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的是,父亲项燕败于王翦之手,而他自己无论战绩还是战场决断,也都逊色于王贲一筹。
从某种角度看,项氏一族,已是连续两代折戟于王氏门下。
若项羽对《孙子兵法》的领悟远超王离,那便不只是个人才学高低的问题了。
这意味着,项氏家族未来的崛起之势,将压过王氏一脉的后辈,彻底洗刷前两代人所蒙受的屈辱!
这样一想,项梁怎能不心潮澎湃?
可激动不过片刻,他便收敛神色,重新沉静下来。
毕竟,眼前这孩子过去连看书都撑不过半炷香时间,每每翻上几页就眉头紧锁、烦躁不安。
如今却说自己通晓整部《孙子兵法》,叫人如何轻信?
他盯着项羽,语气里带着几分迟疑:“你当真听懂了‘王翦’讲的那些兵法要义?”
要知道,就连他自己,钻研项家祖传兵书与《孙子兵法》数十年,至今能真正吃透、化为己用的也不过三四篇而已。
越是深入,越觉其深不可测、变化无穷。
而项羽竟声称全盘掌握十三篇,项梁心头不禁泛起疑云。
项羽听了,嘴角微扬,神情坦然却不失傲气:“有何难处?不过是理清脉络罢了。”
他并非吹嘘。
事实上,他确实完全理解了王翦所授的全部内容。
历史上那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本就是一位极具天赋的军事奇才。
以巨鹿之战为例——当时项羽夺下兵权,挥师北上救赵,并未正面强攻章邯重兵把守的白马渡口,而是巧妙绕行,从东面悄然抵达平原津。
此策正合《孙子》中“以迂为直”之道。
在派出先头部队试探并取胜之后,他敏锐察觉到秦军布局中的致命弱点:王离围城于前,章邯驻守于后,两军相隔遥远,中间依靠一条甬道连接补给。
这正是破局关键。
于是他下令破釜沉舟,全军渡河,轻装疾进,直扑甬道。
所谓“破釜沉舟”,固然是彰显死战之志,但更深层的目的在于卸去辎重,实现闪电突袭。
这场战役,项羽占据四大有利条件:
其一,弃船毁锅、焚营断路,仅携三日口粮,行动迅疾隐蔽,令敌措手不及;
其二,专攻敌人命脉所在——补给线,既避开了秦军主力防线,又迫使王离不得不分兵自救,战场主动权就此易手;
其三,因攻击的是绵延漫长的甬道,楚军得以集中兵力形成局部优势,达到“我专为一,敌分为十,以众击寡”的效果;
其四,此前章邯曾拆毁邯郸城,导致前后军之间失去战略支点,彼此呼应困难,给了项羽逐个击破的空间。
在这般局势下,双方围绕甬道展开激烈争夺。
王离由攻势转为被动防御,接连九次交锋皆败于项羽之手。
章邯虽欲救援,却被楚军阻截,终究无功而返。
最终,项羽九战皆胜,歼灭亡离大军,生擒主将,逼得章邯退无可退,只能归附。
由此可见,项羽不仅善于捕捉战机,更能灵活运用兵法原则,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做出精准判断。
不仅如此,他在其他战事中也展现出极强的应变能力,无论是速战制敌,还是出奇制胜,皆游刃有余。
纵然他的兵法造诣或许略逊于韩信这样的旷世奇才,但也只是毫厘之差。
而这微弱差距,又被他冠绝古今的勇力所弥补。
否则,单凭匹夫之勇,岂能在与韩信那样精通谋略的对手抗衡多年而不溃?
须知中华文明五千年,人口繁衍何止百亿。
真正可称“兵家圣手”、“军中神将”者,屈指可数而已。
兵仙神帅·韩信能跻身此列,足见其分量之重。
而西楚霸王·项羽竟能与之长期抗衡,同样可见其绝非等闲之辈。
看着眼前这个满脸自信的侄儿,项梁心中半信半疑。
他虽知项羽自幼习武过人,但王翦所授的《孙子兵法》十三篇深奥玄妙,岂是少年郎一听便懂的东西?为验真假,项梁决定与项羽演一场沙盘推演。
可战局尚未展开半炷香工夫,营帐内已是怒喝震天——
“你这小子,胡言乱语些什么!”
“你说你带几百轻骑就直冲中军,斩将夺旗,把我主帅脑袋提了回来,还来回穿透整个阵势?”
项羽神色坦然,点头应道:“正是如此,有何不可?莫非叔父不信我的本事?”
