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鲈鱼号”的分道扬镳,并未让海狼号重归绝对的孤独。相反,一种微妙的变化正在发生。几天后,当海狼号在另一片预定狩猎区潜航待机时,电台收到了一个经过复杂加密、使用特定频率和呼号的信号。译电员花费了一番功夫,将电文破译出来,递交给雷诺和林晓。
电文内容简洁得近乎冷酷:“坐标 x-RAY-NINER-FIVE,目标:‘绿丸’油轮,排水量约一万吨,护航:无,航向西北,航速十二节。预计抵达时间二十四小时后。信息来源:‘长尾鲨’。”
“‘长尾鲨’?”雷诺看向林晓,“是美军‘长尾鲨号’潜艇(USS thresher, SS-200)的呼号。他们怎么会……”
林晓接过电报纸,目光扫过那行坐标和信息,嘴角浮现出一丝了然的笑意。“看来,莫顿中校回去后,没少替我们宣传。这大概就是‘比赛’赢来的红利——一张进入他们非正式情报网络的门票。”
这份情报来得正是时候。海狼号此前虽然战果累累,但更多依赖于自身侦察和运气,像这样精准、及时的目标信息,极为罕见。它省去了漫长的、消耗动力的搜索过程,直指要害。
“核实一下周边海域美军潜艇部署。”林晓下令。
很快,根据盟军共享的、并非完全实时的大致兵力分布图,他们确认了“长尾鲨号”确实在该区域活动。这份情报的真实性大大提高。
“宁可信其有。”雷诺立刻走向海图桌,“设定航向,全速前进!我们要在目标抵达前,进入最佳伏击阵位。”
接下来的航行充满了目的性。海狼号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直扑预定海域。二十四小时后,他们提前六个小时抵达伏击点,是一片商船习惯通过的航道相对狭窄的水域。声呐静默,潜艇如同礁石般潜伏在温跃层之下,耐心等待。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当声呐员终于捕捉到那沉重而缓慢的螺旋桨噪音,并通过音纹特征初步判断为大型油轮时,指挥舱内的所有人都精神一振。
“目标出现,方位吻合,特征吻合。”声呐员低声报告。
雷诺升起潜望镜,仔细确认了那艘毫无戒备、吃水极深的日本油轮“绿丸”,果然没有护航舰只。
“一号至四号发射管,准备!”雷诺的声音冷静而清晰,“目标,‘绿丸’油轮,距离八百码,航向不变……发射!”
四枚鱼雷以短暂的间隔射出,在海水中划出致命的轨迹。几分钟后,接连四声沉闷而巨大的爆炸声从远处传来,即使在水下也清晰可闻。潜望镜中,那艘万吨油轮中部腾起巨大的火球,浓烟滚滚,船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断裂、下沉。
“目标确认击沉。”雷诺放下潜望镜,语气中带着一丝完成任务后的轻松。
这次猎杀,干净利落,效率极高。从收到情报到完成攻击,整个过程如同一次精确的外科手术,几乎没有浪费任何时间和资源。
“回复‘长尾鲨号’,”林晓对译电员说,“‘礼物已签收,感谢馈赠。’用同样的加密方式发出去。”
不久后,他们收到了回电,只有简单的两个字:“不客气。——‘长尾鲨’。”
自此,一条无形的、高效的情报纽带悄然建立起来。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海狼号又陆续收到了来自不同呼号的美军潜艇,如“白杨鱼号”(USS pollack)、“海龙号”(USS Seadragon)等发来的类似情报。内容有时是一艘落单货船的坐标,有时是小型船队的航线和护航兵力评估,甚至有一次,还预警了一支日军反潜特混舰队的搜索范围,让海狼号得以提前规避。
这个情报网络完全是非正式的,基于战场上的互相需要和军人之间的信任与尊重。它绕过了繁琐的官方渠道和可能存在的政治考量,直指唯一的共同目标——摧毁日本的航运。美军的潜艇部队拥有更完善的情报收集和分析体系(部分得益于破译的日军密码),而海狼号则以其独特的战术和极高的攻击成功率,证明了自己是值得投资和合作的“优质伙伴”。
作为回报,海狼号在可能的情况下,也会将自己侦察到的、但限于位置或时机无法攻击的有价值目标信息,共享给网络内的美军伙伴。这种单向为主、偶有反馈的情报流,却极大地提升了两方,尤其是海狼号的作战效率。他们不再是在黑暗的大海中盲目摸索的独狼,而是成为了一个庞大而隐秘狩猎网络中的一个敏锐触角。
“这种感觉……就像突然多了无数双眼睛。”一次成功的协同猎杀后,雷诺忍不住感慨。他们刚刚根据“白杨鱼号”提供的信息,截杀了一支试图利用夜色掩护的小型运输队。
林晓点了点头,目光深邃:“这就是信息的力量。我们不再仅仅是在战术层面与敌人周旋,开始触及战役层面了。美军看重我们的攻击能力,而我们借助他们的情报网络。各取所需,相得益彰。”
然而,这种密切的、非官方的合作,也并非全无隐忧。
一次,海狼号收到一份关于一支重要船队的情报,来源显示是“海神号”(USS triton)。但当他们冒险抵近侦察时,却发现船队的护航力量远超情报所述,不仅有两艘驱逐舰,空中还有巡逻机。海狼号险些落入精心设计的陷阱,凭借出色的静音性能和紧急下潜到极限深度,才侥幸逃脱。
事后,他们发出质询电文,却只收到“海神号”含糊的回复,声称情报来源可能受到干扰或误导。
“看来,并非所有人都对我们这个‘盟友’完全放心。”雷诺面色凝重地说,“或者,这份情报本身在传递过程中就出了问题。我们必须保持警惕,不能完全依赖他们。”
林晓表示同意:“信任,但要核实。我们的最终依仗,还是海狼号本身和每一位官兵。情报是利器,但握刀的手,不能软。”
这次事件给热火朝天的合作浇了一盆冷水,提醒他们战争的残酷和盟友关系的复杂性。共享的情报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指引他们走向丰硕的战果,也可能在无形中将他们引向致命的陷阱。
海狼号继续在太平洋下游弋,依旧接收着来自各方的情报,但每一次行动前的侦察和判断变得更加审慎。那条无形的网络依旧在运转,传递着死亡的信息与生存的机会,只是网络的两端,都心照不宣地保持着一段安全的距离。效率与风险并存,信任与警惕交织,这就是战争,这就是大洋深处的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