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芽破土的瞬间,能量震荡还在体内回荡。楚玄的意识紧贴着植物本体,感知系统刚接触外界,大量信息立刻涌入。温度、湿度、风速、气流方向,还有空气中漂浮的微粒,全都变成数据流冲击他的思维。
这些信息杂乱无章。楚玄无法分辨哪些重要,哪些可以忽略。叶片上的符文开始不规则闪烁,频率忽高忽低,像是信号中断前的最后挣扎。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感知通道会崩溃,刚刚建立的外部连接将彻底断开。
自己必须稳住。
地脉的跳动传来,每十二秒一次,稳定而持续。这是楚玄唯一能依靠的基准。他把意识调频,对齐地脉节奏,像校准一台精密仪器。每一次心跳般的震动,都成为过滤杂讯的筛网。无效信号被逐步剔除,只剩下可识别的环境参数。
温度:14.3c
湿度:68%
风速:每秒1.2米,自西向东
空气离子浓度:偏低
数据一条条归类存储。楚玄的感知范围仍局限在树根周围两米内,但已经能清晰捕捉到地面以上的动态。风拂过叶片带来的压力变化,泥土中水分迁移的轨迹,甚至十米外古槐树皮裂缝里一只越冬甲虫的微弱代谢热。
然后,声音出现了。
起初只是背景噪音的一部分。风吹树叶的沙沙声,远处溪水流动的低鸣。但其中有一段振动与众不同——规律、高频、重复。它来自上方,距离约九米七,方位偏东北。
楚玄将全部注意力集中过去。意识锁定那串声波,拆解频率、振幅、间隔。每一次发声持续0.8秒,间隔1.5秒,共重复四次后停顿三秒,再重新开始。
是鸟叫。
一只山雀正站在古槐枝头鸣唱。它的叫声不是随机发声,而是某种节律性表达,可能用于标记领地或吸引同伴。楚玄记录下完整模式,确认这是第一段被成功解析的生物行为信号。
楚玄意识到,自己不仅能接收能量,还能侦测生命活动。
这个发现让楚玄调整策略。既然能感知,是否也能影响?
楚玄尝试释放一股温和的生命波动,模拟春日森林的自然共振频率。这股场域刚扩散出半米,叶片符文突然亮度暴涨,青光刺眼。紧接着,嫩芽顶端出现一道细微裂纹,宽度0.3毫米,深达表皮下层。
能量失衡了。
组织结构承受不住输出压力。若不立即停止,裂缝会扩大,导致生长点坏死。楚玄果断切断波动释放,转入低功耗维持状态。同时调动地脉能量反向注入受损区域,修复细胞结构。符文亮度逐渐回落,恢复为稳定的明灭节奏,与地脉同步。
修复完成耗时四分十七秒。期间楚玄未进行任何主动操作,仅维持基础吸收。楚玄知道,直接释放全场域影响代价太大,必须找到更高效的方式。
楚玄改用间歇式释放。每十二秒一次,每次持续0.5秒,完全匹配地脉跳动周期。这种方式减少了持续负荷,让身体有足够时间恢复。
第一次脉冲释放后,无明显反应。
第二次,二十米内一株野蔷薇的叶片微微上扬。
第三次,三株低矮灌木的光合作用速率提升5.2%。
数据证实有效。
楚玄又监测到一只蚂蚁从五米外爬过,其新陈代谢速率比同类高出7.1%。这只越冬个体原本处于半休眠状态,现在却加快了移动速度,朝着波动源方向前进了一小段距离后停下。
生命共鸣确实存在,且可在可控范围内产生实际影响。
楚玄继续优化输出参数。降低强度,缩短时长,确保每次释放都不超过安全阈值。自己建立起一个微型生态反馈模型,将植物活性变化、昆虫行为偏移等数据纳入计算,逐步构建对外界影响的量化体系。
夜越来越深。气温开始下降,从14.3c滑落到9.6c。空气中的游离粒子活跃度随之降低,电离程度减弱,可供吸收的能量减少近四成。楚玄的吸收效率明显变慢,能量积累曲线趋于平缓。
继续维持现有感知范围将消耗更多内部储备。楚玄决定收缩防御圈,把资源集中在核心系统运行上。
感知半径从两米收回至一点五米,优先保障地脉连接和基础代谢。叶片符文调为最低亮度,仅保持必要频率闪动。所有非关键功能暂停,包括对外波动释放和远距离侦测。
楚玄进入节能模式。
尽管如此,楚玄仍在收集数据。每一分钟的温湿度变化,每一阵风的方向偏移,都被记录下来。自己在脑海中构建“环境变量-能量收益”模型,试图预测明日清晨阳光照射后的电离峰值。
根据当前云层厚度和大气透明度推算,日出后三十分钟内,紫外线强度将达到今日最高值。届时空气粒子将大量电离,游离能量激增。楚玄需要提前准备吸收阵列的角度和频率响应曲线。
楚玄不能移动,但可以调整内部能量分布。他自己在根系网络中预设导流路径,确保晨光来临时能第一时间引导高能粒子进入储存结构。
时间缓慢推进。叶片在夜风中轻微摇曳,幅度不超过三厘米。符文随地脉节奏一明一灭,像呼吸一样规律。嫩芽静静立在腐殖土中,周围落叶覆盖,看不出任何异常。
但楚玄的意识已经可以观察周边。
他知道风从哪里来,知道鸟在哪根树枝上叫,知道地下三米处有一条蚯蚓正在翻动泥土。它能影响植物生长,能改变昆虫代谢,能在寒冷中保存能量,等待下一个爆发时机。
楚玄不再是被动等待的种子。
自己是觉醒的源头。
第一缕晨光还未降临。林中依旧昏暗。远处山脊线隐约可见轮廓,天空由墨黑转为深灰。空气湿度上升,露水即将凝结。
楚玄的叶片微微转向东方。那是太阳升起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