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特助的车刚停稳,办公室门口已经挤满了人。
记者们举着摄像机,话筒几乎要贴到门框上。闪光灯噼里啪啦地闪,像暴雨砸在铁皮屋顶。琴雯推门下车。
苏周站在门口等她。他今天穿了件深灰毛衣,头发梳过,没再戴那条自制银饰。看见琴雯走过来,他抬手推开人群,给她让出一条路。
“准备好了?”琴雯问。
苏周点头,“合同在会议室,就差签名。”
他们并肩往里走。记者立刻围上来。
“琴小姐,请问你是蓉城大学的学生吗?一个学生怎么拿出三千万投资?”
“这笔钱是家族支持还是个人资产?来源是否合法?”
“你和苏周是什么关系?是不是以投资为名进行潜规则?”
问题一个接一个,声音重叠在一起。琴雯停下脚步,从包里拿出一张纸递给最近的记者。
“这是我和‘琴睿资本’的关联证明,资金流水、税务登记、银行授信都在上面。你们可以查。”
那人愣住,“你早准备好了?”
“我做事,从不临时应付。”琴雯说完,继续往前走。
会议室门关上那一刻,外面的声音被隔开一半。长桌一头摆着两份协议,红章已经盖好。林特助站在旁边,手里拿着U盘。
“第一期一千万,十五分钟内到账。”他说。
琴雯拉开椅子坐下,苏周坐她右边。记者被允许进两人,摄像机架在角落。
签字笔握在手里,琴雯看了眼苏周。
“真签了,以后就是合伙人了。”
苏周看着她,“你昨天说要一起。”
“我又没改主意。”
笔尖落下,名字写完。同一秒,苏周也在另一份上签了字。闪光灯猛地亮起,像雷劈下来。
“咔嚓”声连成一片。
签完字,琴雯把笔放下。她没起身,而是转向镜头。
“我投资的是作品价值,不是某个人。”
记者追问:“可你之前和苏周频繁接触,还收过他送的礼物,这算不算私人往来影响判断?”
琴雯直视镜头:“他送的脚链我很喜欢,但人情归人情,商业看利益,我相信自己的眼光。”
有人笑出声。
琴雯不笑,“艺术需要自由,但自由的前提是有人愿意为它买单。我只是提前发现了一颗闪闪发光冉冉升起的新星。”
苏周忽然开口:“她是第一个既懂艺术,又懂市场的投资人。”
这话一出,现场安静了几秒。
接着,有记者喊:“你们会不会干涉对方创作?未来决策权归谁?”
琴雯看向苏周,“我们谈过。我会派人管理资金和运营,苏周主导内容和方向。是分工。”
“但如果你们意见不合呢?”
“未来肯定会有争执,意见不合。”琴雯说,“但我们目标一致——把展览做好,做到最好。”
会议室外传来骚动。几个自媒体主播挤在窗边拍视频,标题打得飞快:“神豪女友包养画家!”“大学生豪掷三千万只为一个男人!”
琴雯早就料到,新闻需要噱头。
她拿出手机,点开提前编辑好的通稿,发给合作媒体账号。标题写着:《青年资本助力原创艺术|女大学生投资人注资三千万打造新锐画展》。
五分钟后,主流新闻客户端开始推送。
“看清楚再黑。”琴雯轻声说。
采访接近尾声,有个女记者最后提问:“琴小姐,你现在成了公众人物,会不会担心被人利用?或者舆论反噬?”
琴雯摘下眼镜擦了擦,“我从小到大被人笑话过太多次。说我土,说我不自量力。现在我能站在这里,就说明那些话都不重要,有实力才有话语权,未来我还会有更多的商业计划,尽请大家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