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一步,往往也要耗费一年半载。”
“若水源距离较远,所需时间更长。”
“如此算来,若一家人口粮不足以支撑三五年,恐怕尚未挖好池塘,便已断粮挨饿,甚至性命难保。”
“当然,若动员整个村落,集中人力开挖,倒是可以较快完成一个池塘及引水渠。”
“但如此一来,这个池塘要么归全村共有,要么每家都分得一处同等大小的池塘。”
“否则,便会因分配不均而生出纷争。”
“可若每家都挖一个池塘,又回到先前的问题——村子周围是否有足够的水源支撑这么多池塘?”
“如果水源只能满足一半,甚至一小部分人的需要,那又该如何是好?”
“那么最终无法蓄水的平民百姓,恐怕又会生出事端,引发许多麻烦。”
太子扶苏说到这里,语气微微一沉,轻轻叹了口气。
虽然他天资聪颖,却也明白,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
刚才他提出的三个问题中,第一个,便是莲藕和菱角不能长期作为主食,这是天然的缺陷,根本无从解决。
第二个问题是莲藕、菱角塘所需的水源。
这属于地理条件的限制,理论上可通过修建水利设施来弥补,但所需工程量实在太大。
庞大到几乎难以实现,所以这个难题,虽有解,却等同于无解。
第三个问题倒是相对容易处理。
无论是将挖掘出的藕塘菱角塘归全体村民共有,还是通过组织人力统一挖掘,做到每家每户都能分得一处。
这些虽然繁琐,但尚可操作。
然而,如果前两个关键问题无法破解,那么单解决第三个问题,意义也不大。
正是因为这三个难题交织在一起,且几乎无解,所以他此前才没有向父王禀报莲藕和菱角亩产惊人的消息。
因为即便亩产再高,若无法大规模推广种植,它的价值就会从原本的国家战略物资,退化为寻常的稀有作物。
而这类稀有之物,在重实际、讲实效的大秦看来,有也好,无也罢,影响不大。
听完扶苏的分析,厅中众人,包括秦王嬴政在内,都不禁露出一丝失望的神情。
不过最先恢复神色的,是许子。
他依旧面带笑意地说道:“就算不能让百姓家家户户种植莲藕、菱角,它依旧具有极高的价值。”
“至少秦国可以动用官方力量,修建一批国家专属的藕菱养殖池,进行集中养殖。”
“待到收成之后,将莲藕、菱角储存起来,用于灾荒年份的赈济粮食,作用也不可小觑。”
听他这么一说,秦王嬴政微微颔首。
虽说莲藕、菱角的战略地位不如最初想象的那般重要,但正如许子所言,由官方掌控养殖,确实在关键时刻能派上用场。
而且扶苏提到的是不能长期单独食用,并未说不能搭配其他粮食食用。
若能将莲藕和菱角与常规主食搭配,或许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军粮或其他粮食的压力。
太子扶苏也点头表示赞同:“除了官方养殖之外,我觉得对于百姓而言,比较可行的方式是集中全村之力,挖掘一个几亩大小的鱼塘。”
“在养鱼的同时,也可以种植莲藕与菱角。”
“鱼苗、虾蟹苗等,可由村民共同出资购买。”
“待到年底成年后,再根据各家出资比例,公平分配所捕捞的水产品。”
“至于莲藕和菱角,只需派人去山间野塘采集些荷根菱种,投放到鱼塘中即可。”
“因为这些材料本身不值钱,年底收获时,可以按人口数量来分配。”
“毕竟一个家庭人口越多,参与修建鱼塘时出的劳力也越多,分得多些,也合情合理。”
“这样一来,百姓到了年关,除了日常口粮外,也能多些鱼虾可吃,也能尝到莲藕和菱角。”
“就算自己不吃,也可像从前门前屋后种果树那般,将收获的藕菱拿到集市上售卖,贴补家用。”
“另外,先前不是还在研究河塘淤泥是否可以作为肥料使用吗?”
“若证实可行,那每年收成鱼虾蟹之后,还可以将鱼塘中的淤泥挖出,平均分给各家各户,用作田间肥料。”
“也可以将挖掘出来的泥土堆在池塘四周,筑成地基,再平整成宽阔的田地,种上桑树、水稻、瓜果蔬菜之类。”
“至于这些种在塘边的作物收获如何分配,仍由村民们共同商议决定。”
“此外,堆高的塘基还能充当堤坝,对防洪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关于水产养殖方面的初步设想,大致如此。”
不需要长期食用!
