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传承计划”的构想,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在“高记”内部激起了远比预期更为广泛的涟漪。高辉和马明远最初更多是着眼于核心技术,尤其是栓子那身关乎风味命脉的“隐性知识”的延续。然而,当这个计划被正式提上日程,并开始草拟具体方案时,他们很快发现,需要“传承”的,远不止于炒锅前的方寸之地。
马明远带领的运营优化小组,在梳理各部门职责和流程时,就不断遇到类似的问题。采购部经理感叹,如何精准判断香料产区的年份气候对品质的影响,如何与形形色色的供应商建立信任又保持距离,这些“火候”新人难以把握;销售部的骨干提到,如何从客户看似随意的闲聊中捕捉真实需求,如何处理棘手的客诉并转危为机,这里面有太多课本上学不到的“手感”;甚至连赵经理的财务团队,也面临着如何将冰冷的财务数据与业务实际紧密结合,为决策提供真正有价值洞察的挑战。
这些散布在各个岗位的、依赖于长期实践和经验积累的“诀窍”与“判断力”,同样是“高记”宝贵资产的一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稳健运行的深层基石。
高辉意识到,他发起的“传承”,不能只是一个针对栓子及其技术门徒的“特训班”,而应该是一场覆盖全公司的、系统性的“知识管理与人才梯队建设”工程。
思路的转变,带来了方案的升级。在与马明远、林薇以及几位核心部门负责人反复商讨后,“高记赋能学院”的雏形被提了出来。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师徒”计划,而是一个旨在系统化沉淀组织智慧、加速内部人才孵化的平台。
“赋能学院”的构想,分为几个层次:
核心层,依旧是“技艺传承中心”,由栓子挂帅,聚焦于产品研发、核心工艺、品质把控等关键技术领域。选拔标准极为严格,不仅看天赋和热情,更看重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的品性。栓子的培训方式也将是“浸泡式”的,从原料辨识、工具使用,到火候观察、风味品评,手把手地教,更重要的是,他会要求学员记录每一次操作的感受、每一次失败的教训,并定期组织讨论,逼迫他们去思考背后的“为什么”,而不仅仅是模仿“怎么做”。
中间层,是“管理实践营”,由马明远主导,面向各部门有潜力的基层骨干和新任管理者。这里传授的不仅是标准化的管理工具和流程,更注重案例分析。马明远将组织这些学员,共同复盘公司发展历程中的典型管理案例——成功的,如新厂建设项目的管理;失败的,如那次混入次品的质量事故。让他们在真实的场景中,理解管理的复杂性和艺术性,学习如何决策、如何协调、如何带团队。同时,也会引入外部的一些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论,拓宽他们的视野。
基础层,是“职业启航站”,由林薇和人力资源部负责,面向所有新入职员工和年轻员工。这里不仅进行公司制度、企业文化、产品知识的普及性培训,更重要的,是邀请公司不同领域的“老师傅”和“老员工”,分享他们的职业故事、岗位心得甚至走过的弯路,帮助新人更快地融入、找准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赋能学院”的构想一经提出,便得到了管理层的高度认同。这不仅解决了知识传承的迫切问题,更营造了一种重视学习、鼓励分享的组织氛围,对于凝聚人心、提升员工归属感和自豪感,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方案细化的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栓子虽然觉得“学院”这名头有点大,但看到自己的技术被如此重视,还要带“正式”的徒弟,内心那股传承技艺的责任感被彻底激发,开始认真地罗列他的教学大纲和选拔标准。马明远则着手准备管理案例的收集和编写。林薇也开始物色和培训内部的“分享导师”。
与此同时,高辉的“远虑”并未停歇。在关注内部传承的同时,他也在思考如何借助外部力量,为“高记”注入新的活力。
一天,他找来林薇和马明远,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我们的‘守味·创新’理念,在糖酒会上得到了很好的反响。但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把这种理念,更直观、更互动地展现给消费者。我考虑,是不是可以启动一个‘高记风味探索官’的项目?”
他解释道,这个项目可以面向全国的美食爱好者、家庭主厨、甚至是专业的餐饮从业者,以项目制的方式,邀请他们参与到“高记”新产品的创意提出、风味测评甚至是概念设计的早期环节中来。
“这不仅仅是市场调研,”高辉眼中闪着光,“这是一种更开放的创新模式。让用户成为我们创新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消费者。他们的奇思妙想,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同时,这也是对我们品牌理念的生动诠释,能极大地增强用户粘性和品牌好感度。”
林薇立刻领会了这个项目的营销价值和创新价值:“这个想法很棒!我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自有平台招募探索官,定期发布探索任务,甚至可以组织线下的风味沙龙。这能让我们始终保持与市场最新鲜、最前沿需求的直接对话!”
马明远也从技术和质量角度提出了建议:“参与式创新很好,但需要建立规范的流程和筛选机制,确保收集到的创意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并且要明确知识产权归属。”
“具体方案由你们来细化。”高辉一锤定音,“我们要让‘高记’不仅仅是一个生产调味品的企业,更要成为一个连接美味、激发创意、传承技艺的平台。”
“赋能学院”着眼于内部根基的夯实,“风味探索官”着眼于外部生态的构建。一内一外,一个沉潜积淀,一个开放链接。高辉正在为“高记”的远期发展,铺设两条并行不悖、相互支撑的轨道。
他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楼下日益壮大的厂区,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与创新能力的竞争。只有当知识的活水在企业内部顺畅流淌,当创新的火花在内外碰撞中不断迸发,“高记”这艘航船,才能真正具备穿越任何风浪、行稳致远的底气和力量。
基石,正在一块块夯实。未来的大厦,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