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大材走到一个还有微弱气息的老尸兵面前,指尖的双经灵韵轻轻按在他的眉心。灵韵渗入的瞬间,老尸兵的喉咙里发出微弱的声响,浑浊的眼睛里流下两行清泪,然后头一歪,彻底没了气息——他的魂魄被灵韵安抚,终于得以安息。
“臭和尚,别在这儿伤春悲秋了!”黄蓉拍了拍丁大材的肩膀,手里还提着一个俘虏的蒙古小校,“蒙古兵都清得差不多了,郭大侠要在城里设宴,让咱们务必参加。”
丁大材站起身,看着战场——尸兵的尸体被堆在一起,用阳火符烧成黑灰,蒙古兵的俘虏被捆成一串,由宋军押着往城内走,城墙上的宋军和百姓欢呼着,有的撒着粮食,有的敲着锣鼓,还有的抱着刚从尸兵手里救下的孩子,哭得泣不成声。
韩小莹走到丁大材身边,手里拿着一朵刚从战场边摘的小黄花,花瓣上还沾着血珠:“主人,都结束了吗?”
“结束了,小莹。”丁大材接过小黄花,擦去花瓣上的血珠,“以后襄阳城不会再被尸魔营骚扰了。”
三人跟着郭靖走进襄阳城,街道两旁挤满了百姓,有的捧着茶水,有的递着水果,还有的对着他们磕头。一个穿着破衣服的小男孩跑过来,把手里的糖糕塞到韩小莹手里,仰着头说:“姐姐,你好厉害,我长大也要像你一样,保护襄阳城!”
韩小莹愣住了,看着手里的糖糕,又看了看丁大材,眼神里满是无措。丁大材笑着揉了揉她的头:“拿着吧,这是百姓的心意。”
郭靖的宴席设在帅府,桌上摆满了鸡鸭鱼肉,还有襄阳城特产的黄酒。郭靖举起酒杯,对着丁大材三人敬道:“衍空大师,黄贤弟,韩姑娘,这次多亏了你们,襄阳城才能保住。我郭靖代表襄阳百姓,敬你们一杯!”
丁大材举起酒杯,却没喝,只是笑着说:“郭大侠客气了,保家卫国本就是分内之事。再说,我只是个闲散和尚,受不了这官场的热闹,等会儿吃完席,我就带着小莹和黄姑娘回尸香居了。”
黄蓉却道:“靖哥哥,你千万要保重身体。”
郭靖点点头,知道丁大材的性子,也不勉强,只是叹了口气:“也罢,你们喜欢清净,我就不拦着了。只是以后襄阳城再有麻烦,还望你们能来帮忙。”
“那是自然。”丁大材一口饮尽杯中的黄酒,“只要襄阳城需要,我们随叫随到。”
宴席吃到一半,丁大材三人就悄悄离席了。百姓还在街道上欢庆,有的放着鞭炮,有的唱着山歌,丁大材三人牵着马,慢慢走在人群中,看着眼前的热闹,心里满是踏实——这就是他们拼命守护的东西,是比任何宝藏都珍贵的太平。
走到城门口时,张老汉带着几个宣化店镇的百姓,正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等着他们。“衍空大师,你们这就要走啊?”张老汉把一个装着豆腐的篮子塞到丁大材手里,“这是刚做的豆腐,还热着,你们路上吃。还有这些干粮,都是镇上百姓做的,带着路上垫肚子。”
丁大材接过篮子,心里暖烘烘的:“多谢张老汉,多谢乡亲们。等过些日子,我再去宣化店镇,喝你的女儿红。”
“好!我等着!”张老汉笑着挥手,“路上小心,有空常来!”
三人翻身上马,朝着尸香居的方向奔去。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将影子拉得很长,身后是襄阳城的欢声笑语,身前是通往清净的山路,风里带着草木的清香,连空气都变得温柔起来。
二、归途闲趣:山径谈笑声渐远,野果甜香沁心脾
从襄阳城到尸香居,要走半个时辰的山路。韩小莹骑着马,跟在丁大材身边,手里还攥着那个小男孩给的糖糕,时不时偷偷舔一口,甜得眼睛都眯起来。
“小莹,慢点吃,别噎着。”丁大材看她吃得着急,笑着从怀里掏出一块手帕,帮她擦了擦嘴角的糖渣。
韩小莹脸颊微红,小声道:“谢谢主人,这糖糕好甜。”
黄蓉骑在另一边,看着两人的互动,忍不住翻了个白眼:“臭和尚,你也太惯着她了,一个糖糕而已,瞧把她乐的。”嘴上这么说,却从马背上的包裹里掏出一个油纸包,递给韩小莹,“这里面是桂花糕,比糖糕还甜,你尝尝。”
韩小莹眼睛一亮,接过油纸包,打开一看,金黄的桂花糕上撒着一层白糖,还带着淡淡的桂花香。她拿起一块,递到丁大材嘴边:“主人,你先吃。”
丁大材咬了一口,甜而不腻,桂花香在嘴里散开:“好吃,黄姑娘,你这手艺又进步了。”
“那是自然,”黄蓉得意地扬了扬下巴,“我黄蓉的手艺,可不是吹的。等回了尸香居,我给你们做桂花酿,再过些日子,院子里的石榴熟了,还能做石榴糕。”
三人说说笑笑,马蹄声踏在山路上,惊起几只栖息的小鸟,扑棱着翅膀飞向远方。走到半山腰时,路边的野果树上结满了红彤彤的野果,像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看着就诱人。
主人,你看那果子,能吃吗?”韩小莹指着野果树,眼神里满是好奇。
丁大材勒住马,跳下来走到树前,摘了一颗野果,擦了擦上面的绒毛,放进嘴里尝了尝:“甜的,没毒,能吃。”
黄蓉也跳下马,摘下几颗野果,递给韩小莹:“小心点吃,别把核咽下去。”
韩小莹接过野果,小口咬着,甜汁顺着嘴角流下来,她连忙用手背擦掉,引得丁大材和黄蓉都笑了。三人坐在路边的石头上,一边吃野果,一边看着远处的风景——山脚下的稻田金黄一片,风吹过,稻浪翻滚,像金色的海洋;远处的襄阳城隐约可见,炊烟袅袅,一派太平景象。
“说起来,这次尸魔营被打退,蒙古人短期内应该不会再犯襄阳了。”黄蓉咬着野果,语气里带着轻松,“丐帮的弟子已经在襄阳城外布了眼线,只要有动静,咱们很快就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