劳动热情。它将枯燥的生产劳动赋予了趣味性和成就感,是伊拉将现代管理理念融入农村生产的一次巧妙尝试。最终,青年组以微弱优势获胜,王秀娟所在的“娘子军”组获得了移栽和识别项目的优胜。张书记为获胜小组颁发了象征性的奖励——新的毛巾和肥皂,大家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竞赛间隙,伊拉和王卫东特意去蓄水池边查看鱼苗的长势。投喂了几个月,当初的小鱼苗已经长到了巴掌大小,在水中成群游弋,十分喜人。伊拉根据学到的知识,仔细观察着水色和鱼的活力,判断水质和生长情况良好。
“看来咱们这鱼,秋天有望吃上了!”王卫东兴奋地说。
伊拉点点头,叮嘱道:“不能掉以轻心。夏天水温高,容易缺氧,得注意适时加注新水。饵料也要跟上,但不能喂太多,坏了水质。”她已将养鱼纳入了日常管理要点,并记录在案。
劳动节的竞赛和鱼苗的良好长势,像两剂强心针,让红星生产队的社员们对今年的收成充满了更大的期待。伊拉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和生机盎然的田野池塘,心中充满欣慰。她的努力,正让这个曾经闭塞贫困的小村庄,一步步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的方向踏实前进。每一步都算数,每一滴汗水都闪耀着希望的光芒。系统的存在,让她如虎添翼,但真正的奇迹,是靠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