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芝最终还是没能读成书。
葬了刘大牛以后,王魏氏就断断续续的病了几年。好像是前头那些年乱的时候,她一直提着的一口气,在逐渐安稳的局势下,彻底松了一般,各种各样的小毛病就出了头。
家里只靠着王长顺一个人赚钱,其它的活计,就得靠王瑞芝了。
不过好在,王瑞林转业去了古桥县政府做司机,每个月能赚一百五十个工资分,住在县政府后头的集体宿舍里,吃喝花不了多少钱,每个月换了钱,都能给家里寄一些回来。
王魏氏吃的药也就没发愁过。
崔满仓因为半点不想成家,在县里民政科把科长当的风生水起的,两年后,就被清河市劳动局调了过来。
对,清河府也在解放后正式更名为清河市了,成了嵩原省的省会城市。
崔满仓调到清河市以后,直接借着政策,把王瑞林借调来了劳动局继续做司机。一个月后,清河市大建设开始,各处都十分缺有经验的司机,王瑞林就正式调到了清河市劳动局。
王瑞林和崔满仓都回来以后,王长顺眼见得是松了口气。他上工的粮行,听着消息,应该是快要开不成了。开不成,他一个算账的,也就只能回家去了。好在,王瑞林调回来了。
当上清河市劳动局调配科的副科长以后,崔满仓的住宿条件却下降了不少。之前在县里,还给他分了个小院子,现在来了市里,因为他没成家,就分了个筒子楼。做饭上厕所全是公用的。
他一个大男人倒是没啥不方便。只是自己做饭的手艺实在是太差。劳动局离王长顺家又不远,后来干脆,他下了班就叫上王瑞林一起,回他长顺哥家,睡觉的时候才回去他那个筒子楼宿舍。
王瑞林也定了亲,调回清河市以后,就有好多媒人上王家的门打听。
最后,是崔满仓拍板,定下了一个卫生局的小科员家的闺女。那闺女长得喜人,王瑞芝跑去人家家附近偷看嫂子的时候,看到嫂子笑起来以后脸上的两个小酒窝,羡慕坏了。而且嫂子家里的窗户,还是玻璃的。
不过,没等多久,王瑞芝也订了亲。
她还记得,那天居委会的王大娘又上家里来宣讲政策,说不上户口以后就没有粮票。
她家人的户口早就都上好了,王大娘其实就是借着宣讲政策跑到街道上跟大家拉挂打发时间。
不过王瑞芝年纪也大了,知道啥话能说,啥话不能说了。所以她有心情的时候,听她妈和王大娘聊几句,没心情的时候,她就自己在家里找活干。
王大娘刚走没一会儿,院门又被人敲响了。
王瑞芝以为是王大娘落了东西,拉开门就笑着说:“大娘你落下甚了?”
却不想,门外站着的,是一个笑眯眯的小老头。
王瑞芝客气地问道:“大爷,你寻谁了?”
“这是王掌柜家哇?”小老头笑着问道。
“我爹早就不是掌柜了,现在就是个算账先生。”王瑞芝看着小老头笑,她也忍不住微笑了起来。
“那我就寻王先生。”
“那我应该咋唤你了大爷?”王瑞芝也笑咪咪道。
“我姓范,你唤我范大爷就行。闺女,你是不是王先生家的小闺女,瑞芝?”
“范大爷,是,我就是王瑞芝。先进院来,我和我妈说一声。”
王瑞芝给范大爷搬了个条凳,就放在院子的石桌旁边,请了范大爷坐好,她就进屋叫她妈去了。
王魏氏这几年断断续续的病了几场,精神头没有以前好了,但是家里来了客人,还是能撑着起来说说话的。
来到院子里,王瑞芝给她妈搬了一把椅子,背后垫了个软垫子,能让她妈舒服点。
王魏氏则看到笑眯眯的范先生,已经心生好感了。
她开口问道:“范先生这趟过来是来寻俺家老王的?”
“都寻,都寻,也寻你的。”范先生笑着看了一眼站在王魏氏身后的王瑞芝,越发笑的开心了。“今儿是上门给贵府小闺女说媒来了。”
听到这里,王魏氏心下了然,指挥了王瑞芝上灶间忙活去,离开了院子。
王魏氏倒是已经接待过几个来给王瑞芝说媒的人了,但是没有一个像眼前这个范先生这般气质。她没读过书,形容不来,只是觉得这个范先生看着就亲切。
“我是咱古桥范氏,叫继泽。今儿是受咱古桥的爱国民主人士,杨庆远,杨先生所托,给他儿子求娶咱闺女的。”
王魏氏脑袋里转了好几个圈,都没想起来古桥县里有个杨庆远和她家有关系。不过没等她问出来,范先生就继续道:“就是日本人时候,借住在你村的杨老爷家。”
王魏氏腾的一下就坐直了身子,杨老爷家?杨老爷家里就一个儿子,不就是那杨少爷,杨绍云吗?
