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雅集堂”的正式邀请函和行程安排,终于摆在了“北匠合作社”的办公桌上。出发日期,定在半个月后。消息传来,合作社上下,既充满了期待,也弥漫着一种临战前的紧张和忙碌。
这次南国之行,意义非凡。它不仅是“北匠”第一次真正走出国门(虽香港尚未回归,但已是截然不同的世界),去见识国际大都市的繁华与市场的脉搏,更是一次关乎未来发展战略的关键考察。陈山河将亲自带队,成员包括技术核心郑怀古、生产主管石根,以及负责协调和记录的李杏枝。这个阵容,几乎是合作社的“最高配置”。
行前准备,细致到了极点。
首先是“形象工程”。 陈山河拍板,四人统一订做了一套深灰色的中山装,既庄重,又带着几分民族特色。李杏枝负责准备合作社的宣传画册、产品图录、工艺介绍短片(请县电视台帮忙剪辑的)以及精美的中英文名片。她还特意去省城的外文书店,买了粤语和英语的常用语手册,拉着石根一起学几句简单的问候语。
其次是“技术功课”。 这次不是去旅游,是去“考试”。陈山河和郑怀古、石根几乎天天泡在“专家工作室”里,反复研究梁先生寄来的国际市场趋势资料和产品建议。他们精心挑选了几件最能代表“北匠”当前最高工艺水平的小型精品家具和构件样品,准备随身携带,作为“实物简历”。郑怀古甚至根据资料上的信息,预判了对方可能提出的技术问题,拉着石根模拟答辩,确保到时能清晰、专业地展示“北匠”的技艺底蕴和创新思路。
再次是“心理建设”。 对陈山河和石根而言,这是一次开阔眼界、学习取经的机会。但对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甚至没坐过火车的郑怀古来说,这次远行,充满了未知和挑战。老爷子嘴上说着“不怕”,但眼神里偶尔闪过的忐忑,瞒不过陈山河。陈山河一有空就陪老爷子聊天,讲香港的风土人情、注意事项,缓解他的紧张情绪。石根也拍着胸脯保证:“郑师傅,您放心!到了那儿,我和山河哥寸步不离跟着您!您就负责亮手艺、镇场子,跑腿问路的事儿,全归我们!”
最后是“后方安排”。 合作社不能因为核心成员外出而停摆。陈山河召开了全体社员大会,郑重宣布了出行决定,并部署了留守期间的工作。由王老蔫暂时代理日常事务总协调,赵小满和马永贵共同负责生产管理,严格执行既定的生产计划和质量管理规定。财务和采购按既定流程运转。陈山河反复强调:“家里就交给各位了!现有的订单,一张不能耽误,一件不能出错!这是咱们的根基!”
临行前三天,陈山河特意让食堂加了几个菜,算是简单的饯行。饭桌上,气氛有些微妙,既有对远行的兴奋,也有离别的淡淡愁绪和不舍。
王老蔫端着酒杯,眼圈有点红:“山河,怀古老哥,石头,杏枝,你们……去了那边,人生地不熟的,一定多加小心!家里有俺们,放心!”
赵小满也激动地说:“社长,郑师傅,你们就放心去吧!家里我们一定把活儿干得漂漂亮亮的!等你们带回好消息!”
郑怀古今天话不多,只是默默地喝着酒,听着大家的叮嘱。饭后,他一个人又回了“专家工作室”,把要带的几件工具和样品,反复检查、擦拭、包装,动作慢而郑重,仿佛在进行一种仪式。
夜晚,陈山河站在合作社新厂房的台阶上,望着远处黑黝黝的山峦和屯子里星星点点的灯火。李杏枝轻轻走到他身边。
“山河哥,有点紧张吧?”李杏枝轻声问。
陈山河深吸一口夜晚清冷的空气,笑了笑:“紧张,也有点兴奋。就像……就像第一次去广交会之前。不过这次,心里更有底了。咱们是带着真本事去的,不是去碰运气。”
“嗯,”李杏枝点点头,“郑师傅能去,真好。有他在,咱们的底气就足。”
“是啊,”陈山河感慨道,“让老爷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对他,对合作社,都是好事。这趟回来,咱们‘北匠’,肯定又不一样了。”
南国行前夜,期待与忐忑交织,责任与梦想并存。小小的合作社,即将推开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大门。逆袭的路上,每一次勇敢的走出去,都是为了带回让自身变得更强大的力量。星光下,北国的风,已悄然带上了一丝南国海洋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