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点点头,“行,你们有自己的打算就好。我昨天想了一宿,要是你们留在这里,我打算花钱给你们办个户籍。总不能一直是黑户呆在这里,到时候你们就是汉城的人了,承和也不用去扛大包了,你好歹以前也是秀才的身份,去找个轻松一点的活计。”
说完这话,刘氏的眼睛都亮了。他们不是不想花银子去办理户籍,可是要的实在太多了,他们根本拿不出来。
要是在以前那些银子根本不算什么。可是一路走到这里身上的银子全都花完了,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办法。几个人加班加点的干也才能勉强填饱肚子。
“娘,这太破费了,使不得啊。在裴府到流放路上我们就花了你不少银子,”刘氏连忙摆手。
杨氏笑着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这点钱花得值。有了户籍,你们往后的日子也能安稳些。我也就能放心些,我承认我偏袒娇娇,但手心手背都是肉。”
承和眼眶泛红,“奶奶,您对我们真好,谢谢奶奶。”
随后,杨氏和南枝又带着他们去办理户籍的事宜。杨氏以为需要花多少银子呢?到那一问一个人才30两银子,听到这杨氏立马掏出银子给他们办理了。
先开始杨氏想做一份假的被南枝阻拦了。“咱们只是进出城用,最多只需要用两三次就会换一个,所以风险极小。刘氏他们可是要在这里长久的生活,这东西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用一次。一旦被发现是假的,肯定是要被杀头的。”最后杨氏放弃了自己动手制作的想法。
当天下午,事情就办好了。刘氏一家激动不已,对未来的生活也有了更多盼头。
杨氏和南枝再过两天就要启程南下了。当晚,众人聚在一起吃了顿团圆饭,虽有离别之愁,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许。
吃完饭杨氏又从怀里掏出了100两银子给了刘氏,“你嫁给我们老二这些年受苦了,这里有些银子虽然不多,是我给你的贴身钱,你拿着自己用别都贴补孩子了。”
又给承和了100两“承和,以后你就是一家之主了,这钱你们留着过日子。和曼娘以后好好的,可不能学你爹负了曼娘。还要照顾好一大家子人。”
最后又给了曼娘和悦和一人50两,曼娘和悦和红着眼接过银子。“到时候给悦和找个上门女婿吧。就让她跟着你们生活。”
刘氏眼眶也湿润了,杨氏拍拍她的手,“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们过得好,我也就安心了。希望咱们过几年还能再见面。”
承和握紧手中的银子,郑重地点头,“奶奶,您放心,我一定会努力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吃完饭后,众人又聊了许久,南枝趁着曼娘喂奶的功夫偷偷给她塞了100两银子,曼娘摆手拒绝。
“给你的拿着吧,银子你要好好藏好,就当你的私房钱。你带着孩子不容易,娘家也不在跟前。你自己有点钱干啥也方便点。”
曼娘接过银子,悄悄地哭了起来。她一路上受的苦最只有她自己清楚。虽然承和对她很好,可他还有婆婆和小姑子要照顾,有时候根本顾不上她,南枝安慰地拍拍她的肩。
曼娘抽泣着点头,“谢谢四婶,你和奶奶南下也要保重身体,一路上注意安全。”
南枝对曼娘的印象很好,她在流放的路上还救过自己,再说了她也不缺这点银子。
最后又当着大家的面,从空间选出了两个银簪子给悦和和曼娘一人一根,还额外给了悦和一对金耳钉“这原本应该是你成亲的时候给你的,就当我提前给你了。”
最后又给小壮壮拿了一个金的平安锁。拿出这么多东西出来,算是给足了杨氏面子。
“对了,老三媳妇在哪里?我要走了不管怎么说,都是一家人孙子孙女也都是老三亲生的,临走前想去看看他们。”
“这,我不知道他们愿不愿意出来,我有好几次想去看看堂弟他们,可他们根本不出来见我。我娘和悦和也去找了静和几次,都被她说我娘是要饭的给赶出来了。”承和气愤的说道。
杨氏皱起眉头,“不管怎样还是去一趟吧,不见总归是不死心。”
说着,承和便带着杨氏和南枝去了青楼。还没到那里就听见里面的惨叫声。杨氏心里一阵酸涩加快了脚步。
进了青楼,钱氏看到杨氏等人愣住了:“你们来干什么?来看我笑话的。看也看了还不赶快走。”
杨氏看见她身上有伤,还没来得及说话,就被钱氏赶了出来。
“我们现在很好,你们别来打扰我们。怎么,想来投奔我们。还是想让我去和你们过一样的苦日子。”杨氏被噎得说不出话。
承和站出来,“三婶,祖母就是想来看看你和堂弟他们,过两天他们就南下了。”
钱氏冷笑,“我现在这样了,有啥好看的我出不去了,一辈子只能呆在这里面了。你堂弟他俩在干活那,在这里当跑腿的也挺好的,不用挨饿受冻。比外面不知道强多少倍。”嘴上说着狠话,眼泪却不住地往下流。
杨氏没有再说话,只是从怀里掏出了200两银子“拿着吧,这是我最后能为你们做的了。过什么样的日子都是你们自己的选择。在这艰难的世道里,不管怎样你们能活着就行了。”
说完,就拉着南枝离开了。承和又带着她们到了一片富人区,停在一家高门大户的后门。承和求了那小厮半天,才终于同意帮忙给静和递个消息。
在这里等了大概半个时辰,静和从里屋走出来。瘦瘦弱弱的打扮的却妖艳妩媚一脸不耐烦,“堂哥你又来干什么?每次你来找我,事后我就要挨训,以后没事别来找我了。”
承和急忙说道“是奶奶和四婶来看你了。”
静和愣了一下,看见杨氏和南枝突然哭了起来。
杨氏看着这样子的静和,满眼心疼,“静和别哭,祖母来了。”