此时的王魏氏,心里真是天人交战。杨老爷家成分是地主,虽然顶了个爱国民主人士的头衔,可是也没少受人欺负。虽然他家不用被公开批斗,但是组织学习,改造思想啥的半点都落不下。这要是嫁过去,以后连家里的孩子都得顶个地主后代的帽子,可咋弄?
可是另一方面呢,王魏氏却深知,这一家子人品还是可以的。杨太太那些年因为小女儿没了,精神不济,她帮着韩奶娘,韩姐姐,一起招呼着。有点地主太太的优越感,可是住在村里那些年,也早就磨没了。只剩一个女儿杨静仪,这岁数看着也该嫁了。倒是就不存在什么姑嫂矛盾了。
最重要的是,杨绍云这孩子,王魏氏算是看着长起来的。日本人刚来时候,那股子少爷的劲气,在高泷那些年都磨平了。读书那些年,也时不时的替杨老爷上来看看他们一家,带点特产。也算是走动的勤快。人长得是真好看,高高的,文文气气的,一看就是读过书的。年纪比瑞芝大了九岁,倒也不算啥。大点好,会疼人。
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读过书的人,咋也缺不下口饭吃。
王魏氏这心里打架打的厉害,面上还不能显出来,只是笑着和范先生继续聊着:“俺得等俺家老王回来以后商量商量。范先生不着急就先坐坐,老王也快下班了。你稍等等。”
范先生当然不能走,这趟,他就是带着任务来的。他给杨绍云当了几年的先生,又对杨绍云之前在他姨母家所有的遭遇全都一清二楚,他也心疼这个孩子不容易。这门亲事,虽然是杨老爷想提的,但是总归,绍云没有拒绝不是。那他怎么也得帮一把。
双方都不急着聊正题,就都放松了下来,开始拉挂些家常。王魏氏还让王瑞芝赶紧泡了杯茶叶给范先生端来。
一边喝茶,一边王魏氏就打听起了杨老爷家里这些年的事情。
范先生笑道:“有了爱国民主人士的头衔,加上都是乡里乡亲的,杨老爷以前对人好,也就没人使劲欺负。县里还有人保,他们在村里倒是过得不难。”
“崔科长虽然是调到清河市了,可是杨老爷一家住的还是人家崔科长的老窑洞,也算是护住他们了。”
“至于说家产,虽然不能和以前比,但是妹子你放心,人家家里樟木箱子还几十口了,咱闺女嫁过去是享福,肯定不是受苦去了。”
“再加上绍云自己也是个好的,考上那职业高级学校,人家国家现在都叫中专了。毕业了,就叫分配到清河市机械厂当会计了。还分的宿舍。”
“清河机械厂你们肯定听说过,大厂子,还分房子住。等结了婚,绍云就能打个申请,搬到家属院住的。”
“你家是城市户口,绍云靠自己也是城市户口,还吃的公家的粮,咱孩儿嫁过去肯定吃不了亏。”
王魏氏越听,心里的天平就越是向着杨家倾斜了。只是,王长顺还没回来,她还是不好就应下。于是岔开话题,问起了范先生的来历。
在听到范先生以前是杨太太姐姐家的陪嫁账房先生。后头又在高泷的学校当了几年的先生,还是教过杨绍云的,王魏氏就觉得,杨老爷家的这趟提亲,很是有诚意了。
等到王长顺下班到家,王瑞林和崔满仓也差不多同时到家了。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坐在一起,和范先生聊的有来有往的。终于,王长顺还是拍了板,定下了这门亲事。
王瑞芝从下午范先生和她妈聊天开始,就偷听到了。别看她和小鬼子撒谎不眨眼的,可是这种时候,女孩子家家的,总是脸皮薄一些。听着院子里的动静,看着灶火,时不时的拿拨火棍扒拉一下,也不知道扒拉个啥,只是那火焰,映在她脸上,不知道是羞的,还是热的,脸上更红了。
她想着那个高高瘦瘦的好看的少爷,虽然心里的想法也说不清道不明的,只是一想到他是个读书人,心里就觉得热乎乎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