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班前会气氛格外凝重。李哥站在队伍前方,双手背在身后,目光如探照灯般扫过每一个安检员的脸。林晓梦站在队伍中间,心里有种不祥的预感——每当李哥摆出这副姿态,就意味着有人要倒霉了。
“上周的安全数据出来了,”李哥扬了扬手中的表格,“3号安检口的漏检率又上升了0.2个百分点,违规物品通过率是全站最高的。”
几个站在林晓梦旁边的同事下意识地挪了挪脚步,仿佛想与她划清界限。作为3号安检口的常驻人员,林晓梦感到脸上火辣辣的。
“不过,今天我不打算追究具体责任。”李哥话锋一转,出人意料地说,“相反,我收到了林晓梦同事的一份建议书,关于优化安检流程、减少乘客财物丢失的。看得出来,她很用心。”
林晓梦警惕地抬起头。李哥的表扬比批评更令人不安。
“晓梦的建议很好,提醒标识、人员调配、广播提醒...想得很全面。”李哥微笑着看向她,但那笑意并未抵达眼底,“所以,我决定采纳其中一部分建议,从今天开始试行一个新的工作流程。”
他转身在白板上画起了示意图:“为了提高安检效率和安全性,我们将实行交叉复核制度。具体来说,每个安检口的两位安检员不仅要检查自己岗位的乘客,还要互相监督对方的检查质量,发现漏检必须立即指出并记录。”
队伍中开始出现细微的骚动。这个所谓的“交叉复核”听起来合理,实则将增加每个人的工作负担和精神压力。
“更重要的是,”李哥提高了音量,“为了加强责任意识,从今天起,任何一个安检口出现漏检或安全事故,该安检口的全体人员都要承担连带责任。当然,发现问题的同事会有相应奖励。”
林晓梦的心沉了下去。这分明是她建议的扭曲版本,表面上采纳了她的想法,实则把它变成了一种惩罚机制。更阴险的是,李哥把这个“新政”与她的建议捆绑在一起,让她成为众矢之的。
“晓梦,你对这个试行方案有什么看法?”李哥故意点名问她,脸上的笑容越发深邃。
全场的目光都聚焦在林晓梦身上。她感到喉咙发干,手心冒汗。如果她赞同这个方案,就等于与所有同事为敌;如果她反对,则显得出尔反尔,且公然挑战班长权威。
这是李哥精心设计的陷阱。
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陈默推荐的那本《管理心理学》中的片段突然浮现在脑海:“当面临两难选择时,寻找第三条路——重新定义问题。”
“李班的方案很有创意,”她谨慎地开口,“特别是交叉复核的想法,确实能提高检查质量。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补充建议。”
李哥挑眉:“哦?说来听听。”
“为了确保这个制度的公平性,是否可以同步引入一个评价机制?比如,由班组长随机抽查各安检口的工作录像,对复核质量进行评估。这样既能确保交叉复核不流于形式,也能避免因个人恩怨导致的误判。”林晓梦不疾不徐地说,“另外,我建议先选择一个安检口进行试点,收集数据和完善流程后,再全面推广。这样更科学,也更能服众。”
会场一片寂静。林晓梦的建议既没有直接反对李哥,又巧妙地点出了新制度可能存在的问题,还提出了更稳妥的实施路径。
李哥的脸色变了变,很快又恢复如常:“这个补充建议不错。那么,就按晓梦说的,先在3号安检口试点吧。晓梦,你就负责记录试行期间的数据和问题,一周后向我汇报。”
散会后,几个同事围了上来。
“晓梦,你这是什么意思?提什么建议啊,现在好了,咱们3号口成试验田了!”小李不满地抱怨。
“就是,平时工作已经够累了,现在还来个什么交叉复核,这不是互相监视吗?”小王附和道。
林晓梦平静地看着他们:“你们觉得是李班的方案好,还是我的补充建议好?”
