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章邯——这个半月前还无人正眼看待的小小中书谒者丞,如今却有可能登上高位,怎能不让人心生羡慕、嫉妒?
更令人震惊的是,天幕中的这位十六、七岁的少年章邯所展现的能力,加上他作为扶苏太子首位近臣的特殊身份,似乎也预示着他未来的仕途,注定非同凡响。
未来只要那位“少年章邯”不出现重大失误,待到太子扶苏继承王位之后,他几乎可以稳坐九卿之列,甚至极有可能登上左右丞相的高位。
但更令人不安的,不只是他的晋升前景,而是天幕上那位“秦王”对他的评价。
他的能力已经显露无疑,这种表现,势必也会影响到他们这个世界中的始皇陛下!
假如日后他们与章邯之间出现同样的功劳,面对同一个职位,陛下会更倾向他们,还是更倾向那个被另一个“秦王”盛赞为具备九卿乃至丞相之才的章邯?
答案已经呼之欲出——始皇陛下更可能倾向章邯,而非他们。
事实也正如此。
此时,始皇嬴政正目光深沉地注视着章邯,这个刚被他亲自提拔为中书谒者令的年轻人。
在嬴政看来,他与天幕中的那位“自己”,唯一的不同,就是太子扶苏的存在。
除此之外,其他方面他们都如出一辙,甚至在某些方面,他还要略胜一筹。
所以,他对天幕中“自己”对章邯的评价深信不疑。
一个拥有九卿之才、甚至具备丞相潜力的人才,若未曾发现也就罢了,如今既然显现,那就绝不能轻易错过。
更何况,眼下正是秦国急需贤才之际。
嬴政心中正在权衡,是将章邯安排在左丞相隗状麾下历练,还是交由右丞相王绾培养,亦或安排到廷尉李斯手下锻炼。
毕竟隗状与王绾年事已高,而相比之下,廷尉李斯不仅能力出众,行事作风也更合他心意。
嬴政已计划待李斯完成新法整理后,便借变法之功,将其提拔为丞相,同时让隗状与王绾两位老臣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届时,将空出一两个九卿之位。
若章邯能在那之前在某位老臣门下历练成熟,便有望直接晋升九卿。
毕竟,章邯如今已是中书谒者令,离九卿中的少府之职,仅差一步之遥。
虽然同样卡在这一层的官员不在少数,但若章邯能在实际事务中展现相应才能与功绩,嬴政提拔他,也合情合理。
此时的章邯,正低垂着头,神色平静,未露半点情绪波动。
然而内心却难掩激动。
他没想到,天幕中那个“自己”,竟会得到另一名“秦王”如此高的评价。
这份评价,自然也会影响他在这个世界中始皇陛下眼中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接下来的某一天,陛下很可能亲自交给他重要任务,作为对他能力的考验。
若他能圆满完成,必将扶摇直上。
丞相之位虽不敢妄想,但九卿之位,他却真有希望触碰。
然而,机会与风险从来并存。
一旦他表现不佳,未能通过陛下设下的考验,那么他也很可能一蹶不振,前途尽毁。
如此境遇,岂能退缩?
当然不能!
若没有这样的机会倒也罢了,既然机会摆在眼前,哪怕充满风险,他也必须牢牢抓住!
他相信,天幕中的那个自己能做到的,他同样也能做到!
而坐在文武百官前列的廷尉李斯,正悄悄瞄了一眼身旁的上卿蒙毅,眼中闪过一丝警惕。
作为九卿之一,李斯对丞相之位早已心向往之,势在必得!
谁若与他争夺此位,便是他的劲敌!
显然,上卿蒙毅正是与他争夺丞相之位的重要对手之一。
毕竟,蒙毅背后不仅有同样深受始皇信任与器重的内史蒙恬,更有深受始皇宠爱的蒙氏家族支持。
而他自己,除了个人能力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倚仗的背景。
若想胜过蒙毅,他必须更加努力地展现自身的才干,必须比别人更加投入才行!
至少要让始皇明白,虽然家世出身方面,他确实远不及蒙毅。
但若论治国理政的才智,蒙毅根本无法与他相比,真正能够胜任丞相之位的,也只有他李斯!
原本还打算稍作保留、暂缓披露的新法核心要旨,此刻李斯也决定,在这次天幕事件之后就立即呈递始皇御览。
即便新法一时难以全面推行,但他至少能借此机会,让始皇看到他对始皇旨意的重视程度,以及他李斯卓越的办事能力!
