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饭店,这个京城最顶级的销金窟,采购部经理亲自打来的电话,而且指名道姓要包下一半的产能。
这个消息,比六月天的冰西瓜还让人舒坦。
何雨柱的办公室里,刚才还凝重得能拧出水来的空气,瞬间被狂喜冲刷得一干二净。
“哥!真的假的?和平饭店?”
何雨水第一个扑了上来,抢过那份传真报表,一双大眼睛瞪得溜圆,仔仔细细地看着上面的每一个字,生怕是自己听错了。
周宇激动得满脸通红,扶了扶眼镜,语气里充满了劫后余生的庆幸和对老板的无限崇拜。
“老板,我明白了!我彻底明白了!”
他一拍大腿。
“可口可乐的目标是‘解渴’,是所有年龄段的日常饮品!它的战场是街头巷尾,是每一个想喝汽水的人!”
“但咱们的酸梅汤,从一开始就不是冲着这个去的!”
周宇越说越兴奋,像个解开了世界级难题的数学家。
“它的战场,在饭桌上!尤其是在那些大油大腻的硬菜面前!可口可乐太甜,喝了占肚子,还腻味。但咱们的酸梅汤,酸甜开胃,解腻消食!这……这是精准打击啊!”
何雨柱笑着点了点头,示意周宇冷静。
“坐下说。”
他指了指沙发,自己则慢悠悠地给几人倒上茶。
“和平饭店只是个开始,一个信号。它证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何雨水此刻也看完了报表,激动地小脸放光,但很快又蹙起了眉头。
“哥,和平饭店毕竟是顶级饭店,去那吃饭的人不差钱。可普通老百姓呢?现在满大街都是六毛钱的可口可乐,咱们八毛的酸梅汤,怎么跟它抢人啊?”
这个问题,也正是周宇冷静下来后思考的。
“老板,雨水说得对。餐饮渠道的成功,证明了产品的潜力。但要想真正扭转局面,必须把这个优势,从和平饭店这种高端场所,扩大到全京城大大小小的饭馆里去!”
周宇立刻进入了工作状态,从口袋里掏出小本本。
“我建议,立刻跟《美食》之类的杂志联系,投放广告!主打‘佐餐’概念!”
“还有,我们可以和城里那几家着名的烤鸭店、涮肉馆搞联合促销!吃他们的烤鸭,点我们的酸梅汤,可以便宜一毛钱!”
旁边一个刚被叫进来的销售科长也连连点头:“对对对!这个法子好!双赢!”
这些建议,很稳妥,很专业。
是这个时代最标准的营销打法。
然而,何雨柱听完,却只是轻轻摇了摇头。
“太慢了。”
他吐出三个字。
“等杂志印出来,黄花菜都凉了。跟饭店一家家谈促销,陈安迪能笑掉大牙。”
他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发出“笃、笃”的声响。
“我们的时间不多,必须用最快的速度,最猛的火力,把‘吃中餐,喝酸梅汤’这个概念,像一颗钉子一样,死死地钉进全京城人的脑子里。”
“要狠,要快,要让所有人都知道!”
办公室里再次安静下来。
周宇和何雨水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困惑。
不打广告,不搞促销,那还能怎么办?总不能挨家挨户去宣传吧?
何雨水忍不住小声嘀咕:“哥,你这说得跟打仗似的,还最猛的火力……咱们又没大炮。”
“谁说没有?”
何雨柱忽然笑了,他站起身,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中,丢下一句话。
“你们等我一下。”
说完,他径直走出了办公室,留下满屋子的人大眼瞪小眼。
他没去别处,而是直接去了厂里的档案室。
那是一个堆满了各种旧文件、旧资料的房间,空气里都飘着一股纸张发霉的味道。
他在一排排积满灰尘的铁皮柜子前翻找着,目标明确。
他在找解放前的旧报纸、旧画报。
系统给他的【神级厨艺】里,不仅仅是菜谱,更包含了与之相关的海量饮食文化知识。他脑子里有一个模糊的印象,需要一样东西来证实。
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他翻出了一摞泛黄脆弱的《北平画报》。
他小心翼翼地翻动着,纸页的边缘一碰就碎。
一页,两页……
忽然,他的目光定格在其中一页的副刊版上。
那是一篇介绍冬日京城美食的文章,主题是东来顺的涮羊肉。文章文采斐然,把那铜锅炭火,鲜切羊肉写得活色生香。
而在文章的末尾,有这么画龙点睛的一句:
“……大汗淋漓,酒足饭饱之余,若能再饮上一碗冰镇的信远斋酸梅汤,那股子从舌尖窜到天灵盖的舒爽,方可谓之圆满。”
就是它!
