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舟之心”的宕机如同一场短暂的技术性中风,虽然生命体征得以维持,但高级神经功能的瘫痪,让整个广寒宫基地陷入了一种难以言喻的迟钝和不安之中。而这种技术层面的挫败感,仅仅是冰山水面之上的一角。
真正潜伏在穹顶之下,无声侵蚀着每个人心防的,是那持续累积、无处排遣的庞大压力。长期封闭环境带来的幽闭感,远离地球家园的孤寂感,面对未知深空威胁(林海的推演虽未公开,但紧张气氛早已扩散)的恐惧感,资源短缺的焦虑感,以及不久前水循环污染事件(第79章)引发的信任危机……所有这些情绪,如同缓慢增加的二氧化碳,弥漫在循环空气中,无形却致命。
陈锋和基地管理层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技术的脊梁可以修复,但人心的裂缝若不及早干预,可能会在真正的危机到来时导致灾难性的崩塌。于是,一次覆盖全基地人员的强制性集体心理评估,在“方舟之心”部分功能初步恢复后,被提上了日程。
评估并非简单的问卷调查或面对面访谈。在艾莉丝和“方舟之心”的辅助设计下,这是一套多维度、沉浸式的综合测评系统。
基地的公共休息区、部分实验室甚至走廊,被临时改造为评估站点。人们被要求轮流进入一个安静、光线柔和的独立舱室。舱室内没有医生,只有舒适的座椅、高精度的生理传感器(心率、皮电、脑波)以及一套VR神经接口设备。
评估的第一部分是基线测量。受试者只需放松,观看一些中性的自然景观全息影像,让系统记录下其平静状态下的生理数据基准。
第二部分,则是核心。VR系统开始注入精心设计的、强度渐增的应激源。
起初是环境压力模拟:舱内灯光突然闪烁不定;重力模拟系统产生轻微但令人不安的波动;循环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发生快速变化。
接着是认知负荷测试:屏幕上出现极其复杂的、限时解决的逻辑难题;耳边同时响起多种语言的干扰信息;需要在一心多用的情况下完成精细操作任务。
最后是情绪触发环节:VR场景可能突然切换为基地某处发生剧烈爆炸的模拟;或者看到熟悉的同事在虚拟任务中“意外身亡”;甚至会出现基于个人档案信息定制的、带有强烈负面情绪暗示的意象(例如,思念家人者可能会看到孩子哭泣的全息影像,尽管系统会严格控制强度以避免严重伤害)。
在整个过程中,生理传感器持续不断地采集数据,艾莉丝则通过“方舟之心”实时分析着每个人的应激反应模式、情绪调节能力、注意力集中度、以及潜意识层面的焦虑水平。
结果呈现出令人担忧的图景。
超过百分之三十的人员表现出显着的焦虑和抑郁倾向,其生理指标在压力下恢复缓慢。 百分之十五的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和注意力涣散,这在需要高度专注的科研和工程岗位上是极大的隐患。 约有百分之五的人员,显示出潜在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征兆,可能与之前经历的危机事件有关。 更令人警惕的是,约有百分之八的人员,其应激反应模式呈现出一种“情感钝化”的特征——他们对负面刺激的反应低于正常阈值,看似冷静,但其脑波模式却显示出一种压抑下的、潜在的偏执和攻击性倾向。雷将军特别关注这部分人的名单。
评估也并非全是负面。大约百分之四十的人员展现了出色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成为了基地稳定的中坚力量。叶薇的机甲小队成员普遍表现出极强的压力耐受性和团队协作精神。萨米尔等少数顶尖科学家,则几乎完全沉浸于他们的研究世界,外部压力对其影响相对较小。
林海也接受了评估。他的数据极其特殊:在常规压力下,他显得心不在焉,反应甚至有些迟钝;但当模拟场景涉及到深空、未知信号、复杂数学模式时,他的生理指标会瞬间变得高度活跃和专注,甚至散发出一种……近乎狂热的气息。评估系统给他的标签是“高度专注型偏执”,风险与潜力并存。
艾莉丝自身无法被评估,但她默默分析着所有人的数据,试图理解这些由激素、神经递质和潜意识构成的、难以量化的“人类故障模式”。她更新了心理模型,以便更好地预测和应对团队可能出现的集体行为。
评估结束后,基地并未大规模公开结果,但一套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悄然启动。
心理疏导小组的工作量大幅增加,引入了更多基于VR暴露疗法的脱敏训练。 轮休制度被强制严格执行,增加了团体放松和正念训练的课程。 工作安排进行了微调,将心理韧性更强的人员调配到压力更大的关键岗位。 那些被标记为高风险的人员,则被安排了更频繁的单独心理评估,其工作权限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监控,这引发了一些不满和隐私担忧,但在雷将军的强硬要求下得以推行。
穹顶之下,阳光模拟器依旧准时亮起,植物依旧生长,机器依旧轰鸣。但一次无声的扫描已经完成,绘制出了一张远比外部地图复杂得多的、关于人类内心脆弱与坚韧的地形图。
陈锋看着汇总报告,眉头紧锁。技术的漏洞可以修补,材料的疲劳可以更换,但人心的磨损,该如何修复?这场远离家园的远征,考验的不仅是科技,更是人类精神本身的耐久度。
评估就像一次预演,暴露了在真正灾难降临时,这座人类孤岛内部可能最先破裂的裂缝。而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加固这些裂缝,同时祈祷,风暴来临之时,这座穹顶能够支撑得住,不仅是结构上的,更是心灵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