更为关键的是,让始皇意识到,他李斯才是最合适的丞相人选!
在视察完工部、吏部、户部、刑部之后,秦王嬴政与太子扶苏来到了此行的最后一站——礼部。
礼部下设三司,分别为教育司、礼仪司与尚武司。
礼部尚书由廷尉李斯的师弟张苍担任。
此刻,张苍站在教育司门前,向秦王嬴政与太子扶苏介绍道:“陛下,殿下,目前教育司共招收学子五十六人。”
“其中二十八人为农家子弟,其余二十八人则为太子六部中部分官员的子嗣。”
“这些学子如今少则已掌握数百个秦文的读写,多则已通晓上千字。”
“预计未来一到两年内,便可逐步完成秦文的全面掌握。”
“再过五年左右,应能基本通晓七国文字的读写。”
此言一出,太子扶苏率先露出惊愕之色:“什么?”
“学了半年,还处在识字阶段?”
“连秦国一国的文字都还没完全掌握?”
“要掌握七国文字的读写,竟还要五到七年?”
扶苏满脸震惊,实在无法理解,为何有人学了半年,竟然连秦国文字都还没掌握。
他记得自己当年不过半个月便已通晓秦文,一年之内便熟记七国所有文字。
甚至连一些小国的文字,也在那期间一并掌握。
对扶苏而言,文字的识读不过是看一眼、听一遍便能记住的事情。
因此,他很难接受有人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掌握一国文字的事实。
更别说,还要花六七年时间才能通晓七国文字,这在他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
见太子满脸震惊,张苍却有些困惑。
他说的话有什么问题吗?
花一两年时间掌握一国文字,不是很寻常的事吗?
再花六七年熟悉七国文字,又有什么不妥?
当然,天资出众者的确可以更快掌握。
比如他的师兄李斯,据说只用了四年便通晓七国文字。
再如他自己,也仅用三年半便完成了七国文字的学习。
即便如此,他们仍被荀子老师誉为难得的才俊。
而对普通人而言,花费一两年掌握一国文字、六七年掌握七国文字,正是再正常不过的节奏。
这学习过程,真的很漫长吗?
一般的王公贵族子弟,通常从五六岁起接受启蒙教育,到十三岁前后,基本上都能掌握七国文字的读写能力。
到了这个阶段,便可以挑选百家学派中的一种,深入钻研其学说。
一般来说,再花上五到十年时间,便可小有所成。
那时也不过二十岁上下,正是年少有为之时。
而对于那些出身寒微、非权贵世家的士人子弟来说,哪怕到了十三岁才机缘巧合之下拜入某位诸子大家门下开始学习,
等他们掌握七国文字的识读与书写,也才不过二十出头。
接下来再深入学习各家思想,直至学有所成、可自立门户时,也不过二十五至三十岁之间。
虽然这个时代整体寿命平均在三十岁左右,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衣食无忧、有条件专心读书的士人也会如此短命。
事实上,士人阶层以及王公贵族这类生活环境更为优渥的群体,平均寿命显然要高得多。
因此,无需担心自己刚掌握七国文字、或刚刚学有所成便因年寿不长而骤然离世。
再加上,当时文字多刻于竹简之上,
而竹简的笨重繁杂,又极大限制了文化的传播与流通。
这使得学子所能接触到的典籍极为有限。
有些士人,穷其一生所完整读过的竹简书籍,不过寥寥几卷,至多十几卷而已。
所以,对这些学子而言,花费三五年,甚至七八年、十余年时间来掌握各国文字,并不算浪费。
毕竟,余生所能看到、可研读的经典,也不过是几卷到十几卷罢了。
若运气稍好,或许能得几十卷典籍可供学习。
至于上百卷的藏书,那基本只有诸子百家的宗师、大贵族、甚至诸侯王才有条件拥有。
但无论是几卷、十几卷,还是几十甚至上百卷典籍,对于一个士人的一生而言,已足够他反复研读、穷尽一生去体悟。
因此,张苍并不觉得,自己所说的学习各国文字需要多年时间这件事,有什么值得惊讶的。
自然,他也无法理解为何太子扶苏听到之后会露出震惊之色。
唯有亲自教导扶苏识字读书的秦王嬴政,才清楚长子为何会有如此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