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匠工坊”的名声渐起,生意越发红火,资金往来也日益频繁。山货的收购款、木料的预付款、南方客户的汇款、日常的开销、工人的工钱……一笔笔,一项项,像无数条溪流,汇入又流出。
管理这些账目,成了越来越重的担子。
起初,李杏枝只是用个小学生作业本,歪歪扭扭地记着流水账。收入、支出,简单的加减。后来,业务多了,项目杂了,作业本不够用了,记得也乱了。有时陈山河急着查一笔账,李杏枝要翻半天,急得额头冒汗。
陈山河看在眼里,知道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财务管理是企业的命脉,混乱的账目,迟早会出大问题。
这天晚上,陈山河从县城回来,没带木料,也没带样品,而是从帆布包里,郑重地拿出两样东西:一本厚厚的、带格子的正式账本,和一本《农村社队企业简易会计核算》。
“杏枝,这个给你。”陈山河把东西放在炕桌上。
李杏枝正在灯下缝补衣服,看到账本,愣了一下:“山河哥,这是……”
“以后,咱们的账,得正规记了。”陈山河翻开账本,指着上面的格子,“收入、支出、成本、利润,都要分门别类,清清楚楚。这本册子,是教怎么记账的,我托人从县里买的。”
李杏枝看着那密密麻麻的格子和书上的字,脸一下子白了,手紧紧攥着衣角:“俺……俺不认几个字……怕记不好……”
“不会就学。”陈山河语气温和却坚定,“我教你。先从认识这些字开始,收入、支出、现金、存款、应收、应付……一样样来。记账不难,关键是要细心,要清楚。”
他拉过李杏枝的手,把笔塞进她手里:“杏枝,这个家,这份产业,越来越大,光靠我一个人,顾不过来。钱上的事,交给你管,我最放心。你不能再说不会。”
李杏枝的手在抖,看着陈山河信任的眼神,又看看那本崭新的账本,心里又是害怕,又是激动。她知道,山河哥这是把整个家当都交到她手上了。
“俺……俺试试。”她声音很小,却带着一股倔强。
从那天起,李杏枝的生活多了一项雷打不动的内容——学记账。
白天,她忙完家务和布艺活,就趴在炕桌上,对着那本《简易会计核算》,一个字一个字地认,一笔一笔地画。很多字不认识,她就问陈山河,问石根,甚至问来串门的小学生。陈山河晚上回来,不管多累,都会检查她记的账,耐心讲解错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起初,账本上涂改得乱七八糟,数字也对不齐。李杏枝急得偷偷掉眼泪,但从不放弃。她找了个旧本子当草稿,先在草稿上练习,确认无误了,再誊写到正式账本上。她的字虽然依旧稚嫩,但一笔一划,写得极其认真。
渐渐地,她摸到了门道。收入要区分木器销售、山货利润、修理收入;支出要细分材料采购、工钱、运费、税费;成本要核算木料、辅料、人工……账本上的格子,被她填得越来越满,也越来越清晰。
她还无师自通地开始做简单的预算。比如,下个月要进多少木料,大概需要多少钱;预计能有多少收入,可以拿出多少来改善生活或者添置设备。
陈山河看着账本一天天变得规范,心里说不出的欣慰。他没想到,李杏枝在这件事上,有这么大的潜力和韧性。现在的账本,收入支出一目了然,盈亏清清楚楚,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抓瞎了。
一天,陈山河盘算着要进一批价格不菲的红木料,用于打制高端仿古家具。他翻看账本,发现流动资金有些紧张。
李杏枝小声提醒:“山河哥,这个月县城铺面的租金该交了,石根的工钱也快发了。进红木的钱,是不是缓半个月?等南方那批货的款子到了再说?”
陈山河一愣,仔细一看账,果然如此。他光想着进料,差点忽略了眼前的开支。李杏枝的提醒,避免了一次可能的资金周转困难。
“杏枝,你现在是咱家的‘财政大臣’了!”陈山河由衷地夸赞道。
李杏枝脸一红,低下头,嘴角却忍不住弯了起来。她第一次感觉到,自己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安排,而是真正参与到了这个家的经营中,甚至能帮上山河哥的忙了。
账本,在李杏枝手里,不再是一堆枯燥的数字,而是这个家、这份产业跳动的脉搏。它记录着每一分钱的来龙去脉,也见证着李杏枝从一个怯懦的农村姑娘,成长为一名细心、负责的“内当家”。
逆袭的路上,不仅需要开拓疆土的魄力,也需要精打细算的智慧。李杏枝用她那双原本只会做针线、干农活的手,牢牢地握住了家庭的财政大权,成为了陈山河事业版图上,最稳定、最可靠的后方支柱。这本越来越厚的账本,就是她无声的功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