这话若出他人之口,定是狂妄至极。
可历史上的西楚霸王确曾以二十八骑破汉军数千围堵,在重重杀阵中取敌首级、破敌军心,真真切切做到了常人难以想象之事。
项梁气得牙根发痒,连道三声“好”:“好!好!好!你倒会玩,再来!”
片刻之后,又是一声暴吼:
“你竟说五万人马正面冲锋,打得我四十万大军溃不成军?”
项羽依旧昂首挺胸:“不错,只要我亲自领军突进,一鼓作气,何愁不胜?”
巨鹿之战本就是如此——破釜沉舟,九战皆捷,一人领兵如雷霆压境,终将章邯、王离数十万秦军击溃。
可这些在项梁听来,却如同儿戏。
他终于忍无可忍,掀翻棋局,怒斥道:“竖子!你根本不懂兵法!”
哪有打仗是主将带头往前冲,横砍竖杀一通,就把对方全军打崩的道理?这不是用兵,这是疯癫!
然而这一次,项羽却没有反驳,只是静静望着叔父,轻轻摇头,语气罕见地低沉:“不,真正不懂兵法的是您,而且……您也不了解我。”
他明白项梁心中的“兵法”是什么——那是谋略与布局的博弈,是设伏诱敌、步步蚕食,讲究以智取胜、以巧破力。
这种手段,他并非不会,而是不屑。
试想某日战场上,敌军列阵而来。
项羽心中默问:“此刻该如何应对?”
那声音回响脑海:“还讲什么计策?你一身本领天下无双,直接冲就是了!谁挡杀谁,谁能拦你?”
项羽一笑:“说得对,上!”
于是他纵马而出,破阵如入无人之境;斩将夺旗,气势如烈火燎原;千军万马在他面前仿佛纸扎泥塑,一触即溃。
最终胜负已定,尘埃落定之时,唯余他独立战场中央。
只要对手不是兵仙神帅·韩信那般百年难遇的奇才,其余诸将,在他眼中不过是挡路石罢了。
莽,反而成了最高效的解法。
简单、直接、致命。
可这般打法,对于尚在依书布阵、按图索骥的项梁而言,实在太过离经叛道,难以接受。
毕竟,项梁还在拿着兵法当圣旨,一字一句不敢逾越。
而项羽虽年少,却已隐隐有了属于自己的战争直觉——那种近乎本能的战场洞察,让他不必拘泥于古训,便能在瞬息万变之中随心调度,真正做到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除了韩信和项羽这样天赋卓绝之人,能够真正参透《孙子兵法》十三篇的精髓之外,远在咸阳宫中的章邯,也在凝视着天幕上“武成侯·王翦”的讲授,目光微动,似有所悟。
他不确定是不是错觉,但他分明感到,那些过去晦涩难懂的内容,如今竟有一大半能领会其意。
剩下的部分虽仍模糊不清,却也并非完全隔膜。
倘若再给他些时间细细咀嚼,辅以实战磨砺,或许终有一日,他也能够彻底参详其中奥义。
章邯的直觉并非空穴来风。
若单以军事才能论高下,秦末群雄之中,兵仙韩信与西楚霸王项羽无疑遥遥领先,稳居第一梯队。
这二人堪称独步天下,远超其余将帅一大截。
打个比方,倘若兵法之道有考试,满分一百分,那他们根本不会去答题——他们会直接把出题之人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然后自己执笔命题。
最后还能轻而易举地拿到一百二十分、甚至更高分数,仿佛规则本就为他们而设。
紧随其后的便是章邯。
若仅从军事天赋衡量,他大概能得九十五分上下。
可要知道,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章邯早年并未涉足军旅。
他在秦二世时担任的是少府一职,位列九卿之一。
这个职位说白了就是替皇帝管钱管物的内务总管,掌管山林川泽之税,负责宫廷衣食住行、日常用度,完全是文官系统里的核心角色,跟带兵打仗八竿子打不着。
更关键的是,章邯此前从未有过领兵经验,更无战功可言。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一旦执掌兵权,竟率领由七十万刑徒组成的骊山刑徒军,甫一出手便势如破竹。
他在戏水击溃周章,连克曹阳,迅速推进至荥阳,大败楚军主力,攻陷陈县——那是反秦势力的都城,亲手斩杀蔡赐、李归、张贺等楚国重将。
随后转战北方,围困魏都临济,面对齐、楚、魏三国联军救援,不仅一举击溃援军,还在城下阵斩齐王田儋、魏相周市,逼得魏王咎自焚于城中。
紧接着南下定陶,重创楚军,取项梁性命;继而北渡黄河,攻赵破军,迫使赵将李良投降……直到巨鹿之战遭遇项羽之前,章邯几乎是凭一己之力横扫六国残余势力,几乎将席卷天下的叛乱尽数扑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