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邦那份关于选育和引种良种的建议报告,如同投入湖面的一颗石子,起初并未引起太大波澜。毕竟,在敌特破坏的阴影和繁重的治安压力下,农业改良并非公安局的工作重点。然而,这颗石子泛起的涟漪,却并未完全消失。
几天后,周队长把李振邦叫到办公室,递给他一封盖着市农业科公函印章的回信。
“振邦,你那个报告,我按程序转上去了。这是农业科的回函,你看看。”周队长的表情有些复杂,似是欣慰,又似是无奈。
李振邦接过信,迅速浏览。信中对他的“积极性”表示了肯定,但也委婉地指出了困难:缺乏专业的育种人才和系统的试验场地,跨地区引种手续繁琐且不确定性大,当前工作重点在于恢复生产和保障基本供给云云。总结起来就是:想法很好,现实骨感,暂时难以大规模推行。
这个结果在李振邦的意料之中。他并没有气馁,将信仔细收好,对周队长说:“队长,我明白了。大规模推广确实条件不成熟。但我还是想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点尝试。我那块小试验田,就算是个起点吧。另外,我觉得可以向郊区熟悉的老乡多宣传宣传选种留种的重要性,这不需要什么成本,万一有效,就是好事。”
周队长看着眼前这个沉稳中带着一股执拗劲儿的年轻人,点了点头:“你有这个心,是好的。但别忘了我们的主要任务。敌特分子还在暗处,钢铁厂的事故不能就这么算了!生产和安全,两手都要硬!”
“是!我明白!”李振邦立正答道。他清楚自己的本职,改善民生与打击犯罪,在他心中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带着这份清醒的认识,李振邦更加努力地投入工作。他对城北机械厂和第三钢铁厂的内部人员排查从未放松,与雷队长、赵科长保持着密切沟通,梳理着任何一丝可能的线索。同时,他也没有放下与工人们的技术交流和小改小革的推动。他的身影依旧频繁出现在车间、厂房,只是眼神更加锐利,观察更加细致。
他的“不务正业”在公安系统内部也渐渐传开,引发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他这是“瞎折腾”,分散了办案精力;也有人觉得他联系群众的方式独特,值得观察。李振邦对此并不在意,他相信自己的判断,用实际效果说话。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这天,李振邦和小陈再次来到第三钢铁厂,与雷队长讨论近期厂区及周边治安情况。路过厂办时,听到里面传来激烈的争吵声。
“凭什么扣我们的补助?我们天天跟铁水打交道,容易吗?”
“这是上面的新规定!要严格审核!你们班组上个月出了次小事故,按规定就要扣发!”
“那次事故根本不是我们的责任!是设备老化!”
李振邦和雷队长对视一眼,推门走了进去。只见厂办负责劳保发放的干事正被几个满脸煤灰、情绪激动的炉前工围着,双方争得面红耳赤。看到雷队长和公安同志进来,双方才稍微收敛了些。
雷队长了解情况后,皱起了眉头。这事涉及工人切身利益和厂里规定,处理不好容易激化矛盾。他正想训斥工人注意态度,李振邦却上前一步,语气平和地对那几位工人说:“几位师傅,先别急。能把具体情况仔细说说吗?包括上个月那起小事故的经过。”
他的态度让工人们情绪稍缓。其中一位年纪稍长的老师傅,叹了口气,开始讲述。原来,上个月他们班组在出铁水时,吊运铁水包的链条突然发出一声异响,虽然没出事,但把大家吓得不轻。事后检查,是链条一个链接处出现了细微的裂纹。厂里认定是班组日常检查不到位,扣发了安全补助。但工人们觉得委屈,因为他们每次交接班都按规定检查,那种细微的裂纹,在满是油污和高温的环境下,肉眼很难及时发现。
李振邦仔细听着,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他转向雷队长和厂办干事,说道:“雷队长,各位同志,工人师傅们提出的困难,确实存在。肉眼检查,受光线、角度、油污影响很大,尤其是这种潜在的疲劳裂纹,很难做到万无一失。单纯处罚,恐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可能挫伤工人的积极性。”
“那你说怎么办?总不能不安检了吧?”厂办干事有些不服气。
李振邦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对那位老师傅说:“老师傅,您经验丰富,像这种关键的承重部件,比如吊链、钢丝绳,除了眼看手摸,有没有其他土办法来辅助检查?比如,用个小锤子轻轻敲击,听声音判断内部有没有损伤?”
老师傅眼睛一亮:“敲击听音?这法子老辈人好像用过!好耳朵是能听出点不一样!可咱们这车间噪音大,不好使啊!”