何雨柱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他要的“大炮”,找到了!
他没有声张,只是让档案管理员把这一页小心地复印了几份,然后拿着复印件,直接开车去了京城晚报的报社。
还是上次那位帮他报道过“宏远集团事件”的王记者。
一见面,王记者就热情地迎了上来。
“何厂长,稀客啊!恭喜恭喜!你们的北冰洋酸梅汤,我昨天才在全聚德喝过,味道绝了!”
“王记者客气了。”何雨柱笑着递上一根烟,开门见山,“今天来,不是打广告,是想给王记者您,提供一个绝好的新闻素材。”
“哦?”王记者来了兴趣。
何雨柱没有多说,只是将那份旧报纸的复印件,和一份他亲手写的“北冰洋古法酸梅汤配方简介”放在了桌上。
那份配方简介,七分真三分假,把乌梅、山楂、甘草、桂花的功效和历史渊源写得详详细细,充满了文化底蕴。
王记者拿起那份泛黄的复印件,只看了一眼,眼睛就再也挪不开了。
作为一个老报人,一个文化版面的记者,他瞬间就嗅到了这里面蕴含的巨大新闻价值!
“何厂长……这……这可是宝贝啊!”
何雨柱微微一笑:“我只是觉得,这么好的老北京饮食文化,不该被埋没了。我想,由你们《京城晚报》来把它发扬光大,最合适不过。”
王记者激动地一拍桌子:“何厂长,您放心!这个选题太棒了!我保证给您写出一篇满意的文章来!”
……
三天后。
《京城晚报》的文化副刊版,一个不算起眼的位置,刊登了一篇题为《涮羊肉与酸梅汤:老北京的饮食绝配》的专栏文章。
文章没有提半句可口可乐,也没有硬吹北冰洋。
它只是引经据典,从清宫御膳房的消食饮,讲到民国时期文人墨客的饮食趣闻,再引用那份《北平画报》的原文,将“吃中餐、喝酸梅汤”这件事,从一个单纯的饮食习惯,渲染成了一种有品位、有底蕴、有讲究的传统生活方式。
文章的最后,才用一种“不经意”的笔触提到:
“令人欣喜的是,如今国营北冰洋食品厂,重拾古法,精心熬制,让这阔别已久的老味道,重新回到了京城百姓的餐桌上,也让这份独属于北京城的饮食文化,得以传承。”
文章一出,一开始并没引起太大的波澜。
但很快,它就在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北京人圈子里传开了。
“嘿,你瞧晚报上写的,说吃涮肉喝酸梅汤,那才是地道!”
“可不是嘛!咱们小时候就是这么喝的!”
这股风,很快又吹到了年轻人那里。
对于他们来说,这代表着一种新奇、一种“地道”,一种区别于“洋玩意儿”的本土潮流。
一时间,“下馆子,点瓶酸梅汤”成了新的时尚。
“服务员,先来两瓶北冰洋酸梅汤,冰镇的!”
“吃烤鸭怎么能没酸梅汤呢?没那味儿!”
北冰洋食品厂的电话,再一次被打爆了。
但这一次,不再是催命般的质问和退货,而是雪片一样飞来的订单!
“周科长!再给我们送五十箱酸梅汤!不!一百箱!”
“卖疯了!彻底卖疯了!连带着你们的橘子汽水都好卖了不少!”
厂长办公室里,周宇拿着最新的销售数据,手都在抖。
他看着那个悠哉悠哉喝茶的何雨柱,嘴巴张了半天,最后憋出一句话。
“老板……我收回我之前的话。”
“您这哪里是没大炮……”
周宇一脸的狂热与崇拜,用尽毕生所学的词汇,总结道。
“您这是直接把文化当炮弹,对着陈安迪的天灵盖,来了一次降维打击啊!”
与此同时。
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停在了前门大街的一家爆肚店门口。
车窗降下,露出陈安迪那张阴沉的脸。
他看着饭馆里,几乎每一张桌子上,都摆着一瓶显眼的,褐色液体的北冰洋酸梅汤。
客人们一边吃着爆肚,一边畅饮着酸梅汤,脸上是满足的笑容。
而他们桌角的可口可乐,却无人问津。
他捏紧了手里的那瓶可口可乐,冰冷的玻璃瓶被他手心的温度焐热,塑料瓶身发出不堪重负的“咯吱”声。
“价格战……他居然不接招……”
陈安迪的牙齿咬得咯咯作响。
他输了。
不是输在资本上,不是输在渠道上,而是输在了一种他无法理解,也无法复制的东西上。
他将那瓶被捏变形的可口可乐狠狠砸在车内地板上,对着司机,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
“去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