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境大捷的余温尚未散尽,朝堂之上却因漕运之事,再起波澜。
这一日早朝,户部侍郎出列,奏称今岁漕粮入库数目与南方起运数目有细微出入,虽差距不大,但连年如此,恐成积弊,请求朝廷派员核查漕运账目。
此事看似寻常,却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立刻有御史附议,言辞激烈,直指漕运系统内部管理混乱,损耗巨大,中饱私囊者恐不在少数。虽未直接点名漕运总督高弼,但矛头已然隐隐指向了他所管辖的领域。
高弼心中一惊,连忙出列自辩,称漕运路途遥远,损耗在所难免,账目皆清晰可查,绝无贪墨之事,愿接受朝廷核查。
皇帝萧墨琰高踞龙椅,面无表情地听着臣子们的争论。他目光扫过下方,见摄政王一系的官员大多沉默,而成王虽被软禁,其党羽却似乎有些蠢蠢欲动,而丞相陆文渊则眼观鼻鼻观心,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
他心中冷笑,知道这又是朝中各方势力的又一次角力。北境之事让萧墨珩声望大涨,有些人坐不住了,想在其他地方找补回来。而漕运这块肥肉,自然成了目标。
“漕运关乎国计民生,不可不察。”皇帝缓缓开口,定了调子,“既然户部与御史台皆有疑虑,那便查一查也好。着都察院右都御史周廷玉,会同户部、工部,组成稽核小组,前往漕运总督衙门,核查近年账目,不得有误。”
他没有指派摄政王或成王的人,而是选择了相对中立的周廷玉,意在平衡。
“陛下圣明!”众臣躬身领旨。
然而,皇帝接下来的话,却让许多人心中一动:“摄政王。”
一直沉默立于武官首位的陆雪瑶(萧墨珩身)微微躬身:“臣在。”她声音依旧带着一丝伤后的沙哑,但姿态从容。
“你伤势未愈,本不应劳心。但北境新定,粮草转运亦与漕运相关。此次核查,你也派一人参与协理吧,也好让朕放心。”皇帝语气温和,仿佛只是寻常的关怀。
但所有人都听出了其中的深意!皇帝这是要让摄政王也插手漕运事务!虽然只是“协理”,但意义非凡!这是在平衡了成王势力后,对摄政王的一种补偿和拉拢?还是更深的制衡?
陆雪瑶(萧墨珩身)心中明镜似的。皇帝此举,一石二鸟。既安抚了她(他),又将她(他)拖入漕运这潭浑水,让她(他)与高弼乃至其背后的势力直接对上。
她抬起眼,迎上皇帝那看似温和实则深邃的目光,平静应道:“臣,领旨。定当选派得力之人,协助周大人查明真相,不负圣望。”
她没有推辞,坦然接下了这个看似麻烦的差事。因为她知道,这也是一个机会——一个将她(他)和丞相府里那个灵魂的计划,推向明面的机会。
朝会散去,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般飞向各方。
高弼回到府中,脸色阴沉。皇帝让摄政王插手,此事恐怕难以善了。他必须尽快抹平账目上的所有首尾。
成王余党则感到一阵恐慌,摄政王的触角伸向漕运,意味着他们的利益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
而丞相府玉尘院内,萧墨珩(陆雪瑶身)收到严嬷嬷带来的朝堂消息时,嘴角终于勾起一抹预料之中的弧度。
“机会来了。”他低声说道。
皇帝亲手将一把刀递到了他们手中。现在,就看他们如何运用王府“协理”的身份,以及他暗中收集的那些关于赵严,或许还能牵连到高弼的“趣闻”,在这漕运乱局中,火中取栗了。
他铺开纸张,开始构思如何利用赵元庆这条线,以及醉香楼收集到的信息,为王府那边的“协理”人员,提供最精准的“弹药”。
一场围绕漕运的暗战,从朝堂延伸至市井,悄然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