几人面面相觑。小李嘟囔道:“当然是你的建议好点,至少还有个试点,要是全站推行更麻烦。”
“那就对了。”林晓梦微微一笑,“如果不是我提出补充建议,今天开始所有人就要执行那个方案了。现在至少我们有一周时间来证明这个制度需要调整。”
“但为什么要选我们3号口试点?明显是针对你嘛!”小王不解。
“试点也意味着我们有改进这个制度的主动权。”林晓梦目光坚定,“如果我们能收集到足够的数据,证明某些条款不合理,就有理由要求修改甚至取消它。”
同事们半信半疑地散去了。王姐走过来,轻轻拍了拍林晓梦的肩膀:“小心点,李哥这是借刀杀人。不管这个试点成功还是失败,你都会得罪人。”
林晓梦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如果试点失败,李哥会把责任推给她,说她补充建议不完善;如果试点成功,全站推行这个不受欢迎的制度,同事们也会怨恨她。
一整天的试点工作验证了大家的担忧。交叉复核制度让安检员之间充满了猜疑和不信任。每个人都担心被同事记录下失误,又不得不时刻盯着同事的工作,导致安检效率明显下降。更糟糕的是,有两位安检员因为对“是否漏检”的判断标准不同而发生了争执。
“你看,我就说这制度行不通。”下班时,小李对林晓梦抱怨道,“今天光是跟小王互相盯梢就累得够呛,还得记录他的每一个小失误,感觉像在打小报告。”
林晓梦在本子上记录下这一反馈,问道:“那你觉得,如果不实行交叉复核,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减少漏检和盗窃事件?”
小李愣了一下,挠挠头:“这...我倒没想过。”
“任何制度都可能有问题,但至少我们在尝试解决问题。”林晓梦合上本子,“而且通过试点,我们有了反对全面推广的依据。”
晚上六点半,林晓梦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出地铁站,看到陈默已经在出口处等她。他倚在墙边,手里拿着一本书,路灯在他身上投下温暖的光晕。
“你看上去很累。”陈默一眼就看出了她的状态。
林晓梦长叹一口气,把今天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陈默安静地听着,不时点头。
“所以,我是不是做错了?”讲完后,林晓梦忍不住问,“也许我不该提什么建议,就不会有这么多麻烦。”
陈默摇摇头:“提出问题永远比假装问题不存在更需要勇气。你的补充建议很聪明,重新定义了博弈规则。”
“但我还是落入了李哥的陷阱,现在进退两难。”
“未必。”陈默若有所思,“有时候,陷阱也可以变成舞台。既然他给了你试点和汇报的机会,何不好好利用这个平台展示你的能力?”
他们沿着街道慢慢走着,夕阳的余晖洒在路面上,拉长了两人的影子。陈默带她走进一家隐蔽在小巷中的书店,木质书架和淡淡的书香顿时让人心情平静下来。
“你知道吗,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平衡艺术。”陈默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递给林晓梦,“就像走钢丝,要在效率和人性、规则和变通之间找到平衡点。”
林晓梦接过书,看到书名是《变革管理的艺术》。她忽然明白了什么:“你是说,我可以把这次试点当作一次变革管理的机会?”
陈默赞许地点头:“收集数据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赢得人心。让你的同事明白,你不是制度的帮凶,而是他们的代言人。”
一句话点醒了林晓梦。她一直在思考如何完善或推翻这个制度,却忘了最关键的因素——人。
当晚回到家,林晓梦重新设计了数据记录表格,不仅包括制度执行情况,还专门留出空间记录同事们的感受和建议。她决定明天就找每位在3号口工作的同事单独谈话,倾听他们的想法。
睡前,她收到了一条来自陈默的短信:“记住,真正的领导者不是那些制定规则的人,而是那些在规则中为他人创造空间的人。”
林晓梦反复咀嚼着这句话,渐渐进入了梦乡。明天的挑战依然艰巨,但她已经找到了方向。李哥的“阳谋”或许是一个陷阱,但也可能成为她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
在梦中,她看见自己走在一条钢丝上,不是战战兢兢,而是张开双臂,保持着完美的平衡。钢丝的两端,是同事们信任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