“噪音大是个问题。”李振邦点点头,继续引导,“那如果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工具呢?比如,找一个一头磨尖的钢钎,或者干脆用一段废旧的轴承钢珠,固定在木柄上,检查的时候,用这个尖头或者钢珠沿着链条表面慢慢滚动,同时用手感觉。如果遇到表面有凹凸不平或者潜在的裂纹,手感会不一样,甚至能带起一些细微的金属碎屑。这比单纯用手摸要灵敏得多。”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这个办法,其实借鉴了后世无损检测中磁粉探伤(利用磁性)和渗透探伤(利用毛细现象)的一些最朴素的原理,虽然粗糙,但成本极低,易于操作。
工人们和厂办干事都听得愣住了。还能这样?雷队长摸着下巴上的胡茬,若有所思:“这法子……听起来有点意思!就像中医摸脉?”
“对,可以这么理解。”李振邦肯定道,“就是通过工具放大手感,捕捉那些肉眼难以发现的细微缺陷。我们可以先在个别班组试点,总结一下经验,看看哪些部位、哪种工具最有效。如果确实能提前发现隐患,避免事故,那不就是最大的安全吗?到时候,不仅不该扣补助,还应该表扬和奖励!”
他这番话,既提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又照顾了工人的情绪和利益,还提升了安全管理的水平。厂办干事的脸色缓和下来,工人们的情绪也明显平复了,开始低声讨论这个“摸脉检查法”的可行性。
雷队长用力一拍大腿:“好!李同志这个办法好!就这么办!老王,你们班先试试!需要什么废料,去机修车间找!真要有效,我给你们请功!”
一场潜在的冲突,在李振邦结合了现代安全理念与当下实际条件的创造性思路下,消弭于无形。这件事很快在钢厂传开,工人们对李振邦更是刮目相看。这位公安同志,不仅能帮他们搞生产革新,还能用这么巧妙的办法解决他们与管理的矛盾,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
这件事也给李振邦带来了新的启发。公安工作不仅仅是打击犯罪,维护稳定也包含了调和内部矛盾,促进生产关系的和谐。他将这次处理纠纷的思路和“土法安全检查”的建议,整理成了一份简短的工作笔记,他觉得这对于其他厂矿企业或许也有借鉴意义。
时间在李振邦穿梭于案件、工厂和田间中悄然流逝。他宿舍后那块小小的试验田,玉米和豆苗已经长到了一尺多高。他严格按照不同的间距管理,每天下班后都会去观察记录长势。虽然他并非农学专业,但这种朴素的、基于观察和对比的试验方法,本身就蕴含着科学的精神。
偶尔,他去郊区合作社时,那位之前交流过的老农会拉着他的手,神秘兮兮地指给他看田里几株被他用布条标记出来的、格外粗壮的玉米:“李同志,你看,按你说的,俺留了记号!等秋收,俺一定把棒子单独留起来!”
看到老农眼中闪烁的、对丰收的期待和对自己那点知识的信任,李振邦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和满足。他知道,改变是缓慢的,但种子已经播下,无论是在土地里,还是在人们的心中。
这天傍晚,他刚从郊区回来,风尘仆仆。小陈拿着一封厚厚的信找到他:“李哥,你的信,上海来的,好像挺厚。”
李振邦道谢接过,信封入手颇沉。他回到宿舍,拆开一看,里面除了林淑娴一如既往含蓄而关切的信笺外,竟然还有几本薄薄的、装订简陋的小册子。他拿起一本一看,封面上用钢笔工整地写着《俄汉常用技术词汇(机械、冶金部分)手抄本》,另一本则是《苏联集体农庄田间管理简要介绍(编译稿)》。
林淑娴在信中轻描淡写地提到,她利用工作之余,结合自学俄语的进度和接触到的一些零星资料,整理编译了这些小册子,“或可为你了解外部技术动态提供些许参考,亦可知我在此间并未虚度光阴。”
捧着这几本还带着墨香的手抄本,李振邦的手微微颤抖。他能够想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林淑娴是付出了怎样的心血,才能在短短时间内编译出这些东西。这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她对他理想的理解与支持,是跨越山河的志同道合。
他将那本关于农业的小册子紧紧握在手中,目光再次投向窗外那片在夕阳下泛着金光的试验田。前路依然漫长,敌特依然潜伏,生产生活依然面临重重困难。但他内心充满了更加坚定的力量。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有并肩的战友,有信赖他的群众,还有远方与他心意相通的知己。
他拿起笔,铺开信纸,他要告诉林淑娴,她的心血没有白费,他要把这些小册子里的知识,与他正在进行的实践结合起来,哪怕只能迈出微小的一步。他也要告诉她,北国的庄稼正在生长,工人们想出了“摸脉检查法”,一切都在艰难却顽强地向前。
夜色渐深,宿舍的灯光下,李振邦伏案疾书,将他对这个新时代的思考、实践与期盼,融入笔端。窗外,繁星满天,无声地照耀着这片正在沉睡中积蓄力量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