需要丰富的水源!
开挖工程量较大!
天幕之下,众人面面相觑,谁也没料到莲藕与菱角竟然还有这么多~限制和不足。
若是先前人们还幻想着它们能彻底解决饥荒问题、实现人人温饱,那么如今看来,它们最多只能作为灾荒时的应急粮。
虽然用途和价值依然不可小觑,但相比起人们最初的期待,无疑打了不小的折扣。
不过,多数百姓本就知足常乐,纷纷在心中自我宽慰道:
“这才是合情合理的嘛,我就说,哪会有亩产千斤、三千斤,还毫无缺点的作物呢。”
“有了这些限制,我才觉得踏实。”
“要是真有那种粮食,我还担心自己没福消受呢。”
“虽然不能完全代替五谷当主食吃,但拿它掺在饭里一起煮,也能多出不少口粮。”
“而且一旦遇上灾年,粮食不够,靠莲藕和菱角也能撑一阵子。”
“不就是吃多了会拉肚子、恶心嘛,这也不算啥大问题。”
“只要能填饱肚子,能让人活下来,就行!”
“是啊,有莲藕和菱角,以后碰上灾荒,心里也能多点底气。”
“感谢太子扶苏殿下,要不是他,我们哪知道莲藕和菱角还能拿来防灾。”
“还有那鱼塘养鱼的办法,也是太子扶苏殿下为百姓着想,替我们想出来的生计之道。”
“照他的方法,我们不仅过年能吃上鱼虾蟹,还能拿去卖钱,添点收入。”
“太子扶苏果然心系百姓,时时刻刻都在为我们谋划。”
在一番自我宽慰后,各地百姓纷纷决定,等天幕结束,便照着太子扶苏说的,开始挖建养鱼、种莲藕和菱角的池塘。
毕竟单靠一家一户的力量去挖一口这样的塘,几乎不可能。
不如像太子扶苏建议的那样,动员全村合力开挖一口养鱼兼种莲藕菱角的塘。
要是全村人齐心协力,快的话一两年,慢的三五年,也能挖出一口一亩大小的塘。
若村里人口多,干活又勤快,说不定还能挖得更大,养更多鱼,种更多莲藕和菱角。
等到了年底,自家也能多分些鱼和藕、菱角。
而且,要是由全村一起挖、一起管,这口塘归全村共有。
对普通百姓来说,也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毕竟真要是哪一户人家独自挖了一口塘。
除非是当地的富户,否则寻常百姓就算挖成了,也不见得能守住,更别提等到收获了。
你想啊,辛辛苦苦一年,眼看要收成的时候。
万一哪个地方官看上了你的鱼塘,想方设法夺了去,你一个小门小户的,哪能挡得住?
但是如果这个既能养鱼又能种莲藕、采菱角的水塘属于全村所有。
那么即使有地方官吏对这个水塘起了贪念,也会掂量一下,自己是否能承受因得罪整个村子而引发的后果。
俗话说“强龙难压地头蛇”,若真激起全村人的愤怒,甚至引发骚乱。
除非能迅速调兵镇压,否则仅靠县衙里的几十个差役,是压不住这股怒火的。
最多只能等风头过去之后,再秋后算账。
但就算能事后清算,一旦在自己任内出了这样的乱子,仕途也就差不多断了。
相比起一个水塘的利益,这样的代价显然不划算。
再者说,莲藕和菱角可以到野外湖塘去采摘,几乎不花本钱。
但鱼虾蟹苗这类种苗,普通百姓很难自己获取,大多得向渔家购买。
而这些鱼苗蟹种价格不菲,寻常人家难以负担。
但如果由全村人一起出资购买,那这笔开支就分摊了,普通人家也能承受得起。
就算最后鱼苗死了、收成不好,对各家各户的生活影响也不大。
三来,乡下地方资源有限,人心容易浮动,嫉妒与是非在所难免。
除非你是村里有头有脸的大户人家,大家敬你怕你,不敢轻举妄动。
那样你开挖的这个养鱼种藕水塘,才有可能安稳等到收成之日。
可如果你只是个普通村民,又刚好和村里谁闹了矛盾。
那说不定哪天夜里,那人就偷偷在你塘里下毒,把你辛辛苦苦养的鱼虾蟹全毒死,这种事也不是没可能。
但如果这个水塘是全村共有,那村子里就不太可能出现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了。
毕竟塘里的鱼藕菱角,不只是你一个人的,其他村民也都有份,没人会故意毁掉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