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盘前的交易大厅里,电子屏的冷光,映在钟卫东紧绷的侧脸上。他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键盘边缘,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整个人,像一张被拉到极致的弓,箭尖早已锁定在,“智宇科技”与“创达信息”两只标的上,脑海中反复推演着,介入的时机:是开盘即建仓三成,还是等五分钟,确认趋势再加仓?若遭遇小幅回调,仓位又该如何分配,才能守住成本线?每一种可能性,都被他拆解成,清晰的操作步骤,只待开盘铃声响起,便要精准射出。
空气都仿佛被,无形的压力凝固,周围散户低声的讨论、键盘敲击的脆响,都成了模糊的背景音。钟卫东的视线,死死黏在屏幕上,跳动的集合竞价数据,连呼吸都刻意放轻,生怕错过任何一丝关键信号。
“今天,不要买你看好的那些。”
清冷的女声,自身后传来,音量不高,却像一把淬了冰的匕首,瞬间刺破他紧绷的思绪。所有关于“智宇科技”的仓位规划、“创达信息”的走势预判,都在这一刻戛然而止。
钟卫东猛地回头,椅脚在地面,划出一道刺耳的摩擦声。田晴就站在,他身后半步远,浅色职业套装,衬得她气质愈发清冷,目光却始终落在,前方的大屏幕上,仿佛刚才那句话,只是随口提及的天气,平淡得没有半分波澜:“买‘金科材料’,开盘就可以买。”
“金科材料?”
这个名字像一颗陌生的石子,骤然投入钟卫东,早已梳理清晰的思绪池。他几乎是条件反射般,调出这只股票的走势图,屏幕上的K线图,瞬间占据了,他所有的注意力,前两个月,这只股票,始终在狭窄的箱体里,横盘震荡,最高价与最低价相差不足5%,每日成交量,更是低得可怜,像是一潭被遗忘在,角落的死水,连一丝涟漪都泛不起来。可就在昨天,它突然像被注入了活力,成交量暴涨三倍,一根实体饱满的中阳线,直接冲破了,箱体上沿的所有压力位,收盘价较前一日,足足涨了7%!
标准的平台突破形态!量价配合完美,突破力度坚决,甚至连阳线的实体长度、均线的支撑位置,都像是,从技术分析教科书里,照搬出来的“完美案例”。换做半年前,看到这样的图形,钟卫东定会眼前一亮,立刻将其加入,重点关注列表;可现在,他刚建立的“交易决策系统”,却在疯狂发出警示信号。
他下意识地,在笔记本上列出关键疑点:
1. 市场主线偏离:当前A股的核心主线,明明是人工智能,与芯片板块,资金集中度高达60%以上,而“金科材料”所属的化工材料板块,近期毫无政策利好,也没有资金流入迹象,完全是“非主流中的非主流”,缺乏板块效应,支撑的突破,往往难以持续。
2. 情绪周期错位:当前市场,正处于主线行情的“发酵期”,资金逻辑是“抱团核心、放弃边缘”,此时突然冒头的冷门股,更像是资金,暂时无处可去的“短期套利标的”,而非真正的“趋势牛股”,成功率不足三成。
3. 个股股性存疑:翻查“金科材料”的历史走势,这只股常年处于冷门状态,过去三年里,类似的“单日放量突破”出现过五次,其中四次都是“一日游行情”,次日便低开回落,套牢追涨资金,股性极差,缺乏持续上涨的基因。
“田老师,这个股……”钟卫东犹豫着开口,试图说出自己的疑虑,“它不在主线上,而且这种冷门股的,突然放量突破,会不会是……假突破?”
话还没说完,就被田晴打断。她的语气依旧平淡,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力:“它的突破形态很标准,量价也没有问题。按我说的做。”没有解释选股逻辑,没有分析市场环境,甚至没有回应他的疑问,只是一句简洁的指令,像上级对下属下达的任务,容不得半分反驳。
钟卫东僵在座位上,指尖悬在键盘上方,却迟迟落不下去。一边是自己耗费三个月心血、刚刚在实战中,验证有效的“交易决策系统”,系统里的每一条规则、每一个指标,都在告诉他“不能买”;另一边是田晴,这个一路指导他,从“散户新手”成长为“准专业交易者”的导师,她的判断从未出错,可这一次,她却连最基本的逻辑,都不愿解释。
信任自己的系统,还是信任导师的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