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青石镇的田间地头泛起新绿,林家有机种植基地的草莓迎来了丰收季。在绿色有机农业初见成效后,父亲将目光投向了企业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是基础,智能化是引擎,只有用科技赋能,才能让企业效率更高、管理更精。”父亲在家族会议上坚定地说。按照转型规划,他带领由林文博、刘敏和技术专员组成的团队,正式启动了企业智能化改造工程。
智能化改造的第一步,是在种植基地搭建物联网监测网络。王顾问推荐的农业物联网系统供应商派来了技术团队,与林家团队共同制定实施方案。“我们要在基地实现‘万物互联’,让每一株作物的生长状态都能被精准感知。”技术总监李工拿着设计图纸向大家介绍。工人们跟着技术人员在田间地头忙碌起来,在草莓大棚、蔬菜种植区安装了数百个传感器,有监测土壤温湿度的,有检测空气光照和二氧化碳浓度的,还有实时拍摄作物生长画面的高清摄像头。
这些智能设备通过无线信号将数据实时传输到云端平台,父亲和林文博在办公室就能通过电脑或手机App查看基地的各项数据。“你看,3号大棚的土壤湿度低于标准值,系统已经自动发出了灌溉提醒。”林文博指着手机屏幕上的预警信息说。父亲点点头,随即在App上远程启动了滴灌系统。以往需要工人逐个大棚巡查的工作,现在通过智能监测就能轻松完成,不仅节省了人力,还能及时发现问题。
但智能化改造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部分传感器因为田间湿度大、信号干扰等问题,出现了数据传输不稳定的情况。负责技术对接的刘敏急得团团转,连夜组织技术人员排查故障。他们给传感器加装了防水外壳,调整了信号接收器的位置,还在基地边缘增设了信号增强器。经过三天的调试,所有设备终于稳定运行。有了智能监测系统,工人们再也不用凭经验判断作物需求,张叔拿着平板电脑笑着说:“现在种地跟开飞机似的,看着数据就能干活,真是太神奇了!”
除了环境监测,父亲还引入了AI作物生长分析技术。系统通过摄像头拍摄的图像,结合生长模型,能自动分析作物的生长阶段、叶片健康状况,甚至预测产量。有一次,AI系统预警5号大棚的草莓出现了轻微的营养失衡,林文博立刻带着技术人员前去查看,发现果然有几株草莓叶片颜色偏黄。他们根据系统推荐的方案调整了有机肥的配比,很快就解决了问题。“有了AI帮忙,咱们就像给作物请了个‘私人医生’,能提前预防很多问题。”林文博感慨道。
智能化改造的第二站是农产品加工厂。以往加工厂的生产线主要靠人工操作,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出现产品质量不稳定的情况。父亲决定引进智能生产线,从清洗、分拣、加工到包装实现全流程自动化。家族投入200万元,采购了智能清洗机、光电分拣设备、自动灌装生产线等设备。
设备安装调试期间,加工厂里一片忙碌。技术人员耐心地向工人讲解设备的操作方法,林文博则在一旁记录设备的运行参数。智能分拣设备最让工人们惊叹,它能通过摄像头和传感器自动识别草莓的大小、颜色和成熟度,将不符合标准的果实分拣出来,分拣准确率达到98%以上。“以前我们几个人一天才能分拣完500公斤草莓,现在这台机器一小时就能搞定,还分毫不差。”负责分拣的工人小李说。
智能灌装生产线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往人工灌装草莓酱,每瓶的重量误差可能达到5克,现在智能灌装设备能将误差控制在1克以内,还能自动贴标、封口。父亲看着源源不断产出的标准化产品,满意地说:“效率提高了,质量也更有保障,这就是智能化的力量。”为了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加工厂还专门安排了两名工人参加智能设备运维培训,负责日常的设备保养和简单故障维修。
然而,智能生产线的引入也让部分老工人产生了焦虑。有着三十年工龄的王婶担心地说:“机器都能干了,我们是不是要失业了?”父亲知道后,特意召开了工人大会,安慰大家说:“智能化不是要取代工人,而是要把大家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去做更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比如设备运维、质量检测等,这些都需要人来做,而且待遇会更好。”父亲的话打消了大家的顾虑,老工人们积极学习新设备的操作技能,很快就适应了新的工作模式。
企业管理的智能化是改造的关键一环。父亲引入了ERp智能管理系统,整合了采购、生产、销售、库存、财务等各个环节的数据,实现了企业运营的数字化管理。以前需要翻阅大量账本才能统计的数据,现在在系统里轻轻一点就能生成报表;以前各部门之间信息不通畅的问题,现在通过系统就能实时共享数据。
刘敏负责系统的上线和培训工作,她制作了详细的操作手册,组织各部门员工进行分批培训。销售部门的林建军很快就尝到了甜头,他通过系统能实时查看库存情况和订单进度,再也不用频繁地打电话询问仓库和加工厂。“以前客户问我订单什么时候能发货,我都得查半天,现在打开系统就能准确回答,客户满意度提高了不少。”林建军说。财务部门的工作也变得轻松起来,系统能自动生成财务报表,减少了大量的人工核算工作,还降低了出错率。
为了更好地利用数据指导决策,父亲还引入了大数据分析平台。平台能对企业的销售数据、生产数据、市场数据等进行整合分析,生成各类分析报告。比如通过分析销售数据,能发现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偏好,从而调整产品的口味和包装;通过分析生产数据,能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有一次,大数据分析显示,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有机蔬菜销量增长很快,父亲立刻决定增加这些地区的供货量,并推出适合城市消费者的小包装蔬菜,果然取得了很好的销售效果。
智能化改造过程中,资金压力一度成为难题。200万元的设备采购款加上系统开发和培训费用,对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父亲通过申请政府的智能化改造补贴、银行的科技型企业贷款,缓解了资金压力。县科技局的工作人员还专程来到林家企业,对智能化改造项目进行指导,并表示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政府对企业转型升级很重视,咱们要抓住这个机遇,把企业做得更好。”父亲对团队成员说。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企业智能化改造基本完成。种植基地的管理效率提高了60%,病虫害发生率下降了40%;加工厂的生产效率提高了80%,产品合格率达到了99.5%;企业管理的响应速度加快,决策更加科学精准。智能化改造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天,王顾问来到林家企业进行回访,看到智能化改造的成果后,连连称赞:“你们的改造速度和效果都超出了我的预期,真正实现了科技与农业的融合。”祖父看着智能监测屏幕上的数据,感慨地说:“我做梦也没想到,种地还能这么先进。咱们林家的企业真是越来越有出息了。”曾祖也笑着说:“时代在变,咱们的经营方式也要变,这样才能跟上潮流。”
林思远最喜欢去加工厂看智能生产线,他看着快速运转的机器,兴奋地对父亲说:“爸爸,这些机器太厉害了,以后我也要学机器人技术,帮咱们家把企业做得更智能。”父亲摸了摸思远的头,眼里满是期待:“好儿子,只要你努力学习,以后一定能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成功,让林家更加坚定了“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的转型方向。父亲在总结会上说:“智能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接下来咱们还要继续深化智能化应用,比如探索无人采摘技术、开发智能客服系统等。只要咱们不断创新,勇于尝试,林家企业一定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再创辉煌。”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智能化的种植基地和加工厂上,勾勒出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美丽画卷。在“勤、诚、善”家训的指引下,林家企业正以崭新的面貌迈向未来,为家族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